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狼牙山五壮士》要避免《集结号》、《亮剑》的错误
郭松民在新版《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启动仪式
暨“狼牙山五壮士”引发的名誉权诉案研讨会上的发言
首先,我要向决心重拍《狼牙山五壮士》的秦燕导演表示敬意。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今天,重拍这样一部反映革命先辈英雄事迹的电影,本身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
其次,我想对电影的拍摄谈几点看法:一是一定要避免电影《集结号》的错误。《集 结号》把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九连的牺牲,说成是上级蓄意欺骗的结果,这本身就是对解放军的抹黑,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影视制作领域里的表现。狼牙山五壮士 虽然也是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而牺牲、负伤的,但他们和“谷子地与九连”完全不同,第一,上级在向他们交代任务时,已经把敌情和任务做了详细的说明;第二, 上级明确要求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注意保护自己,绝不做无谓的牺牲,并向他们指示了安全撤离的路线;第三,五壮士在完成任务后是完全有机会撤离战场,摆脱 鬼子追击的,但他们继续坚持缠住敌人,并把敌人引向绝路,这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牺牲为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赢得更多的时间。如果把五 壮士塑造成“谷子地与九连”式的悲情炮灰,那就大错特错了。
二是在解释英雄的动机时,一定要避免《亮剑》的错误。《亮剑》把抗日英雄的动机归结为“爷们+民 族主义”,这就完全背离了历史真实。我这里不是说“爷们”的自我认同和民族主义的情怀没有作用,而是说,这绝不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像 《亮剑》表现的那样是唯一原因了。要说“爷们”,难道张作霖、张宗昌不够爷们吗?要说民族主义,难道吴佩孚、冯玉祥不够民族主义吗?但他们都在历史的长河 中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如吴佩孚所言,连自己都救不了,又怎么能够救中国?
用“爷们+民族主义”来解释八路军的英雄行为,甚至把八路军降到了国民党军的水平之下,因为国民党军不管真的假的,还有个三民主义。
八 路军的战斗力,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于共产党在解放区所实行的一系列进步的社会政策,包括二五减租、建立三三制政权等;来自于贯彻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原则 所产生的军队内部和军民之间的高度团结与高度信任,来自于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和为持久抗战所制定的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也来自于八路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社 会的向往和憧憬——反映抗战的电影,应该充分的展现这些因素。
最后,我认为拍摄新版的《狼牙山五壮士》,自始至终要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即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机械的“客观呈现”,而是要回应当今社会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没有问题意识,我认为是拍不好历史题材的电影的。
关于电影,我就先说这么多,下面顺便谈谈有狼牙山五壮士所引发的名誉权诉讼案。很多朋友关心什么时候宣判,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这是一起民事案件,如果是简易程序,则应该在三个月内宣判,如果适用普通程序,则应该在六个月内宣判。
关于这个案子的性质,如果我不以当事人,而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要说,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在本质上是共和国的保卫战,或者说是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卫国战争,庭审则是其中一场具有指标意义的战役,其重要性也许可以用上甘岭战役来形容。
近三十多年,历史虚无主义的势力逐渐坐大,一路攻城略地、过关斩将,没有受到像样的抵抗,本来守土有责的意识形态部门官员,要么在沉睡,要么在搔首弄姿,炫耀自己宽松、宽容、宽厚的“三宽”胸怀,还有一些在忙于给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爱国力量贴上“极左”的标签并予以封杀。现在,历史虚无主义力量的前锋,已经破窗而入,逼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和国的最后一根支柱,并架好了大锯、挥起了斧头,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等待最后的结果。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直接的目的是保卫人民共和国,还有一个更重要目的为了保卫人民革命和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无论怎样历尽艰辛曲折,本质上都是为了追求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但追求民族解放和人 民自由幸福,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今后我们还将继续进行这样的斗争,如果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者抹黑这段历史,我们今后在面对可能发生的侵略和压迫时,将失去 反抗的正当性。
最后我想说,我们和炎黄春秋的争执,本质是政治问题,但是,对方为什么不和我们就政治问题展开光明正大的辩论,而一定要把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并力图通过法律的方式来解决呢?我想,这种做法客观上就是要创造一个先例,即把法律凌驾于政治之上,用法律手段来决定政治问题。如果这个先例获得确认并在将来不断被重复,那么政治的决定权、主导权将逐渐从政治局和党的中央委员会转移到法院。这是不是可以被称为是一场宪法政变?我认为是可以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5-05-30/3221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