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山仰止 >

领袖风范

打印

毛泽东教儿子当农民:皮肤要像农民一样黑,手上要有农民一样的老茧

毛泽东教儿子当农民:皮肤要像农民一样黑,手上要有农民一样的老茧

郑鲁南

编者按:

毛岸英5岁就离开了毛泽东,时隔18年,到了23岁才又见到父亲。

毛岸英刚从苏联回国才1个多月就被毛泽东送到了“劳动大学”学当农民。

毛泽东的要求是,皮肤就要像农民一样黑,手上要有农民手上一样的老茧,如果学不成,就不能回延安。

为啥这么严厉?

毛泽东笑着说:“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

在毛岸英牺牲67周年的纪念日,让我们重温这一段故事。

在宝塔山下,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吴家枣园,是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英雄吴满有的家,这个村子原名叫南枣园,因为出了吴满有这位劳动英雄,而改名为吴家枣园。1946年,毛泽东亲笔为吴满有生日题词:“天下有名”,并且把刚从苏联回国的儿子毛岸英送到吴家枣园,到吴满有家里上“劳动大学”。

70多年过去了,毛岸英成了当地人一段津津乐道的佳话。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送自己的儿子当农民,听起来至今都令人难以置信,毛岸英为什么会去当农民?毛泽东的一代家风写满了怎样的传奇?

毛岸英的农民老师——吴满有

对今天的人而言,吴满有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在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可谓家喻户晓。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曾长篇报道吴满有的事迹。诗人艾青创作过长诗《吴满有》,边区还生产了“吴满有牌”香烟,吴满有的画像还被印成年画贴在老百姓家里。

吴满有原本是陕西横山人,曾经因为饥饿不得不卖掉两个女儿。1928年他逃荒来到延安,后来在土地改革中分得了荒山和土地,从此开始了新生活。他具有中国农民所具有的淳朴和勤劳,不怕吃苦受累,善于经营农活,因此很快就获得了好收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1942年,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他带头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努力开荒生产,交公粮,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当吴满有知道毛泽东、朱德同普通士兵一样,都要开荒种地交公粮,他满心崇敬,拿起笔给《解放日报》写信,要求给毛泽东代耕。吴满有在信中写道:“敬爱的毛主席,我计划为你代耕两石细粮。你的工作很忙,我希望你能集中你的精力去筹划全国的工作。我能为你代耕,是我今生最高兴、最痛快的事。”

一个劳动致富的普通农民,给毛泽东写信,在当时的延安是再普通不过了,因为毛泽东的家门是敞开的,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和当地的农民一样,都住在窑洞里。

毛泽东愉快地接受了吴满有的请求。

此后,吴满有每年都为毛泽东代缴一石麦子和一石小米。当吴满有得知毛泽东爱吃辣椒,还特意种了辣椒送毛泽东品尝,毛泽东夸他辣椒种得好。

毛泽东多次给吴满有写信,或邀他交谈留他吃饭,还把自己菜园里收获的蔬菜回赠给他,彼此坦诚相见,成为了朋友。

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眼里,毛泽东和农民朋友交情甚好,每当从陕北公学、抗大讲课回来,看到田边地头劳作的农民,毛泽东总会上前和农民交谈,了解农民的收成,询问农民的真实生活。

1946年春节,劳动英雄杨步浩给毛泽东敬献了一块5尺长、3.5尺宽的大红金字匾,匾上写着四个大字“人民救星”。

毛岸英远远地注视着这一切,他用一个儿子的眼光,了解被人们称为领袖的父亲——毛泽东。

我是农民的儿子。这句父亲常说的话,让毛岸英感慨良多。

春节刚过,毛泽东就把刚从苏联回国、到延安才一个多月的儿子毛岸英送到了农民吴满有家里上“劳动大学”。

在毛泽东眼里,毛岸英在苏联长大,对国内生活不熟悉,应该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

毛泽东诚恳地对吴满有说:“告诉他,庄稼怎样种出来的,怎样多打粮食。”

于是,吴满有成了毛岸英的“劳动大学老师”。毛岸英在延安生活了14个月,其中7个月是在吴满有家度过的。

著名摄影师徐肖冰拍下了毛泽东带女儿李讷和农民朋友吴满有的合影,照片朴实生动,洋溢着那个时代的光辉。

我可不想让别人说,

我毛泽东的儿子搞特殊啊

毛岸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8岁那年,毛岸英随母亲杨开慧入狱。出狱后党组织将他和毛岸青、毛岸龙转移到上海,由红色牧师董健吾抚养。不久,岸龙病故,岸英、岸青为了糊口,捡破烂、卖报纸、推人力车,历经坎坷。直到1935年兄弟俩才在组织的帮助下辗转到了苏联国际儿童院。在组织的安排下,毛岸英入读莫斯科列宁政治军事学院,成为了一名普通的苏联士兵。随后,毛岸英又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他被授予中尉军衔,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部队担任连队指导员。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毛岸英随部队参战。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毛岸英回到了莫斯科,在那里,他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斯大林亲自送了毛岸英一把小手枪。

1945年底,毛岸英从莫斯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

在延安王家坪,毛岸英见到了阔别18年的父亲。

看到分别时年仅5岁的稚童,经历了颠沛流离和战火的考验后,已经长成了23岁的小伙子,毛泽东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父子俩站在一块,儿子的个头,似乎比父亲还要高,毛泽东高兴地拉拉儿子的手,摸摸儿子的头,情不自禁地说:“好哇,回来就好!”

