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好事”的革命老战士吴玉章
“一辈子做好事”的革命老战士吴玉章
孙春胜
吴玉章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语言学家,是“延安五老”之一。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亲身经历了清王朝的颓败、西方列强的入侵、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为之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毛泽东曾称他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的最先进、最觉悟的老战士。
潮立时代的革命先驱
吴玉章一直胸怀报国之志,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去追寻、探索救国之路,从不放弃。吴玉章从1905年在东京与孙中山相遇,参与筹划组建中国同盟会以来,经历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对袁世凯走封建帝制道路的第二次革命。吴玉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屡次失败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众多救国道路中,通过对救国方案的比较,坚定地选择了无产阶级革命,从资产阶级革命家转变成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不渝的沿着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前进。
吴玉章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运动中大显身手,促使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他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被转移到苏联。由于长期的奔波劳累,吴玉章病倒了,在黑克里木半岛进行修养。在修养期间,也不忘革命工作,与叶挺一起探讨武昌起义失败的原因,并形成《八一革命》详细报告。吴玉章还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革命实际,担任赴苏联学习的党员中国历史和革命的课程讲解教员,并发表了众多具有鲜明观点的历史著作。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吴玉章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指示,在西方国家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回国后,他一直奋战在抗日宣传的前线,参与群众集会,呼吁全民族起来反抗侵华行动。
促进语言发展的文字改革者
吴玉章自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一直致力于从汉语拼音、汉字简化、普通话推广三个方面推行中国文字改革。吴玉章于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与瞿秋白、林伯渠等进行汉语拉丁化字母方案的制定,这项方案于1933年介绍回国,并且在全国范围进行了新文字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吴玉章通过办培训班向解放区的农民和子弟兵进行拉丁化新文字推广活动,鼓励群众使用新文字写信、记笔记,目的在于消除文盲。
新中国成立前夕,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地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复。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副主任、主任,积极推行文字改革,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6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问世,1964年《简化字总表》编印发行,大大促进了普通话和简化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吴玉章除了在理论层面进行文字改革的总结,更加身体力行地在实践方面进行调研与推行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80岁高龄的吴玉章视察了10多个省市,深入农村与工厂家舍,与田间地头正在平整土地的农民、车间的工人进行交流沟通,收集汉语拼音以及普通话的使用情况,致力于语言文字的改革与使用,促进了现代语言文字的大步发展。
实事求是的革命教育家
新文化运动爆发后,吴玉章意识到革命必须要与社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国外的留学经历,他发现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对西方国家先进思想的影响,总结出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并总结出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够救国救民,最终赢得革命的胜利。自此,吴玉章将毕生精力放在探索有益于人民大众的教育途径,并在不同时期进行办学实践,从而形成适合中国实际的办学理念。
辛亥革命失败后,吴玉章在被迫流亡法国期间与蔡元培等建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在1912年回国后,吴玉章继续在多个省份建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分会,帮助更多地留学法国的学生克服困难,学有所成,从而更好地回国报效祖国。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吴玉章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经世致用学问的学习,希望学生将西方国家先进思想运用于祖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束缚。出于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的重要性认识,吴玉章在应邀担任成都高师校长期间,总结出了严于律己的校风校纪和因时施教的办学理念,并且根据当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调整学科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吴玉章担任延安大学校长。他根据抗战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带领延安大学为革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革命干部。在教学过程中,他要求教员根据学生文化程度和服务对象的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培养学生坚定的革命立场。在解放战争时期,吴玉章担任华北大学校长。他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型干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大量需求,吴玉章创立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在此期间,吴玉章更加注重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政治理论教育,尤其是在工农干部培养方面,让其专业素质与政治觉悟相结合,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各类优秀人才。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hqpp/2019-04-22/5619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