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评彩色版《永不消逝的电波》:遇见真正的“谍战”经典
评彩色版《永不消逝的电波》:遇见真正的“谍战”经典
郭松民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值得不断重温的好电影,它拍得非常美、非常纯净,也非常深情,既有有战友情、同志情、也有爱情和父子情。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经典影片,成为几代人美好的文化记忆,今天所说的‘红色经典’主要产生于这一时期。”
01
一听到中国首部黑白转彩色的4K修复版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的消息,立刻就决定去看一看。这不仅是为了怀旧,为了重新找回少年时代观看这部影片时那种兴奋、温馨的感觉,也是因为这些年来实在被各种各样的“谍战剧”倒了胃口,想再看一看真正的经典。
前天一大早,就来到了地处北京西郊的“中间艺术区”。很喜欢这个社区,这里有剧场、影院、露天电影场,还有咖啡馆和餐厅,一连几届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我都在这里观看了自己心仪的优秀影片。
走进影院前厅,看到墙上发黄的电影海报,忽然明白了电影院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令人心往神驰的所在,因为这里连接着过去的好时光,也连接着充满未知的未来。在这里,人们才可能超越凡庸的日常生活,让心灵获得自由。
02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在大跃进达到高潮的1958年拍摄完成并且上映的,带有五十年代特有的朝气和激情。
影片由林金编剧、王苹执导,孙道临、袁霞主演,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参加过长征的红军电报专家李侠潜伏在上海敌占区,用秘密电台和延安保持联系,最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故事。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李侠在被敌人抓捕前的那一刻,用电报向延安发出了最后一句话,同时镇定地把密码纸咽下——这一幕,当年观影时令我热泪盈眶,也成为终身难忘的记忆。
李侠的原型李白烈士,在上海解放前20天被大特务毛森根据蒋介石的直接命令杀害,当时北平正在筹组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李白为首任邮电部长人选之一。
国民党反动派在他们22年的黑暗统治中,杀害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这这些罪行至今仍没有得到完全清算,他们的后人好像也忘记了,从来没有听说过从海峡对岸来的什么人去过龙华烈士陵园(李白就牺牲在这里)或雨花台烈士陵园。
03
关于《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拍摄,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掌故——
本片的故事素材,是由我党在秘密战线具有传奇色彩的领导人,著名的“龙潭三杰”之一李克农上将提供,参考了秦鸿钧烈士、张困斋烈士的事迹,经过黄钢艺术加工而成,因为是集体创作,所以片头字幕的编剧名字是一个化名;
李克农一直留着标志性的胡子,在影片中,那位“任务的发出者”,即派遣李侠到上海执行任务的延安首长,也有点“特殊”地留着胡子,显然,这胡子是有来历的;
在遴选演员时,有人认为孙道临的气质只适合演公子、知识分子、小市民等,不适合演经过长征考验的老红军、老八路。但解放前曾在国统区工作,接触过地下工作人员的导演王苹认为,孙道临的眼神有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做地下工作的人才特有的眼神;
扮演军统特务姚苇的王心刚剑眉星目,一脸正气,一直扮演正面英雄人物,有人认为他很难转型,连王心刚本人对演反派都不太有信心。王苹凭着自己的导演经验相信王心刚能够演好这个角色,鼓励他抓住这个机会开拓戏路;
有人认为袁霞不适合扮演何兰芬。但王苹认为,何兰芬是一个质朴的上海女工,参加地下工作后,身份变了。可本质变不了,而袁霞的气质恰恰也很质朴,所以适合扮演何兰芬。结果证明,袁霞的表演与孙道临的表演珠联璧合,为这部电影大大增色。
04
4K修复的经典老电影,果然令人耳目一新,看到了一些黑白影片难以引起注意的细节。
比如,李侠和战友们在延安的桥段,他们的军装领子上,都有一块长方形的印记,颜色比周围要深,无疑那里曾经缝过领章。此时是1938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不久,他们都还穿着红军时代的军装,只是取下了领章帽徽;
再比如,李侠每晚在门窗关得严严的阁楼上发电报,上海的仲夏夜,阁楼之闷热可以想见。黑白影片中,只能看到李侠用毛巾擦汗和何兰芬为他打扇子,在彩色版的特写镜头中,就能看到李侠额头上沁出黄豆大小的汗珠。
诸如此类不同的细节,稍加注意还能发现很多,总之,彩色版使影片变得更加生动、人物更加鲜活、也更加逼真了。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经典影片,成为几代人美好的文化记忆,今天所说的“红色经典”主要产自这一时期。从艺术上说,很多影片达到了当下电影人仍然难以企及的高度,但由于技术的原因,这些影片只能在电脑或电视上看,影响了欣赏效果。如果对这些影片采用4K修复、黑白转彩色的技术进行处理后进入院线放映,不仅可以使今天的观众重睹芳华,也会对中国的电影创作产生“鲶鱼效应”。
这也算是一个建议吧!