毛岸英笑着,向父亲行了一个标准的苏军军礼。毛泽东开心地把儿子拥在了怀里。

见到毛岸英的当天,毛泽东就兴奋地挥毫泼墨,给远在苏联的毛岸青写信,抬头就称“岸青,我的亲爱的儿……”看到大儿子,想到了小儿子,毛泽东怜子之心跃然纸上。

冬日的暖阳,照在王家坪院子的槐树下,父子俩坐在石阶上谈笑风生。毛岸英向父亲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对父亲的思念。

那段时间,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能感受到阳光、青春、朝气的毛岸英带给父亲的愉悦,毛泽东多年的肩痛好了,吃饭香了,睡觉也踏实了。2012年,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在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那些日子,爸爸正为中国革命忧心忡忡,岸英的到来,使他心情一下好了起来,房间和生活里,仿佛都亮堂了许多。”刘思齐还记得,刚回来的毛岸英,穿着苏军的军服、西装,和人交谈的时候,还习惯地耸耸肩、摆个手。主席就让他把那些衣服都换了,给了他一套主席自己穿过的旧灰布军装,他穿得晃荡晃荡的,因为主席比他胖啊,但毛岸英一点也不在乎,他高兴地穿在身上。

毛岸英仅在家里住了两天,毛泽东就让他和战士们一起吃大灶了。毛泽东笑着对孩子说:“我可不想让别人说我毛泽东的孩子搞特殊呀。”

根据组织的安排,毛岸英到中央宣传部当文书,翻译外文资料,编辑中央参考。

懂英语、德语,会说一口流利俄语的毛岸英,很快适应了工作,和大家打成了一片。工作是愉快的,在毛岸英眼里,生活充满了阳光。

周末,王家坪大礼堂举办舞会。舞场中,毛岸英穿着马靴,一身笔挺的苏军制服,潇洒自如的舞姿,赢得了许多人的目光。

虽然毛岸英不在父亲身边,但是儿子的一举一动都在父亲的眼里。

有一天,毛泽东听人夸毛岸英,说他很会骑马,威风凛凛……毛泽东听着听着没有多言,他让人把毛岸英叫来。毛岸英兴致勃勃地来到父亲身边,没想到毛泽东开口就说,“我的谢廖沙同志,你很出风头哇!”

毛岸英一时摸不着头脑。

毛泽东接着说:“听说你今天早上骑着朱老总的马,在宝塔山下耀武扬威

毛岸英有些不好意思,低声说:“爸爸,是朱德同志让我骑的!朱总司令还夸我骑得好呢!”

“朱总司令的马你怎么能随便骑呢那可那是朱老总的马啊。”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诉毛岸英,叫你到延安来,是让你学习延安的作风,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读懂中国的事情的。

毛泽东随意地拍了拍身上打着补丁的裤子,告诉岸英:延安虽“土”,但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处都有你的老师,认识革命,就要从认识农民和土地开始。你在苏联喝牛奶吃面包,在这里要学会吃五谷杂粮。

毛岸英轻轻点着头,用心领悟父亲说的每一句话。

毛泽东又问:“给你的书都看了吗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有所不同,要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就应该补上中国的‘劳动大学’这一课。”

1946年春节刚过,毛泽东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让毛岸英当农民,师从劳动模范吴满有。

毛泽东征得毛岸英的意见后,特别嘱咐,要自带行李、口粮和种子,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皮肤要像农民一样黑,

手上要有农民手上一样的老茧

吴满有第一次见到毛岸英,就觉得这个娃长得不一般。天庭饱满、充满了阳光。只是他心里不停地在琢磨,他是真的要到自己家来同吃同住同劳动,还仅仅是来做做样子

当毛岸英背着行李和一斗小米,步行到了吴家枣园的时候,吴满有突然发现,毛主席的想法真的不一般。

王家坪离吴家枣园十五里,主席有车不送,有马不让孩子骑,硬是让他自己走过来。

吴满有心痛地拎过毛岸英手中的行李,赶紧让家人给毛岸英端水洗脸。

当吴满有知道毛岸英不仅会开车、会骑马,还会开坦克……吴满有心里乐了,能人来了,可别委屈了岸英。

第二天一大早,毛岸英就要跟吴满有的大儿子吴凌旭上山劳动,吴满有一听说啥也不让,吴满有说:“你来了就行,哪能真的去劳动呢,使不得啊。”毛岸英笑了,说我不劳动,不向你们学习,我爸可不准我回去呀。”边说边拿起锄头,硬是和吴凌旭一起下地了。

