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山仰止 >

领袖风范

打印

面对美国的外交谈判,毛主席首创了一种外交文件新写法

在毛主席“乒乓外交”的推动下,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开始了“改变世界的一周”的对华访问。

50年后的今天,据《参考消息》2月20日报道:美国精英界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正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主席进行的会晤以及这一会晤开创的中美接触政策,帮助中国成了经济超级大国,对美国构成地缘政治威胁。

嘿嘿,美国的精英界认为正是毛主席和尼克松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帮助中国成了经济超级大国,这个认识无疑是正确的。是不是对美国构成了地缘政治威胁,再说。呵呵。

然而,今天的人们只知道中美交往的大门是毛主席在50年前打开的,不知道的是在50年前中美交往的那场交锋中,根据《国家记忆·1971基辛格访华》和《毛泽东年谱》的记载,毛主席以政治家的高度睿智,幕后指挥周总理和中国的外交家们和美国斗智斗勇,最终说服了基辛格和尼克松,首创了全球外交联合公报的一种新写法,至今在国际外交界传为佳话。

1

基辛格拿出经尼克松审定的《中美联合公报》草案

1971年10月20日,基辛格第二次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主要任务是和中国讨论草拟尼克松访华的《中美联合公报》文本。

微信图片_20220224010924.jpg

经过周总理和基辛格三天会谈后,10月22日会谈结束前,基辛格拿出了由美方起草(基辛格执笔)经尼克松审定的《中美联合公报》草案。

这个草案,对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模模糊糊,泛泛而谈所谓的共识,对关键的台湾问题,更是没有清楚地表明立场。

谁都知道,毛主席在关键问题上是从不让步的。

中方决定推倒重来。

2

毛主席夜半开会面授机宜

10月23日晚10点20分,毛主席夜半召集周总理,姬鹏飞、熊向晖、章文晋、王海容、唐闻生等到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开会,面授机宜,就如何起草中方对案(由中方起草的联合公报草案)的基本精神做了重要指示,确定开创一种全球外交联合公报的新写法。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10月24日中方改写出了一份别具一格的联合公报草案,以十分明确的语言,阐述了中方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看法,并留下了几页空白,由美方阐述他们的观点。

微信图片_20220224010928.jpg

毛主席看了后说:这一稿改得好,写了我的一些老生常谈。有点儿神气了。

3

基辛格一看,炸了

10月24日晚会谈期间,中方宣读了由中国起草的这份充满观点对立和分歧的公报草案。

微信图片_20220224010931.jpg

基辛格大为震惊,炸了。

因为在基辛格的常识中,这是完全违背一切以前的国家与国家的公报四平八稳的写法的。

以前的国家与国家的公报,都是粉饰太平,说达成了什么样什么样的共识之类的,凡是有分歧的地方,都“今天天气,哈哈哈”了。

而我们起草的这个公报草案,把毛主席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大国不应欺负小国,强国不应欺负弱国。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等,都写进去了。

基辛格强烈反对说:我们不能总统跨过12000英里,到这儿来听取批判。这个完全不能接受。

(嗯嗯,那时候可没有什么人指责这是“战狼外交”。)

4

周总理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基辛格

这个时候,周总理的外交才能发挥到了极致。

微信图片_20220224011003.jpg

面对美方的强烈反对,周总理镇静又耐心地解释说:用漂亮的外交辞令掩盖分歧,往往是祸根。公开地摆明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通向未来的第一步。

这样表明各自在其他问题上的立场,你的这个盟友或者朋友也可以比较放心,不会猜疑在漂亮的外交辞令里面是不是出卖了他们的利益。

嗯?基辛格越听越觉得符合逻辑,对,对对,是这个道理。用中国这种不同凡响的写法,不掩饰双方的矛盾,其实对中美双方都比较有利。

嗯,嗯,嗯,最后基辛格被周总理说服了,接受了中国这种办法。

于是,在国际外交史上,由毛主席首创、周总理实施的完全不同于过去国与国之间的联合公报,在联合公报中摆明各自观点和分歧的新写法就此诞生。

而且这样一种新写法,后来得到了国际外交界的普遍赞赏和流行,至今都被大家津津乐道。

这,就是伟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lxff/2022-02-24/7403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02-24 关键字:领袖风范  高山仰止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