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编辑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作为编辑的马克思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刘 影
编辑,是马克思一生从事的唯一正式职业。马克思一生创办、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十几家,关心和指导过的工人报刊也有数十家。除此之外,他还为近百家报刊撰过稿,集主编、编辑与撰稿人于一身。在恩格斯的悼词中,有这样一段话历数了马克思一生所创办、编辑和撰稿过的报刊:“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1884年2月中旬至3月初,恩格斯又写下了《马克思和〈新莱茵报〉》,来纪念马克思逝世一周年。可见在马克思的一生中,报刊活动占有重要位置。
1842年10月,在拿到博士学位一年半后,24岁的马克思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担任《莱茵报》的编辑和撰稿人,从此开启了他的“报刊人生”。马克思一生当中有三次重要的编辑实践(由马克思担任主编)。第一次编辑实践:1842年10月,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他以报纸为阵地抨击了当时德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这也招致了普鲁士政府的不满和恐慌,并下令禁止报纸出版。由于马克思的不屈服,1843年3月他被迫辞去主编职务。《莱茵报》的编辑实践,让马克思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接触,促使他从纯粹的书斋走向社会现实,并开始他一生的革命运动。第二次编辑实践:1844年2月,马克思与阿·卢格在巴黎合作创办了《德法年鉴》,该刊物只出版了一期(第1—2期合刊),后来由于政治上出现分歧,卢格否定共产主义是革命的世界观,马克思与其决裂,刊物出版也随之搁浅。这一次编辑实践,让马克思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也让马克思从一个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第三次编辑实践:1848年6月,《新莱茵报》在德国科伦创刊,马克思担任总编辑。《新莱茵报》是传达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指示和宣传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主要阵地,也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份报纸。1849年5月,由于马克思与其他撰稿人遭到当局的驱逐,《新莱茵报》被迫停刊。《新莱茵报》停刊后,马克思恩格斯在1850年1月又创办了《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作为《新莱茵报》的续刊。该刊在出版6期后,也停刊了。
此外,除了恩格斯前述列举的期刊以外,马克思还参加了《寄语人民》《人民报》的编辑工作,担任维也纳《新闻报》的特约通讯员、国际工人协会机关报《工人辩护士报》的理事会理事、第一国际总委员会正式机关报《共和国》周报的监察委员……马克思的一生都在和报刊打交道,与报刊有着不解之缘。
马克思是一个编辑,也是一个革命家。编辑成就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革命家也成就了作为编辑的马克思。作为编辑的马克思,是一个“实干家”,也是一个“独裁者”;是真理的“捍卫者”,也是人民的“代言人”。
作为编辑的马克思,是一个“实干家”。“空谈与实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真正伟大的文章就在于能够在发现时代问题、认识时代问题和解决时代问题中作出贡献,而真正负责任的编辑就在于编辑出这样的文章,写出这样的文章,使它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面向大众,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作为编辑,马克思最痛恨的就是不着边际的空谈。他一生所践行的办刊理念是“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马克思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负责《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要求编辑们既要做好编辑部的工作,又要走出编辑部,实地考察工人运动、参加社会活动,把办报和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在斗争中增长才干,并把《新莱茵报》和它的编辑部,转化为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使之成为动员、团结和组织革命人民的重要的舆论阵地,成为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的结合地。此外,作为编辑,在选稿上,马克思也坚持“实干”这一原则。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他毫不客气地淘汰掉那些夸夸其谈的文章,并向脱离实践、只强调抽象理论批判的撰稿人提出了“三多三少”的要求:“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也正如R. 帕斯科所说,“作为撰稿人和编辑的马克思……处在一个新的认识的基点上,这个认识不仅关系到‘用新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且还要直接改造世界”。
作为编辑的马克思,是一个“独裁者”。在这里,“独裁”是加了引号的,不是指编辑(主编)的“一言堂”,而是指在关键时刻有决断力。亨·毕尔格尔斯,这位名义上担任过《新莱茵报》的28岁青年编辑,只为《新莱茵报》写过一篇题为《民主派》的文章,刊登在第2号报纸上。马克思对其原稿很不满意,毫不留情地对文章进行了修改,删掉了一半,改写了另一半。马克思的决绝,保证了报纸的质量。而亨·毕尔格尔斯却非常生气,要求普遍表决,马克思例外同意了,但也声明“在报纸编辑部里应当实行专制,而不是普选权”。这里的“专制”,是指主编有绝对的决定权,编辑部有绝对的话语权,有权决定报刊登什么、不登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各种社会势力对编辑方针的影响,才能真正客观、公正、真实地进行报道,才能刊发出有“独立个性”的文章,才能直面时代问题,发时代先声。报纸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理想的,整个委员会进行编辑的虚假民主,最终只能招致编辑部的“消失”。但是,马克思绝不是要真正搞独裁,搞个人崇拜,他主张每个人都应保持真正的而不是似是而非的独立性。其实,报纸的时效性也需要主编有绝对的决断力和判断力,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作为编辑的马克思,是社会的“捍卫者”。马克思认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作为编辑的马克思,也一直都在做社会的“捍卫者”。在马克思的编辑实践中,报纸被查封或被禁止出版成为司空见惯之事,其本人被驱逐出境、被迫退出编辑部或被起诉也成为“家常便饭”。在马克思的时代,政治的无原则是资本主义报刊最时髦的原则,但为了捍卫报刊的正确方针,马克思从不屈服于权力机关,也不向反动势力低头。1843年,《莱茵报》的股东们试图通过改变报纸的方针,来换取政府取消查封令的主张,但马克思坚决反对股东们放弃报纸的反政府立场,也因此被迫退出编辑部,毅然辞去主编的职务。在反动政府面前,马克思绝不做一个妥协者,也不做一个“无原则”的编辑。1845年1月,法国内务部下令驱逐马克思和巴黎《前进报》的其他撰稿人,命令马克思在24小时内离开巴黎,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离开法国。但当自由派报刊对政府的行为提出抗议时,法国当局又向马克思表示,如果他不再从事任何反普鲁士的鼓动,就可以留在巴黎。而马克思的回答是:立即启程。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决绝与坚持。《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由于马克思将该报的首要任务定义为:摧毁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普鲁士政府限制他24小时离开普鲁士。马克思从不畏惧政府的施压,而是坚定地做社会的“捍卫者”。
作为编辑的马克思,是人民的“代言人”。马克思拥有撰稿人和编辑的“双重身份”,这也让其更加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才有意义,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在马克思看来,报刊是人民的忠诚卫士,反映人民呼声,为人民提供理论武器,“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人民的信任是报刊生存的条件,没有人民,报刊将会萎靡不振。作为一个合格的编辑,必须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要能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真正的人民报刊,应该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莱茵报》为贫苦群众代言,《德法年鉴》关注犹太人的解放以及全人类的解放,《新莱茵报》为无产阶级革命打造理论武器,《社会民主党人报》同反社会主义势力斗争,马克思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发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hqpp/2018-06-25/5109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