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八佰》为什么烂尾了?结局太悲惨,管虎也不知道该怎么收场

《八佰》为什么烂尾了?结局太悲惨,管虎也不知道该怎么收场

  

  《八佰》到底好不好看,要看你怎么看。如果只是去看看战争场面制作和画面,其实还是可以的,比之前的大多数战争片都有不小的进步,毕竟投入摆在那里,几乎是按四行仓库纪念馆一比一还原重建了一个四行仓库作为背景,这个投入力度就很大了。还有大量的战斗场面,都是投入不小的,如果只是看这些,其实还是可以看看的。

  从主题来说,其实也还好。它想表达两层意思,一层是士兵从不知道为什么而战,只想着逃离战场回家,过自己一亩二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到最后眼看着自己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的倒下去,终于轮到自己不得不去献身了,无论是不是愿意,死神已经堵住了自己的家门口,只有勇敢的去战斗,才能有一线生机。

  另一层意思则是租界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中国人的生活,在外敌入侵面前,究竟还能维持多久。一开始,他们都很排斥这些从乡下地方来的乡下人士兵,也不愿意从闸北逃过来的难民进入租界,觉得这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闸北,和租界不同,闸北在当时是工厂聚集区,也是外来打工的工人聚居区,所以租界里的中国人也是看不起他们的。

  所以,从一开始,租界里的华人是很反感苏州河北岸的战争的,觉得国军反正早晚都要吃败仗撤退,等到他们撤走了,上海就又恢复平静了,他们安逸的生活就又可以继续了。在这个片子一开头,租界里各色人等看对岸叮叮咚咚的战争的态度,基本上就是与己无关,隔岸观火的态度。比如刘晓庆扮演的赌场老板娘,不允许她看场子的小流氓弟弟参与,小阁楼上打麻将的教授太太嫌侯勇扮演的教授天天用望远镜在那里看,都是这种心态。

  随着战争的进行,这些只想躲在租界里过自己的小日子的中国人终于也坐不住了,他们也开始关心对岸那些来自乡下地方的中国士兵的安危,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一点帮助。比如日军从四行仓库以南偷袭的时候,南岸租界的中国人纷纷打开手电筒,帮四行仓库的中国守军照着那些日军士兵,甚至连唱戏的戏子也唱长坂坡,为国军助威。

  也就是说,在战争的过程中,苏州河北岸的来自乡下地方的中国士兵与南岸租界里的中国人的命运联系起来了,让他们都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所以,在四行仓库里面,有“丈夫许国、实乃幸事”、“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的慷慨壮烈,也有羊拐、老算盘和东北老铁这种老兵油子,甚至还有自投罗网进入四行仓库的汉奸记者、年幼无知只有一腔热血的学生。

  但导演选择的这个故事本身就很别扭,怎么讲其实都是讲不圆的。比如一开头,试图用上海老太太的视角来倒叙,以回忆的方式来展开叙事,说她父亲说,四行仓库的国军士兵在保护着我们呢。但所有看了这个片子的人,以及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很清楚,租界里的中国人的安全是由列强提供的,四行仓库守军连自己的安全都没有保证,最终不是他们保护了租界里的中国人,而是让他们和租界里的中国人一样,得到了列强的保护。

  而这种寄人篱下的保护本身也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因为租界本身就是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均衡的产物,随着日本在东亚的强势崛起,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的大变动就无可避免的要到来了,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可以暂时保持租界,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就轻而易举的占领了全上海,租界里的中国人成了亡国奴,四行仓库的孤军也成了日军的俘虏,结局非常悲惨。

  所以,稍微了解一点这段历史的情况的人,都会觉得这个故事和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其实是完全不匹配的,四行仓库守军的意义真正凸显出来,并不是他们在四行仓库四天的战斗,因为这四天的战斗放在淞沪会战国军死伤三十万的大背景下,几乎不值一提,真正让他们获得特殊的政治含义的是在进入租界之后,在整个华东地区都沦陷的背景下,上海成为孤岛时期,他们仍然在以很悲壮的方式向外界表达自己仍然在坚持抵抗的姿态。

  导演到后面显然也意识到这个故事讲不圆了,无法解围,所以只能强行结尾,强行制造了一个高潮部分,也就是让四行仓库守军以非常悲壮的姿态冲桥进入租界,这边是千千万万租界里的中国人伸出手去,想要拉住他们。而对八百壮士的结局没有丝毫交代,就这么虎头蛇尾的草草结束了。对一个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片子来说,这只能说是导演驾驭这个故事的能力不过关。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20-08-28/6473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08-29 关键字:文艺评论  杜鹃花开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