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求是:文艺界一些人唯西方文艺是从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对于纠正当前文艺发展中的一些不良偏向,解决中国文艺前进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惑,更加坚强有力地推进文艺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千百年来,正因为文艺自觉承担了这样的光荣使命,在漫漫征程中坚定了人的意志,增益其所不能,在苦苦求索中指引了方向,点燃前进的灯火,文艺才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文艺工作者才获得了人民大众的爱戴和尊崇。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这是文艺的天然使命。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题材可以千种万种,风格可以千差万别,手法可以不断创新,但是,文学艺术的终极目的,必须是完善人、提升人,维护公德良俗,推动文明进步。作家和艺术家必须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使人们的情操得到陶冶,灵魂得到涤荡,境界得到提升。

  反观当下的文艺创作,铸造灵魂的神圣使命在某些人那里正被日渐淡化和忘却。少数创作者为了金钱名利,不分善恶美丑,混淆是非观念,为了博取眼球,在作品中肆意展示暴力、欲望以及所谓的“人性之恶”。还有一些创作者,宣称自己的创作只是为了自我宣泄,“为自我写作”、“为快感写作”成为时髦的口号。文艺创作当然需要有自我,没有自我体验,没有深刻感知,只能陷入观念化的演绎之中。但是,文艺创作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作品一旦发表出去,呈现在受众面前,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他人,有些作品可能还会影响千千万万的人,而罔顾社会影响,只求忠于自我,只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有一些创作者,将艺术与道德对立起来,号称只为艺术负责,不承担社会使命。文艺的特征是审美,这固然不错。但是,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纯粹的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美从来都是与诸多社会性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文学艺术圆润的结构、优美的旋律、诗意的语言,终究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更生动有效地将内在的精神意蕴传达给受众。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个“最能”,既是对文艺功能和地位的至高评价,也是对当前和未来文学艺术的巨大期待。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明确责任和义务,抛除私心杂念,胸怀大义,不辱使命,通过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文明助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二、用中国精神铸就文艺之魂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那么,我们用什么去铸造文艺的灵魂?那就是中国精神。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生活的快速变迁,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日益凸显,导致文化领域出现了异常复杂的情况。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互融已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思潮、各种观念,此起彼伏,令人目眩。我们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世界,也迎来了一个必须在众声喧哗中有所选择、有所坚守的时代。那么,我们靠什么立足和坚守呢?

  放眼世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其根脉都深植在它的民族精神之中,并以这种民族精神建立起它的独特性,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抢占一席之地。丧失了精神独特性,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失去魂魄,无以立足。对中国文艺而言,坚守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当前,中国文艺迫切需要中国精神来支撑。文学艺术具有民族属性,这是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这种民族属性,当然可以体现在语言、形式、题材、体裁等诸多外在方面,但更重要、也更为隐蔽的,是体现在内核里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中国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在世界文艺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其特有的精神徽记,有其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传统。几千年的中国文艺,根植于斯,生长于斯,壮大于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拥有了更多选择,但是,中国文艺的根本不能丢。中国的人民大众,即便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和繁荣的市场环境中,仍然对本民族的文学艺术情有独钟,痴心不改,核心就在于,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能在这里触摸到自己民族的灵魂,寻找到精神的安放之所。丧失了中国精神,中国的文学艺术就失去了血脉之源、魂魄之根,即使形式再华丽、技巧再高超,也终究是徒有其表的躯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艺需要中国精神,离不开中国精神。

  那么,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呢?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中国文艺坚守和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当前,中华民族正大踏步行进在锐意进取的征程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保障和动力支持,这是我们取得胜利、实现梦想的充分必要条件。事实上,一切文学艺术,都具有塑造人心、积聚力量、引领风尚的伟力。尤其时代发展到今天,文学艺术已成为人民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人民对文艺的要求越来越高。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让中国精神在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旋律、诗意的笔触中落地生根、遍地开花,这是民族和时代对中国文艺的期待,也是中国文艺逐浪前行、成就自身之大的重要契机。

  三、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

  准确、完整地理解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各种文化资源的关系。

  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中国精神,必须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就意味着,中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弘扬中国精神,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在文艺领域,我们现存的问题是,有的轻视传统,肆意亵渎经典;有的歪曲传统,刻意挖掘传统文化中落后的、阴暗的东西。这些年,传统文化经典再度风行。这本是好事,值得提倡。但有些人却只把这些文化经典当作赚钱牟利的工具,任意涂抹,肆意消费。一些翻拍的影视作品、动漫作品,将四大名著中的人物重新演绎,甚至杜撰出孙悟空与白骨精眉目传情的桥段。还有少数人将一些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古代人物翻捡出来调侃、嘲弄,什么“包公很忙”、“李清照是酒鬼”、“岳飞不识时务”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另外一种趋向,是热衷于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尤其是一些影视剧,动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穷奢极欲、放荡滥情被津津乐道。一些后宫题材剧,更是将尔虞我诈、争风吃醋、心狠手辣当作重要看点推向极端。毋庸讳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必然有精华,有糟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部分,而不是那些陋习、糟粕。

  我们需要正确处理的另外一种关系,是中外两种文化资源的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有清晰阐述:“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但他同时指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的确,文艺的繁荣发展,必须秉持开放姿态。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长、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包容、交流互鉴、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是文明共同进步的强大动力。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学艺术能够有今天这样繁荣的气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包括西方在内的其他国家和民族文艺作品、文艺理论的引介,拓宽了中国文艺家的思路和视野,对中国文艺发展功不可没。但是需要注意,对一切外来文化,只能是“学习借鉴”,而不能简单移植和取代本国文化。

  当下的文艺界,一些人唯西方文艺是从,将中西两种文艺传统、文艺经验归结为落后与先进的关系,总以为西方的东西才高明、才进步。于是我们看到,在一些作家、艺术家那里,对西方的生硬移植和照搬照抄蔚为时尚,在小说创作中,将西方小说的手法和技巧套进中国的故事框架中。在电影创作中也存在这种现象,镜头尚未开启,先做一番功课,研究研究外国人喜欢什么风格,外国导演如何拍摄,然后依法炮制。生搬硬套的后果,不是创作水准的提高,而是催生了一批非中非西、不伦不类的文艺怪胎。这种现象早已被社会各界所诟病。

  对中国文艺而言,一切外来资源都仅仅是一种参照。中国文艺走向世界,凭借的只能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而不可能是我们对外来文艺摹仿得有多高超、有多逼真。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敞开胸怀兼收并蓄的同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将一切外来的创作技巧、风格手法中国化、民族化,与本土经验融会贯通,融入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它才有价值、有意义。否则,数典忘祖,邯郸学步,只能是扭曲自我、迷失自我,得不偿失。

  几千年来,中国文艺凭借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卓尔不群,傲然挺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文艺仍然需要以中国精神为魂魄,砥砺品格,锻造风骨,更加刚劲有为地汇入时代前进和民族复兴的滚滚洪流。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5-01-01/2953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5-01-01 关键字:文艺评论  杜鹃花开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