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
毛泽东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彭臻 沧南
〔摘要〕毛泽东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通过他的言行体现在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敢于革命、敢于胜利、奉献、助人敬老、律己、俭朴、不搞特殊、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好学、对子女和亲友的严格要求等等各个方面。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家风,处理至亲好友的两个“原则”,全党务必继续保持两大“作风”是毛泽东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学问家。毛泽东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是毛泽东思想深层次的东西,是它的核心内容、活的灵魂。学习毛泽东思想,首先就要学习、认识、把握它的核心内容、活的灵魂。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37年了,人们不但没有淡忘他的嘉言懿行,反而在大江南北,城市乡村更加广为传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全党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强调反腐倡廉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今天,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家风
文有文风,学有学风,校有校风,党有党风。同样,家有家风。家风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家,有不同的家风。同一个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家风也是不同的。家风是三种不同类型社会关系的综合,即对家庭的关系,对亲友和邻里的关系,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关系的综合。说得具体些,共产党员的家风就体现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妻子儿女亲情、严于律己、艰苦朴素、乐于奉献、邻里和谐、助人敬老、热爱国家和人民等各个方面。这种家风,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毛泽东的家风,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融于一体的家风,既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又重视对子女和亲友的言传身教。
(一)严于律己,不搞任何特殊
毛泽东一生俭朴,进城后,虽然条件好了,但是,他仍然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从不讲究吃穿。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做了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就补,补好再穿,一共补了73个补丁。破得实在不能再补了,1971年入库。现陈列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据卫士长李银桥说:从1953年到1962年,毛泽东没有做过一件新衣。他的被褥、睡衣、毛巾被、长筒线袜,都是补了又补,直到不能再补为止。在吃的方面,名义上,每餐四菜一汤,其中一碟辣椒,一碟豆腐乳是不可少的。但他却很少按时吃饭,有时吃几个烤芋头就算一顿饭,而且从来不吃滋养品,唯一的要求就是每周吃两次红烧五花肉。他对李银桥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叫人,人跟其他动物就有这个区别。”〔1〕
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同全国人民一样吃定量。那个时候,粮、油、肉都定量。粮食按工种和职业定量,油每户每月半斤,肉每户每月一斤。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全国人民都在定量,我也应该定量。是不是肉不吃了?你们愿意不愿意和我一起带这个头啊?”大家回答说:“愿意。”毛泽东说:“那好。我们就实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在国家困难的日子里,毛泽东曾经连续七个月没有吃过一口肉。周恩来曾多次劝说毛泽东吃猪肉,毛泽东总是摇摇头说:“你不是也不吃吗?大家都不吃。”〔2〕
(二)送子上战场
抗美援朝战争刚一开始,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就打报告给彭德怀,要求赴朝参战,彭总不表态,于是岸英就去找父亲。毛泽东说:“好哇!你去朝鲜,可以在战火中经受考验嘛。”〔3〕毛泽东支持岸英赴朝参战,许多同志都曾劝阻毛泽东。据李银桥说:“毛泽东讲了应该去的道理。给我印象最深的仍然是那一句话:‘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4〕
1950年11月25日上午11时左右,志愿军总部遭到敌机轰炸,岸英不幸牺牲。彭德怀向毛泽东谈起自己没有照顾好岸英。毛泽东承受着丧子的巨大悲痛,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5〕岸英的妻子刘思齐曾请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国来,毛泽东却摇摇头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6〕他主张毛岸英同志愿军烈士一样,也安葬在朝鲜的土地上,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人民患难与共,呼吸相通,没有任何特殊要求的人民情怀。
(三)教育子女艰苦朴素,不能有任何特殊
毛泽东对子女的要求极为严厉,不许他们有任何特殊。李敏曾说:“父亲要我们夹着尾巴做人。”“小时候父亲经常要求我们艰苦朴素。解放以后,要求我们不要穿得太讲究,要和老百姓一样,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就行。”〔7〕
李纳考取北京大学,住读,只有在星期六下午上完课才能回家。北大在北京西郊,若是碰上搞活动,那就要到天黑才能离校回家。李银桥觉得一个女孩子独自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泽东派车去接。这件事被毛泽东知道了,狠狠地训了李银桥一顿。李银桥争辩说:“天黑了,一个女孩子独自走夜路不安全。”毛泽东严厉地盯住李银桥问道:“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不许用车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8〕
三年困难时期,李纳的定量不够吃,饥肠辘辘,脸色也不太好。李银桥搞了一包饼干悄悄地送给李纳。这件事,又被毛泽东知道了。他把李银桥叫进屋,声色俱厉地说:“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李银桥小声嘀咕:“别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毛泽东说:“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9〕