05
今天的谍战剧,有这样几个特征:
1、主人公都相当精英,独往独来,靠内心深处神秘不可言说的“信仰”支撑,谁都不相信,谁都不依靠;
2、相当“黑”,暗杀、投毒、诬陷……,无所不用其极;
3、总是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优势”贴补组织,但总是受到怀疑和委屈,似乎党和人民永远都欠他们的。
但在《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以真实的地下工作者事迹为蓝本拍摄的电影中,观众看到却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谍战”。
首先,地下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动员和组织敌伪统治区的群众,也就是说,群众工作才是地下工作的重点。
李侠到了上海后,接受的第一份延安重要电报,就是毛主席揭露蒋介石投降阴谋的文章,这篇文章被地下党印成传单在剧场、街头散发,有力地遏制了国民党的投降倾向;
其次,优秀的地下工作者,从来都不是孤军作战,他们总是能够从组织那里获得帮助和支持。
李侠到了南京,言谈举止都习惯性地流露出军人气质,地下党的领导老孙(邢吉田 饰)提醒他,“你这个样子,到了上海用不了几个小时就会出问题”,帮助他迅速适应新的身份,很快成长为一个老练的地下工作者。
李侠被日本特高课伙同汪伪的特工总部抓捕后,老孙又指示用李侠的波长、呼号继续拍发电报,迷惑敌人,最终使敌人误以为李侠是“重庆分子”而将其释放。
组织是安全感和信心的来源,而不是今天谍战剧中的“干扰性”因素,这才是当年地下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决定性原因。
依靠少数精英搞“谍战”,说到底是剥削阶级搞“地下工作”的方式,因为受阶级利益的局限,他们不敢也不可能发动群众。无产阶级的地下工作则刚好相反,动员和组织群众才是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这并不意味排除其他工作)。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追求刺激感官的“惊悚”,而是着重挖掘地下工作的政治性,使观众看到了地下工作本真的一面。
06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一些细节处理得也非常专业。
比如,地下党员白小姐本来要到四楼和老孙接头,但她看到电梯里有日本特务,为了不暴露自己和老孙的关系,就改口说到十四楼,等到电梯到了十四楼后,她改乘另一部电梯下到五楼,再走步梯下到四楼。这样一来,所有电梯里的人,包括电梯员都不知道她真正去了几楼。
影片中的有些闲笔也很有意思。比如,老孙的公开身份是精神科医生。当白小姐走进他的候诊室时,刚好一个女病人从诊室出来,边走边念叨,“我老听到有人骂我,他们骂我丈夫是汉奸,骂我是汉奸婆,骂我儿子是汉奸崽子……”
观众看到这里,通常会会心一笑。汉奸背叛了祖国,就不可能不被万众唾骂,这个汉奸婆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精神失常了。
王心刚饰演的军统特务姚苇,是影片中的另一个亮点。
姚苇是被军统派到上海搞“地下工作”的,被日本特高课抓捕之后,熟谙国民党特务心理的中村,命令带他去看李侠受刑。李侠遭受的酷刑,没有使李侠屈服,却让姚苇吓破了胆,再加上他发现蒋介石、戴笠都在和日本勾勾搭搭,协商投降条件,很快就心安理得地当了汉奸。
姚苇的一番话,颇能反映当时在上海、南京一带落水当汉奸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的心理——“如果盟军获胜,我们就是地下先遣军;如果日本人获胜,我们就是功臣”。脚踩两只船,只求苟活做亡国奴,但又自鸣得意,可悲复可恨!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值得不断重温的好电影,它拍得非常美、非常纯净,也非常深情,既有有战友情、同志情、也有爱情和父子情。
李侠是一个幸福的人,在国破家亡的年代,他选择了共产党,找到了方向,并由此拥有了一群温暖的战友,他把这种温暖也传递给了何兰芬,第一次被捕,李侠以为自己出不去了,就对兰芬说,“如果你能够出去,就好好生活!”李侠牺牲了,但他发出的电波永不消逝,今天仍然令我们感动,给我们力量!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21-10-12/7174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