毛岸英和吴凌旭是同龄人,他们一同下地务农,一起回家休息,整天形影不离。

很快,毛泽东的儿子到吴满有家的消息传遍了全村。

吴满有开始紧张起来了,他担心地对毛岸英说:“重新起个名字吧。”

毛岸英笑了:“你是劳动英雄,又是我的老师,边区人民这么好,我怕什么

毛岸英坦言不怕,吴满有还是放心不下。

吴满有让岸英和自己的二儿子吴仲贵睡在热炕上,自己支一块门板睡在地下,说是为两个后生在门口挡风,其实是为了岸英的安全。

吴满有一家的真诚质朴,让毛岸英心生温暖。

初春的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吴满有怕早出晚归的岸英受寒,硬把王震送给他的一顶崭新的毡帽戴在毛岸英头的上,毛岸英则把自己从苏联回来穿的呢子大衣送给了吴满有的儿子吴仲贵。

著名摄影师徐肖冰晚年说起毛岸英当农民,曾有过这么一段生动的回忆:

吴满有生怕横背着谷捆的岸英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出事,几次要砍掉路旁的小树,岸英总是不让……骄阳似火,岸英脊背和胳膊上晒起了一串串水泡,一扯一把皮,吴满有便用鸡蛋清和着香油制成膏,贴在岸英皮肤上,给他治疗。

下地劳动时,吴凌旭脖子上挂着个布袋,一手抓粪,一手点种,毛岸英也像吴凌旭一样脖子上挂着个布袋,一手抓粪,一手点种。每次往场上背庄稼,毛岸英都要比吴仲贵背得多。从开地、犁地,到播种、拔草、浇灌、收割,一直到入仓,毛岸英把学习得来的农业技术记在随身所带的本子上。农闲时,毛岸英向吴凌旭、吴仲贵学唱信天游,和村里人比划摔跤,还教娃娃们识字,给乡亲们讲故事,和农民兄弟打成了一片。

有一次,毛岸英和吴满有的大儿子吴凌旭到延安城里办事,正巧碰上文艺演出,毛泽东身边的人让毛岸英和吴凌旭留下看完演出再走,可是毛泽东不同意,要毛岸英回吴家枣园,理由是毛岸英是“劳动大学”的学生,让吴凌旭留下看演出。

毛岸英没怪父亲。

毛岸英5岁离开父亲,15岁才恢复了与父亲的书信联系,时隔18年,到了23岁才又见到父亲,父子俩离多聚少,毛岸英是多想待在父亲身边啊,但他理解父亲对自己的要求。

后来,周恩来听说毛泽东让毛岸英当农民的事后,对毛泽东说:“主席,你是不是对岸英过于严厉了些,这孩子从小吃了太多的苦。”

毛泽东笑着说:“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

2010年,我随《奠基新中国》剧组到延安,听村里的老人讲,毛主席让毛岸英当农民,皮肤就要像农民一样黑,手上要有农民手上一样的老茧,如果学不成,就不让他回延安。毛岸英走的时候,乡亲们十里相送舍不得啊。

毛岸英不愧是毛泽东的儿子。他虚心向农民学习,在劳动中,毛岸英和吴满有一家人、和吴家枣园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劳动人民的质朴、善良,让毛岸英渐渐懂得了父亲对农民的理解、认同与敬重。

吴满有也从毛岸英的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

同年秋天,毛岸英回到延安,毛泽东抚摸着儿子长满老茧的双手,夸奖说,这就是你“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不久,毛岸英参加了土改工作队,他以杨永福的名字在《晋察冀日报》上发表了《鞋下一层土》的顺口溜:

斯大林把人民比作土,

离土必死近土生。

这句话早已响如鼓,

却只到今天才搞清!

郝家坡土改两个月,

人问我最贵何所得?

是不是金,

是不是银,

是不是地位和美名?

我说一样也不是,

却是那鞋下一层土!

清新朴实、直白无华的小诗,是毛岸英当农民、参加土改工作的最大收获。

1947年3月18日傍晚,在胡宗南进攻延安的枪炮声中,毛泽东从王家坪住地撤离。院子里的吉普车已经发动,毛泽东环顾四周,看见人群中的毛岸英。他赶紧招了招手:“岸英,来,我们照一张像好不好!”

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端起相机,为毛泽东父子留下了这张战火中相逢的合影。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没有忘记一代伟人与普通百姓真诚交往的历史,没有忘记抗美援朝战场光荣牺牲的毛岸英,2009 年,毛岸英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郑鲁南:解放军出版社原编辑,主编、编著有《授衔故事》《军中老照片》《我认识的外国军人》《一本书和一个世界》等,参与撰稿的文献纪录片《奠基新中国》获2012年“红旗飘飘九十年”经典作品奖。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lxff/2017-11-29/4748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11-30 关键字:领袖风范  高山仰止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