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开炮!”——千万个“王成”式的英雄
谁喊出的“向我开炮”
——关于英雄“王成”原型的几种说法
□刘明钢 金敏求
2010年08月02日09:04 来源:《北京日报》
上世纪60年代的历史影片《英雄儿女》,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一幕幕悲壮的战争风云,尤其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王成”,在全军、全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谁是“王成”的原型呢?
●从张振川的回忆、巴金的著作及题词等来看,“王成”的原型是特等功臣赵先友
《英雄儿女》的剧本是由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王成”是其中一个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很简单:“年纪不过三十多点,来到朝鲜,水土不服身体不大好。”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过就更加简洁:“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那么,这里“王成”的原型是谁呢?
原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在一次访谈中有过说明。他说:“记得1952年作家巴金亲临朝鲜硝烟弥漫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战地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最后,巴老根据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这一千古绝唱。”
张振川目睹了赵先友壮烈牺牲的经过。1952年10月2日,李承晚陆战王牌十一师向赵先友所在六连扼守的67高地发起猛攻。六连官兵打得十分艰苦,伤亡较大,连长、指导员受伤被抬下阵地,副指导员赵先友担负起了连队的指挥任务。10月6日,敌人接近阵地,情况非常危急,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团长能隐约看到赵先友和刘顺武的身影。他的心抽紧了,但时间不允许作太多的考虑,他把心一横,命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在这次战斗中,赵先友和他所在的六连荣立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的光荣称号,刘顺武等八位同志立一等功。
根据张振川的回忆,小说《团圆》中“王成”的原型就是特等功臣赵先友。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立塑像,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就是赵先友。
●“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举是根据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的;“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则取自于树昌的事迹
巴金小说《团圆》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罢,也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为了突出主题,有必要对“王成”这一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在构想王成牺牲的细微情节时,编剧毛烽就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最后决定以特级英雄杨根思为原型。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成名,最擅长爆破技术,屡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此后,毛烽在无数资料中又意外地发现了一篇题为《向我开炮!》的通讯。这是洪炉和战友合写的一篇稿子。
1953年6月29日晚,于树昌所在部队73师218团,为了配合金城主攻方向作战,对无名高地之敌进行反击。战斗中,于树昌与同志们一起冲向敌人。于树昌面对凶恶的敌人,喊出气壮山河的伟大声音:“敌人上了我的地堡顶!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之后,于树昌砸碎了步话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于树昌牺牲时年仅22岁。
毛烽看了《向我开炮!》这篇通讯,决定将于树昌的形象也“移植”到剧本中。于是,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举是根据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的;“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则取自于树昌的事迹。
然而,也有同志认为蒋庆泉也是“王成”的原型之一,理由是《向我开炮!》是两篇稿子合成的。1953年4月,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步话兵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他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洪炉了解到蒋庆泉的故事,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但蒋庆泉并没有牺牲,而是负伤后被俘。所以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但是他的战友们却听见了那句著名的“向我开炮”,并且迅速在军中流传。
●从秦基伟的回忆和《抗美援朝战争史》看“王成”的原型
《英雄儿女》的历史背景是抗美援朝时期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一生打过许多大仗、硬仗、恶仗”的志愿军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过,“上甘岭战役是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在惨烈的战役中,志愿军参战部队涌现出一大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秦基伟写道: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第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也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 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舍身炸敌地堡, 堵敌枪眼等, 成为普遍现象。”