按照一般人的观点,就会觉得毛泽东对自己的儿女太严格了,严得似乎有点不近人情。毛泽东不爱李纳吗?当然不是。毛泽东说李纳是他的“好娃娃”。毛泽东买不到一包饼干吗?别说一包饼干,就是再高级的、再富有营养的食品也可以买到。可是,毛泽东就是不准送一块饼干给李纳,并说:“和全国老百姓比起来,她还算好的。”“还是各守本份的好,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10〕毛泽东非常爱自己的子女,但是,他没有把爱局限在私情上,而是把爱扩展到对党的爱,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爱,对人民的爱。在毛泽东的精神世界里,家事再大也是小事,党的事、国家的事、民族的事、人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而且这种“大”和“小”的位置,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什么问题上都是不可以改变的。毛泽东有权,但是他从不以权谋私,从不为自己的子女谋取一官半职;毛泽东有钱,但是他从不享受,也不给子女,而是用“中共中央中南海第一党小组”的名义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
二、处理至亲好友关系的两个“原则”
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成员不论担任什么职务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众所周知,毛泽东做了多年党的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又当上了国家主席。但是,他仍然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人民群众中。共产党员在某个时期,或在某些方面坚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并且教育自己的子女和亲属也要艰苦朴素,不能有任何特殊,要和老百姓一样,这才是最难的。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共产党员,总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党所倡导的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不搞特殊,不徇私情,不谋私利的新风尚。他处理至亲好友关系的两个“原则”,就是践行这种新风尚的体现。
(一)“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能有任何特殊”
毛泽东恩师、岳父杨昌济的儿子、夫人杨开慧的兄长杨开智,来信要求推荐工作,毛泽东婉言拒绝了。1949年10月9日,他在致杨开智的信中写道:“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11〕杨开智听从了毛泽东的劝告。
开国大典后,毛泽连和李轲代表家乡人民到中南海去看望毛泽东。看到20多年没见面的堂弟泽连和表弟李轲,毛泽东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两位韶山来客并详细地询问家乡情况。客人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后,李轲想请求毛泽东准许他在北京工作,毛泽东拒绝了。他说:“我们是共产党人,是革命者,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工农劳苦大众,要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而不是为少数人谋福利。”“你们在家乡种好田,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争取财政经济的好转,也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争光嘛。”〔12〕
唐家圫(今属韶山市大坪乡大坪村)文家,是毛泽东的外婆家。20世纪50年代初,文家经常有人去北京看望毛泽东,回乡以后,有人就骄傲起来了,不大服政府管。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于1954年4月29日在致石城党支部、乡政府的信中这样写道:对文家“我的态度是:第一、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第二、因为我爱他们,我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13〕。
“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这就是毛泽东处理亲友关系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当国家主席是为人民办事、谋福利的,不像封建社会那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毛泽东恳挚地对自己的亲属说:“我是国家主席,我只能解决大多数人的困难,要为大多数人谋福利。如果只解决一个人的困难,只考虑自己的亲属,那么我这个主席就当不成了。”〔14〕
(二)“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
毛泽东不大愿意为亲友推荐工作。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亲友纷纷来信要求推荐工作,毛泽东都婉言拒绝了,间或也有,但极少。在毛泽东看来,要求参加工作是好事,非常赞成,但是,不宜由他推荐,而应该首先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为人所重”,自然就有机会参加工作了。
1950年正月,表兄文南松写信给毛泽东,要他出面给其胞兄文运昌推荐个工作,毛泽东回信断然拒绝了。毛泽东的童年,是在外婆文家度过的。他两岁时就住在外婆家,一住就是六年,直到八岁才接回韶山读私塾。在这六年间,他同文家五位表兄朝夕相处,关系融洽,情同手足。所以,毛泽东十分眷念文家兄弟。毛泽东十六岁时,父亲毛顺生要送他到湘潭县一家米店当学徒,以便将来继承家业。可是,毛泽东一心一意想读书,不愿意去学做生意。就在这个时候,表兄文运昌告诉毛泽东:湘乡县有一所新式学堂,不读“四书”“五经”,到那里可以学到很多新知识,并且“随表兄到那所学堂报了名”。毛泽东看了文南松的来信,怎么能不怀念表兄文运昌呢?他说:“我是爱他们的。”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因为爱他们,并没有因为非同一般的关系,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文家兄弟推荐工作。此时此刻,毛泽东只能把对表兄的思念、关怀之情深深地埋在心里。他在致文南松的信中写道:“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15〕
毛泽东少年时期很要好的同学毛森品写信给毛泽东请求推荐工作,毛泽东委婉地予以拒绝。1950年4月18日在致毛森品的信中写道:“吾兄出任工作极为赞成,其步骤似宜就群众利益方面有所赞助表现,为人所重,自然而然参加进去,不宜由弟推荐,反而有累清德,不知以为然否?”〔16〕
三、务必继续保持两大“作风”
