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修水县“六七”惨案遗址——擂鼓岭
从修水县城南城区修河天街远眺擂鼓岭
该遗址位于修水县宁州镇黄田村六组擂鼓岭。
1926年7月,修水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修水支部干事会在县城青云门城楼成立。7月下旬,国共合作的修水县党部在县城秀水门建立。9月,北伐军光复修水县城。不久,由共产党人主持的修水县政府成立,建立了革命政权,并相继成立县农民协会、总工会、妇女解放协会和红色童子团等群众组织。
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他们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始转向失败,造成各地革命政权发生巨大变动与分化。5月底6月初,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用所谓“礼送出境”的办法,把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逐出江西。在这股反共逆流影响下,修水的土豪劣绅加紧笼络国民党右派,扩张势力,组织反动商会、商团,进行系列反革命活动。
5月27日,窃取修水县农民协会委员长职务的国民党右派陈晓明(又名陈宗蕃),纠集100余名暴徒,悍然闯入县总工会和县农民协会,撕毁会议室中的列宁像和革命标语,捣毁办公用具等,扬言要放火烧毁工会和农会。
6月7日,陈晓明等暴徒,获知县党部和农民协会负责人刚离开县城,欲赴南昌出席全省党代会、农代会,便赶至三都,企图截击上述同志所乘船只。因未能赶上,暴徒们随即返回修水县城,将县党部、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解放协会和红色童子团等机构捣毁。在敌强我弱和缺乏准备的情况下,党组织决定留城同志暂时撤出县城,退至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仁、西两乡(现白岭、大桥片区一带)再图发展。一行人员经西摆行至黄田村擂鼓岭时,遭到埋伏在那里的流氓头子、窃取县公安局长职务的万九峰等暴徒的截击。共产党员陈志铁(工人)、杨向荣(店员)、卢守谦(学生)等3人不幸遇难,10余名同志在与敌激烈搏斗后逃出重围。樊策安和省党部的继任特派员王子钰藏在擂鼓岭石岩草丛中,才幸免于难。
与此同时,在县城的陈晓明等暴徒威逼黄培和县长强缴县公安局20余支枪,占据各政府机关,捕押县公署民政股长曹升、县教育局长邹道然,悬赏搜捕县总工会委员长徐光华、执行委员胡宝生、祝东海、徐振华,以及县党部常务委员甘特吾、农民部长冷一民、宣传部长王希圣等30多名革命同志及其家属。
至此,国共合作的县党部被彻底破坏。反革命头目组织了所谓“新县党部”和“新农会”,建立了反革命政权。修水的大革命遭到失败。
在省开会的修水同志获悉惨案发生后,万分悲痛,胡思先、王希圣和刚从北伐军第六军愤然回乡(因国民党右派“清党”)途经南昌的余经邦等人,立即邀集修水旅省同乡召开大会,组织“六七事件后援会”,上街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揭露修水反动势力的罪行。在《汉口民国日报》发表宣言,愤怒控诉修水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罪行,呼吁当局惩办凶手。
“六七”惨案发生后,革命团体被迫解散,中共修水支部干事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7月下旬,中共修水支部干事会在马坳镇北山的甘特吾家中,秘密召开“北山紧急会议”,总结“六七”事变的经验教训,将党的工作重心立即转入农村,把仁、西两乡作为重点工作区,将仁、西两乡农军统编为修水县农民自卫军,为土地革命时期修水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田村及其六组擂鼓岭,是历史上修水县城通往湖南、湖北的东西方向的唯一古官道、驿道上的重要地点。1927年9月9日凌晨,秋收起义主力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及其第一团在修水县城紫花墩率先起义,经西摆路过黄田村。
擂鼓岭,地处修水县城西向4公里处,北依雷打石山,南临修河,地势险要,历来是修水县城通往县境西部乡镇古官道、驿道的必经之地,开设有多家歇铺。曾设有大鼓,作报告军情之用,若遇敌军或土匪来袭,便擂鼓通知县城做好御敌准备,故得名“擂鼓岭”。一说清朝乾隆年间,此地后山七圣殿内有一面大鼓,击鼓时声如雷鸣。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mdb/2016-06-03/3818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