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鼓励青年敢想敢说敢干:从“小人物”李希凡说起
毛主席鼓励青年敢想敢说敢干:从“小人物”李希凡说起
李克勤
【李克勤(jixuie)题记:毛主席指出:“青年人要敢想、敢说、敢干,振奋大无畏的创造精神,不要被名人、权威吓倒。”(转引自1968年8月30日《人民日报》)毛主席一生的道器变通中,特别重视创造性,这是中国学术的宝贵财富。理当深入了解,深刻总结。毛主席在1950年代支持小人物李希凡的佳话,值得重新提及。】
做红学研究,是绕不过李希凡这个名字的。李希凡,1927年生,祖籍浙江绍兴,久居北京通县。1953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中国人民大学教师研究班当研究生。1955年初调《人民日报》文艺部,后任该报文艺评论组组长、文艺部副主任。1986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至今。从事文艺评论和研究工作多年,有《红楼梦评论集》(与蓝翎合著)、《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论鲁迅的五种文学创作》、《李希凡文学评论(当代)选》等十六种著作。
李希凡因“小人物”而闻名,而“小人物”的称谓是毛主席赋予的。
1954年,针对《红楼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李希凡与蓝翎合写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发表在《文史哲》上。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敢于向权威挑战,引起了毛主席的热切关注。
毛主席读到了这篇文章,十分重视,于是就有了后来关于“小人物”的种种故事。一篇文章在全国文化界、思想界引起巨大的波澜,当然是李希凡始料未及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时他已是“目瞪口呆,再也插不上嘴了”。
这说明,即使有毛主席这样的领袖支持,小人物依然是争论起来的弱者。这也可以进一步看出,毛泽东的远见卓识。
所谓创造,从组织上,从社会组织上,在中国而言,必定要有个对青年鼓励支持的过程,否则,青年的创造性就会被扼杀,很多创造性的人和事,就会在不到青年期而被扼杀。
我们看一看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不就是一以贯之支持青年创造的吗?同时他又对那些压制青年创造的人和事,是那么的深恶痛绝。
1954年4月的北京,假期中百无聊赖的李希凡,有朋友蓝翎来访,两人聊着聊着,说起最近《光明日报》上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观点,都感到“不对头”,于是商量着写个文章。
驳俞文章完稿后,李希凡与蓝翎希望能在《文艺报》上刊发,于是给《文艺报》写了信,询问批俞文章可否发表。在未得到回音的情况下,他们改投至山东大学校刊——《文史哲》。
当年的《文史哲》一贯坚持学术研讨“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和扶持青年人独立思考,向学术权威挑战,从不徇私情,而驳俞文章正契合了这样的办刊宗旨。
1954年9月,《文史哲》发表了《〈红楼梦简论〉及其他》,随后,《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第24期)刊登了《评〈红楼梦研究〉》。
在读到这篇批俞的文章后,毛主席对两个文学青年的学术观点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行为大加赞赏,称这篇文章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并于10月16日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附上驳俞的两篇文章《〈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请党内高层和文艺界领导人传阅。
【“两篇文章,一夜走红。”】
文艺界随后开启了一场大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从10月31日到12月8日,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主席团创纪录的联席会议,断断续续开了一个多月。郑振铎、吴组缃、冯至、钟敬文、老舍、郭沫若、茅盾、周扬、聂绀弩、丁玲、启功、何其芳等文坛老将和《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的领导人群贤毕至。
会议指出,《文艺报》等许多报刊、机关,喜欢“大名气”,忽视“小人物”,错误地以资产阶级“贵族老爷式态度”压制“小人物”对学术权威的批判。会议批评了俞平伯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继而对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也展开了批判。
联席会上,郭沫若作了题为《三点建议》的发言;茅盾作了《良好的开端》的发言;周扬作了《我们必须战斗》的发言。
这场批判运动声势浩大。其实,它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现实和历史成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思想、矛盾相互交织,一大批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知识分子还不太熟悉马列主义,缺乏辨别是非的正确的思想武器。
而李、蓝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述《红楼梦》,正好契合毛主席的文艺理论观和当时的思想教育需要。毛主席认为,《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创造了好多语言”,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是“顶好的政治小说”,故此难以容忍“新红学派”对其价值的贬低。
1954年的这场《红楼梦》大批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的新起点,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批判,知识界划清了思想界限,树立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李希凡、蓝翎,这两个“小人物”也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先后被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各种殊荣和奖励随之蜂拥而至。
一时间,两个默默无闻的文艺青年,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青年评论家。
李希凡晚年讲过的几段话很值得回味:
【我看不惯那些见风使舵的人。‘四人帮’在台上的时候,他们抵制了吗?‘批林批孔批周公’,‘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他们抵制了吗?‘文革’一结束,把责任都推给‘四人帮’,好像他们都是清白的了。然后,社会某些舆论把‘文革’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为毛泽东个人,对毛泽东全盘否定,这种言论都是胡说八道!一场社会灾难必然有它社会的、历史的原因,而绝对不可能是个人或少数人决策和推波助澜的结果……
毛泽东晚年是有点错,但是毛泽东思想,就是今天,我们能离开吗?离不开!我们现在的政策口号、文化批评,能离得开吗?离开能行吗?我看不懂那些现在流行的什么西方的主义!我也看不出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好在哪里——王安忆《长恨歌》那是什么主人公啊?有什么积极意义呢?作者的态度也是问题,对那样的人,竟然一派同情,有没有点批判意识……
参见http://news.sina.com.cn/c/p/2005-07-26/18317330491.shtml
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是属于精神世界的很复杂的问题,学术应多注意讨论,平等切磋,采取批判运动的办法来解决,容易流于简单和片面。毛主席的伟大历史功绩谁也无法抹杀,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新生。
参见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5/12/nw.D110000gmrb_20160512_1-10.htm】
李克勤(jixuie)题记:首先李希凡这个人不错,其次这个人有理论水平,第三,他就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到老还是这样。毛主席没有错看此人,当然毛主席对他的关照,也极大激励了他学术的道器变通。
李希凡1975年在漓江
李希凡与已故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曾一起主编《红楼梦学刊》,权威的红学工具书《红楼梦大辞典》也是由他和冯其庸共同主编的。他还担任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系列电影《红楼梦》的创作顾问。
冯其庸曾评价李希凡:“用唯物主义的研究取代唯心主义的研究,这是方法论的变革。应该说,《红楼梦》研究成为新的面貌,就是从李希凡他们的文章开始的。”
谨以此文纪念不久前去世的李希凡同志!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hqpp/2018-12-06/5389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