列宁说:“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17〕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的人们”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最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的是毛泽东,并且做了多年党的主席,无疑,他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对于党的建设会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除了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外,还表现为民主革命胜利后,党务必继续保持两大“作风”。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机关陆续进入城市,党政干部不仅要同工人、城市居民、自由职业者打交道,而且要同商人、资本家打交道;不仅受到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而且要同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进行激烈的较量,工作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毛泽东预见到,因为胜利,党内可能生长一些不良情绪,一些意志薄弱者,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因此,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谆谆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有些共产党员“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他又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毛泽东向全党提出务必继续保持两大“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8〕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除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和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援以外,就是因为我们的党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作风。前一“作风”的关键词是“谦虚”,就是不自满,不自以为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愿意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只有“谦虚”,才能够谨言慎行,不骄不躁,把工作做好。后一“作风”,不仅是防止和克服骄傲自满,不求上进,贪图享乐的锐利思想武器,而且是解决进行建设与资金短缺之间矛盾的好办法。
为了使全党继续保持两大“作风”,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还特意提议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毛泽东的这个提议得到一致拥护,被作为“六条重要规定”〔19〕。两大“作风”和“六条重要规定”,从根本上回答了如何防止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
毛泽东以身作则,带头实行两大“作风”和“六条重要规定”,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不作寿。当然有的时候,毛泽东过生日也请客,主要是请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不是吃顿便饭,就是布置工作。
据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说,1952年12月26日,毛泽东吩咐值班卫士叫他去吃饭。王医生看见餐桌摆放着四碟菜:酱菜、辣椒、腐乳、酱牛肉,没有毛泽东经常吃的炒菜和米饭,却多了一小盆连汤面,桌面的东西两侧,各放着一只高脚玻璃杯,都已斟了半杯葡萄酒。“王医生,来,干杯!今天是我的生日。”毛泽东微笑着说。“祝主席身体健康。”王医生说。“王医生,咱们不祝寿,但可以吃汤面,是吧?”接着又微笑着补充说道:“人活百岁就不得了啰,哪有什么万岁的呀!”〔20〕
1960年12月26日,毛泽东叫汪东兴、叶子龙、李银桥、林克、封耀松等七位同志陪他吃生日饭,没有鱼,没有肉,没有酒,只是菜里多放了一点油。毛泽东的心情很沉重,他拿起筷子看了大家一眼缓慢地说:“现在老百姓遭了灾,你们都去搞点调查研究。那里到底有什么问题啊?把情况反映上来。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到底好不好?群众有什么意见?告诉我,要讲实话。”并一再嘱咐:“要讲实话,不许说假话,不许隐瞒欺骗!”〔21〕其实,这不是过生日,而是一次布置工作会。
197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80大寿,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马列主义政党及其领袖纷纷向毛泽东致贺电、贺信。但是在国内由于毛泽东不允许,几乎所有报刊、电台都未公开宣传和报导。〔22〕毛泽东的80寿辰,在神州大地就这样“偷偷地走过去”了。
毛泽东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学习毛泽东全心全意为民族、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敢于革命,敢于胜利的精神,学习他一生俭朴、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不搞特殊的崇高品质。在革命年代,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和品格。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和品格,这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愈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就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两大“作风”和“六条重要规定”。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自己就解除了思想武装,这样,怎么还能够教育、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参考文献〕
〔1〕〔2〕〔4〕〔8〕〔9〕〔10〕〔21〕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40,267,160,165,166,168,169.
〔3〕〔5〕〔19〕〔22〕鲁海德等编著.生活中的毛泽东〔M〕.北京:华龄出版社,1989.198,199,132,281.
〔6〕郑宜,贾梅编.毛泽东生活实录(1946-1976)〔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47.
〔7〕文摘周刊,2012-05-23.
〔11〕〔13〕〔15〕〔16〕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43,481,366,356.
〔12〕〔14〕赵志超.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34,30.
〔17〕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
〔1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20〕王昌连编著.幽默的毛泽东〔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85-86.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77期,摘自2013年第2期《毛泽东思想研究》)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lxff/2013-09-16/2295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