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子女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毛泽东给子女们留下了比万贯家产更珍贵、更永久的遗产——领袖家风。他们十分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把它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女儿李敏知道,靠在大树下生活的日子不可能长久,依赖父母生活没有出息。1963年7月,她和丈夫孔令华抱着孩子,走出了中南海的红围墙。他们用平板车把全部家当搬出了中南海,离开了共同生活14年的毛泽东。李敏向左邻右舍中的同龄少妇们学习,从动手做饭开始,锻炼持家的本领。她一边在国防科委工作,一边带孩子,一边做家务。起初学习生炉子做饭,木柴和煤搁不好,熏得满眼泪水,一屋是烟。做饭时,也不知道多少米该放多少水,不是做成了夹生饭,就是做成了糊糊的粥饭。蒸馒头不是面发酵时间短了,就是过了,蒸出来的馒头发不起来,一个个像小铁疙瘩,一点儿也不松软。孔令华也不介意,做什么吃什么,一律说好。几年间,她遭了不少罪,出了不少洋相,最终练出来了,从什么都不会做,变为有条不紊地担起家庭主妇的责任。她常常教育子女要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做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她和孔令华一起,把一双儿女培养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她感慨地说:“是父亲给了我知识和力量,练就了我迎难而上的意志。这是永恒的爱之光,令我和我的孩子们终生受益。”
李讷离婚后,一个人带着幼子从江西回到北京生活。1976年10月以后,她带着年幼的儿子搬到北京西郊一条小胡同居住,过起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由于一段时间没有工作,母子俩生活一度十分艰苦,每天只买一毛钱的肉吃,孩子长得很瘦。一人一条被子,半铺半盖。最缺钱的时候,她把心爱的书卖给了旧书店。李讷病好后,组织上安排她到中共中央研究室工作。1984年,她与毛泽东延安时期的警卫员王景清结婚,三口人过着幸福的生活。杨尚昆等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对李讷结婚表示祝贺。江青在狱中对李讷与王景清的结合表示满意。婚后,一家三口继续过着普通的生活。冬天,他们顶着寒风,在街头上和市民们一起,排队购买定量供应的大白菜,然后用木板三轮车拉回家,取暖做饭用的煤块也是自己买了运回家。回首往事,李讷对毛泽东感激不尽:“我觉得父亲给子女留下的最大财富,就是他对我们的教导,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最宝贵的,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年他那样严格要求我,完全是为我好。假如不是那样严格,后来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恐怕很难过得来。他那是真正的父爱。”
毛岸青和邵华,一个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一个在军事科学院工作。1970年,他们生下了儿子毛新宇。邵华精心照顾毛岸青和孩子。她工作兢兢业业,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思齐再婚后,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她尝尽了人生的苦辣酸甜,和普通机关工作者一样工作和生活。
毛远志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总是不显山不露水地默默生活,从不显露自己的身世和背景,从来不把自己与毛泽东连起来。当说到毛泽东时,她总是称“毛主席”、“老人家”,从不称“伯父”。每次到天安门广场瞻仰毛泽东遗容时,她也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在亲属的签字本上从来不留名字,直到去世。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革命领袖的子女们,给了他们许多关心和帮助。
他们没有自满和骄傲。他们记住了毛泽东教导他们的话:
做一个普通的人。
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hqpp/2014-07-09/2676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