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山仰止 >

高瞻远瞩

打印

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探析

  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探析

  秦书生 丁婵娟 彭坤

  摘要:毛泽东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内容涉及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向科学进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百家争鸣”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自由之路等重要内容。毛泽东科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毛泽东科技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科技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一、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的科技思想正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毛泽东亲自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都成为毛泽东社会实践的历史背景。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毛泽东科技思想的产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早年阶段、延安时期以及20世纪50、60年代。

  首先是早年时代即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的萌芽阶段。早年的毛泽东接触的是“四书”、“五经”等圣贤之书,由于当时正值甲午战争战败之际,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将目光转向了西方,力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中国。毛泽东正是在这一历史特殊时期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最早接触西方世界的知识是从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得到的。在长沙求学阶段,他阅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涉猎了18、19世纪欧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些代表作。通过了解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毛泽东逐渐地意识到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自然科学的作用。以后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注意收集,阅读和研究自然科学著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不仅积极宣传革命主张,而且接触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重视科学技术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形成了自己的主张。

  其次是延安时期即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形成时期。1940年的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指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1〕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实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经济上加紧掠夺占领区资源。国民党在这一方针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所以,在1939年至1940年初,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封锁,断绝外界的一切援助。边区的经济和生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了坚持抗战,应对困难,边区开展了生产自给自足的运动。在这种艰难的形势下,毛泽东提出了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的思想。在这一时期,毛泽东认真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经济知识,他认为如果不读马克思的自然经济知识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不能承担革命的重任的。他说:“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否则世界上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1〕这一时期,毛泽东主要是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意义上论述自然科学的重要作用。

  最后是建国初期即毛泽东科技思想的成熟时期。建国以后,中国面临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外国敌对势力加紧对中国的封锁,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为了能够巩固新生的政权,稳定生产和维护社会秩序,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一系列的科技思想,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政策。在20世纪的50、60年代,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明确的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2〕在这一时期,毛泽东还把科学知识和思想与马克思的科学思想相结合,研读了一系列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

  二、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

  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毛泽东认为,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力的基本途径。毛泽东深刻体会到中国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他在一些讲话中表露出了这种紧迫感。1959年底至1960年初,在集中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强调:“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的,我国也要这样。”〔2〕在毛泽东加快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又开始制定第二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即《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63年毛泽东明确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2〕在毛泽东看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力的基本途径。科学技术对于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向科学进军,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

  1956年1月,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在会上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向科学进军”,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技术光进水平而努力奋斗。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3〕毛泽东号召向科学进军,目标是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他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并强调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4〕1956年1月毛泽东领导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并部署、制定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这是向科学进军的两项重大措施。同时,根据我国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采取“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提出了重要的科学研究任务共五十七项,其中重点项目十二个。共有研究课题六百个。毛泽东在1958年6月曾经作出“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5〕的预言。实际上,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7日,我国的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

  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毛泽东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革技术落后的命,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技术革命的思想在毛泽东的科技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他长期思考并多次强调的一个基本思想。毛泽东指出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去。毛泽东说:“提出技术革命,就是要大家学技术,学科学。……我们一定要鼓一把劲,一定要学习并且完成这个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伟大的技术革命。这个问题要在干部中议一议,开个干部大会,议一议我们还有什么本领。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不然就不可能领导好。”〔4〕毛泽东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亟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2〕

  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虚心向外国学习,引进先进技术,洋为中用,这是毛泽东为我国科技事业确定的一条根本原则。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是独立自主。他反复强凋,“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搬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4〕

  1956年8月,毛泽东在修改彭德怀在党的八大发言稿时指出:“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问题我们也应当研究,以便达到知己又知彼质的目的。他们的技术科学,只要是对于我们有用的,我们也应当学习。”〔5〕毛泽东说:“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4〕他还说:“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向人家学习。”〔7〕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4〕

  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在建国初期还是主要向苏联学习。毛泽东认为,“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9〕毛泽东在强调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并不排斥西方经验,他曾多次指出:“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主要的还是要学苏联。”〔6〕20世纪50年代,我们不仅从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请来3000多名经济技术专家,还向这些国家派遣了7000多名留学生。我国先后从苏联获得10多亿美元的贷款。“一五”计划也是以苏联帮助我们设计的156个大型项目为中心,包括苏联提供援助的143个项目在内的总计为694个限额以上项日组成的工业建设为重点。

  5.科学技术发展在继承中创新

  毛泽东在主张发展科学技术要坚持继承的原则时,更侧重的是强调创新。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2〕他很早就有这个思想,这对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关于科学技术创新,毛泽东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任何悲观主义是没有出路的。科学研究的本质就在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毛泽东之所以把科学实验当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就在于看重其创新的功能。他认为,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理论既是为了应用,也是为了创新。至于技术,则需要照办。毛泽东说:“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学了比较有利”,〔7〕在仿造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

  6.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

  1956年1月。毛泽东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讲话中说:“搞技术革命,没有科技人员不行,不能单靠我们这些大老粗。”〔8〕毛泽东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科学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建不成的”。〔4〕“中国要培养大批知识分子,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先接近,后超过,把中国建设得更好。”〔8〕随后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4〕

  1940年3月10日,毛泽东亲自参加八路军总后勤部召开的技术干部座谈会并作了讲话,指出技术工作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来会更加重要。他高度赞扬科技人员工作积极,表示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作的地位。3月22日,毛泽东又出席了中央秘书处召开的技术干部会议,进一步阐述了经济与技术工作对整个革命工作的密切关系,并强调吸收技术人才的重要性。

  1940年2月,他在《(中国工人)发刊词》一文中又说:“工人阶级应欢迎革命的知识分子帮助自己,决不可拒绝他们的帮助。因为没有他们的帮助,自己就不能进步,革命也不能成功。”〔9〕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需要大批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中国的人民解放斗争切需要知识分子,因而知识分于问题就特别显得重要”。〔10〕

  7.“百家争鸣”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自由之路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他明确指出,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行政强制的办法有害于科学,百家争鸣是科学发展的自由之路。毛泽东说:“科学上的不同的学派可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行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就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采取简单方法去解决。”〔4〕

  8.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毛泽东认为,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不能相互割裂也不能相互代替。毛泽东说:“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0〕

  三、毛泽东科技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科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毛泽东的科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继承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时,毛泽东的科技思想又为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科技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科技思想为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江泽民的科技思想以及胡锦涛的科技思想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毛泽东科技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毛泽东科技思想的系统提出,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国防和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毛泽东科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在航天科技,国防科技等等领域都迎来了丰硕的科学技术成果,同时也带动其他各领域走上稳定繁荣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9、270.

  [2][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126、351、1083、341.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50、64、43、41、309、2、229-230.

  [5]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74、193.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57.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2、42-43.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07、507.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7、618.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8、815-816.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83期,摘自2013年第2期《理论界》)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gzyz/2013-10-14/2322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10-14 关键字: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