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山仰止 >

领袖风范

打印

朱旦华口述:毛主席是如何教育身边子女的

未标题-1.jpg

  题图1952年8月9日毛泽东同李敏、毛远新在香山听李讷讲故事

  朱旦华是毛泽东胞弟毛泽民的爱人,也是毛远新的母亲。口述史专家马社香女士曾前后11年追踪采访朱旦华,真实追寻朱旦华亲历的重大事件的本来面目。本期刊发马社香女士对朱旦华的访谈,第一次从子女教育的新角度,探讨毛泽东教育革命思想的某些真谛。

  笔者:毛远新回到北京后,毛主席是如何教育他的?

  朱旦华:远新到北京后,很快就适应了新家。他虽然只比李讷小半岁,由于从小坐牢,发育晚,去主席家头两年个 子比李讷矮一个半头,主席说他是个“小豆子”。从此全家人都叫他小豆子。主席特别疼爱远新,身边工作人员经常要远新去动员主席离开办公桌,出来散散步或游 游泳,只要他去动员,主席一般都不拒绝。远新小时候经常拉着主席给他讲故事。一次主席给他讲鲁智深,说鲁智深不守寺规,又吃肉又喝酒。远新问:“什么叫寺 规?”主席作了解释。远新又问:“那和尚吃什么呢?”主席说:“吃蔬菜嘛。”远新记住了。一天全家人一齐吃晚饭,主席用筷子夹起南方的空心菜放进远新碗 里,他就是不吃。主席问为什么,远新十分认真地说:“我又不想当和尚。”这是什么意思?全家都愣住了,唯有主席笑得连口中的饭都喷了出来。讲出原委,一桌 人都乐开了。前些年,李讷来南昌看我,还提到远新“不想当和尚”的“典故”呢。

  那个时候,远新在主席身边真幸福啊!

  每当学校放假,主席派人送远新来南昌,我和方老都要问他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主席对他有什么要求。多次交谈,我发现,主席对远新要求很严格,但又和我们或一般家长要求的不同。

  笔者:怎么不同呢?

  朱旦华:我和主席一样,都是师范毕业,参加革命前都想当一名老师,从事教育事业。但是,通过对远新的教育过程,我发现,主席和我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主席强调,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发育阶段,天性就是玩耍,要给他们充分玩的时间,在玩耍过程中学习身边碰到的各种知识,反对给孩子强加沉重的课业负担。我却首先关心远新是不是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各项作业,考试成绩是提高还是下降了。

  主席却是更注重孩子是否有真才实学,几乎从不过问他在学校的考试分数。虽然远新的学业成绩年年都很优秀,我和方老一直称赞他是好学生,但主席却 很少称赞他,反而多次批评他学习没有重点,缺乏主动性,批评他只会跟着考试分数的指挥棒转,还说对各门功课要分轻重,门门课考试都要得5分(当时我国学校 实行5分制)的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主席认为,学校应该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他批评远新不会独立思考,为考试得5 分,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远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年年成绩都很优秀,主席却多次挖苦他,说他并没有真正掌握学习的要领,只不过掌握了一些应付考试的本领。 这种本领只在学校里有点用,可以得到老师的称赞,获学习优良奖状奖章,考上重点大学,但到了实际工作岗位,到了实践中,屁用也没有。说远新这样的学习方 式,将来肯定没有出息。当然也说过,这不能都怪他,是整个教育制度造成的。

  主席还给远新讲过自己上学的情况,说他读书时对文史类课程感兴趣,最讨厌数学,特别是几何。上几何课时,他基本不听,自己在下面偷着看历史书。 远新问:“那考试怎么办呢?”主席说:“我就在考卷上画了个圆圈交卷了。”远新问:“那是什么意思?”主席说:“你不是考几何吗?首先,圆也是几何嘛。其 次,你要给我打零分,不劳费心,我这个圆圈就代表零分,替你打好了。我利用上几何课的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收获不小了。”在主席读书的年代,学校是 以各科平均成绩及格作为升级的标准,主席文史类成绩特别高,一平均就通过了。主席还问远新:“你敢不敢在考卷上画圈圈?”远新说:“我是班长,我可不敢, 影响不好。”主席又批评他为了面子,没有志气。还说几何并不是没有用,除了建立平面、立体的概念,主要是训练推理判断逻辑思维的能力,完全不必花费那么多 时间,搞反复论证,烦琐哲学。主席说:“人的一生时间是有限的,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获得。”

  20世纪90年代初,远新托人从上海买来钱钟书的《管锥篇》,我简单翻过一遍。听说钱钟书考清华大学时,数学才考了15分,后来成为公认的大学 问家。历史学家吴晗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也是零分,考北大数学还是零分。还有闻一多,据说赴美留学数学考试也是不及格。我想他们都和主席一样,是懂得有所放弃 才有所收获的人。

  主席问过远新,他最头疼的是哪门课。远新想了想,说是作文。主席笑着说:“那就对喽。做文章必须有感而发。老师出的题目,往往是学生不熟悉或不 感兴趣的事,硬要你搜肠刮肚憋出一篇东西,那可是人生痛苦的事情。看题目做文章,惨无人道啊!”这都是主席的原话。远新说给我听时,我既惊诧又觉得有道 理。主席认为,这种作文教学方式,只能逼孩子学会迎合老师的口味,东抄西挪,争取高分,甚至教孩子从小就学会编造假话,哗众取宠。他认为,评价学生作文, 首先看文章是发自内心的真话,还是为应付差事编造的假话,其次看文法文采。如果是讲真心话,尽管文法文采差些,大不了将来不当文人、作家。如果养成了编造 假话的习惯,那可能要误了孩子的一生。我当过老师,也当过中学教导主任,我能理解主席的意思,他想得比一般人深透和长远。

  远新在101中学读书时,主席曾详细问过他每天及每周的时间安排。主席掰着手指算来算去,突然问他,为什么在英语上花费那么多时间?远新说,那 么多英语单词、短语,每天不背怎么行?主席说,外语只是个工具,汉语才是根本。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外语只要掌握了基本规律,将来需要用时能自学就行了。就 像你学骑自行车,汉语是你自己的双腿,外语不过是辆车子。用那么多时间背单词,还不如去读《古文观止》。

  笔者:(点头)毛主席这些想法,也是今天西方教育提倡的精要。更是针对国内学校教育弊端的一面镜子,仔细想想,使人领悟很多。您和毛主席为了教育毛远新成为国家有用之才,都费心费力。但教育思想和方法却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您怎么看这些问题呢?

  朱旦华:在我挨批斗的“文革”期间,天天要学习主席的文章、语录,包括教育革命和知识分子的政策,身临其 境,颇有感触。联系到我和主席在具体教育远新过程中的差别,我曾经想过很多。总的感觉,主席对当时整个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很不满意,或者说他一直在酝酿对 整个教育制度进行一场革命。我不赞同“文革”中教育战线的某些极左做法,也不赞同彻底否定教育革命中的一切。

  比如,“文革”中许多学校把矛头指向老师,以批判师道尊严为名,把老师当敌人,甚至进行人身污辱,这是应该彻底否定的。但是,否定了“文革”, 现在只片面强调师道尊严,搞分数挂帅,把学生完全培养成分数的奴隶,甚至赚钱的工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又不对了。毛主席提倡教育革命,提倡有 远大理想的主动性学习,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老师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以反问老师,相互促进,深入学习。

  过去和现在,不少人都以为有知识就是读过很多书。毛主席认为,知识不仅包括书本知识,更包括实践知识。他反对学校只教书本知识,不创造条件让学 生多接触实践知识,反对关门办学的教育制度。毛主席主张学生多走出校门,开门办学,多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生产劳动,以增长实践知识。他提出教育要革 命,包括大学生从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的青年中选拔,不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选拔的方式,不能仅凭高考试卷的分数,来判定被选拔青年文化水平的高低和知 识多少。我想,这就是毛主席当年为什么看重张铁生答卷,要求中央各大报刊头版转载的根本原因。毛主席当时说过,张铁生在考卷背面写的那篇文章,是一篇讨伐 旧的招生考试制度的檄文。毛主席从来没有提倡或鼓励不要知识不要文化的白卷考生,而是反对表面化片面化看试卷的分数。毛主席肯定张铁生,是在反对仅凭一张 考卷,选拔青年入学的考试方法。毛主席生前多次说过,历史上考中状元的人,没有几个是有真才实学的。反倒是七十岁连举人也没考上的蒲松龄,能写出《聊斋志 异》。至于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不要说举人,连何时考中秀才,还有待考证。谁能说蒲松龄、曹雪芹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呢?我们现在大学中文系教授,有多少 人能达到他俩的文化水平?

  毛主席对远新说过,他曾设想,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能不能在某一个工种上,达到相当于三级工以上的实际操作水平?还说,对农学院毕业生,要以能否 胜任基层农业技术员为考核标准。远新就在辽宁朝阳农学院做了试验。像今天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毛泽东时代就是基层农业技术员。这段基层经 历,对袁隆平后来的造诣是非常重要的。主席还问过远新,医学院刚入学的大学生,有没有可能先用半年时间,下病房当护理人员,学会照顾病人,喂饭洗脚,倒屎 倒尿,同时学习一些基本护士知识;第二个学期再开始上课。要从学生一入学,就注重培养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远新对我说,他曾在沈阳医学院做过试点。

  毛主席说过,国民党军队中那些能打仗的将领,大多是早期黄埔军校出来的学生,因为他们联系实际,从士兵做起。后来陆军大学出来的将领,书读的不 少,却没有几个真能打仗的,就是因为他们脱离实际。主席不仅这么说,远新从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原本分到指挥机关当参谋,主席则非要他下到基层连队,从战 士当起。也是基于这种考虑。

  主席多次给远新讲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他最担心我们的教育制度是在培养赵括式的知识分子。赵括书是读了很多,开口闭口一套套兵书兵法,讲得头头 是道,连他父亲赵奢也辩论不过他,但到长平之战却打了大败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主席讲,书读得越多越蠢,赵括不如他的父亲赵奢。赵奢没有儿子读的书多, 却有大量带兵打仗的实践知识。如果赵奢不死挂帅,赵国不会如此惨败。

  我看到现在有些人完全曲解了主席的原意,好像主席讲教育革命是反对读书,反对知识,不要文化。其实主席读的书比我们都多,他反对的只是脱离实践 的读书,脱离实践的知识。主席认为,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知识,上了大学,就觉得高人一等,当精神贵族,其实你只不过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而已。真正到了 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的第一线,如果理论脱离实际,恐怕也只能和赵括一样,几十万大军就白白葬送了。这种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害人误国。

  联想到我们当今教育体制现状、学生思想状况、科研自主创新现状,以及某些干部现状,毛主席几十年前的担忧,真是发人深省啊!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lxff/2016-03-11/3672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凌云志 更新时间:2016-03-14 关键字:领袖风范  高山仰止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