既然是“普遍现象”,那么,在志愿军中,“王成”式的英雄也就太多,太多。电影《英雄儿女》的朗诵诗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诚哉斯言!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政法学院)
王成原型是战斗英雄于树昌
时间: 2011-07-15 06:42:55 来源: 长春晚报 陈玉峰
摄影 陈玉峰 上图:刘世龙(前排左三)来到张凤英的拥军大院看望老兵。 左图: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英雄形象。
电影《英雄儿女》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看望农安老兵时说――
本报记者 陈玉峰
12日上午,国家一级演员、电影《英雄儿女》王成的饰演者刘世龙,来到农安县开安镇张凤英的拥军大院,看望在这里安度晚年的20多位抗美援朝老兵,向张凤英表达崇敬之情。当日11时许,本报记者前往老兵大院,独家采访了这位81岁的老艺术家。针对各大媒体关于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原型的讨论,刘老直言:王成的原型是已经牺牲的战斗英雄于树昌。
少小从军,在硝烟战火中演绎英雄
刘世龙1930年生于安徽省萧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1938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姐姐随父参加革命,母亲主持农村妇救会,刘世龙家一度成为党的地下联络站。刘世龙很小就参加革命,先后做过文化干事、文工团戏剧队队长。1947年,刘世龙被编到二野七纵19旅56团,进军大别山,后随军进军大西南,参加过多次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49年任二野16军48师文工团戏剧队队长。
1951年, 刘世龙被部队保送到西南人民艺术剧院戏剧系学习,一年半以后,又被推荐到当时的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学校学习。1953年毕业,分到东影任演员,曾在40余部影片中扮演主角。
著名电影导演武兆堤在拍摄《英雄儿女》选择男主角王成时,提出要刘世龙出演。为演好英雄王成,刘世龙打起背包到原来所在部队下连当兵,站岗、放哨、投弹、刺杀、大比武等许多项目,他一项不漏地参加训练,3个月下来,刘世龙身上有了英雄气质。他仔细阅读研究剧本,分析王成的成长经历,揣摩表演技巧、细节动作。
在实拍过程中,刘世龙吃尽了苦头,要不断地从火场中冲进冲出,跑了一遍,眉毛都烧光了,胳膊燎了很多泡,疼痛难忍。一遍不行,再来一遍,两遍下来,刘世龙身上燎的泡难以计数,他不声不响,抹点儿药水继续拍摄。
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终于搬上银幕,英雄王成的形象家喻户晓,激励着一代人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
刘老直言:王成的原型是战斗英雄于树昌
采访中,针对王成原型的争论,刘世龙说,作为饰演王成的演员,他清楚,王成的原型是战斗英雄于树昌,他说,这是有历史根据的。据刘老讲,1952年,著名作家巴金到朝鲜采访,目睹志愿军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回国后写成小说《团圆》,发表后,在全国产生了深刻影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罢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王成就是小说《团圆》里的一个英雄人物。
为了突出主题,有必要对“王成”这一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在构思王成牺牲的细节时,编剧毛烽想到了包括特级英雄杨根思等很多抗美援朝英雄的事迹,杨根思擅长爆破技术,屡立战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他一个人,最后他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此后,毛烽查阅资料又意外发现了一篇题为《向我开炮!》的通讯,讲了这样一件事:1953年6月29日晚,于树昌所在部队73师218团,为了配合金城主攻方向作战,对无名高地之敌进行反击。战斗中,于树昌与战友们一起冲向敌人。面对敌人,于树昌喊出气壮山河的伟大声音:“敌人上了我的地堡顶!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随后砸碎了步话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敌人。于树昌牺牲时年仅22岁。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于树昌身边布满敌人的尸体。毛烽决定将于树昌的形象也“移植”到剧本中。于是,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持爆破筒冲向敌人的情节是根据特级英雄杨根思的事迹设计的;“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则取自于树昌。
也有一说认为蒋庆泉也是王成的原型之一。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步话兵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强敌围攻。面对绝境,蒋庆泉通过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但蒋庆泉没有牺牲,而是负伤后被俘,他的战友听见了那句著名的“向我开炮”,并且迅速在军中流传。
6月26日上午,本报记者在长春同仁医院采访了老兵蒋庆泉。蒋老直言不讳地说:“我不是王成的原型,真正的原型是志愿军战斗英雄于树昌,但在一次战斗中我被敌人包围,确实喊出了‘向我开炮’,我认为,在那种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任何一名战士都会这样做!”
代表所有老兵感谢张凤英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张凤英的拥军义举通过全国各大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去年秋天,为了实现老兵们的心愿,张凤英多方筹措资金,带领20多名老兵来到北京,观看了天安门升旗仪式,并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家璐等同志还亲自接见了张凤英,对她的义举给予充分肯定。前不久,张凤英又带领老兵来到辽宁省丹东市中朝边境当年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地方,重温当年如火如荼的战斗画卷,再一次实现了老兵们的心愿。
刘世龙作为一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名老兵,在得知张凤英的义举后深受感动,决定到她的拥军大院看望当年志愿军的英雄老兵,同时,也对张凤英表达敬意。他动情地对张凤英说:“这些老兵是当年的英雄,而你则是新时代的英雄,我是一名演员,更是一名老兵,我代表所有老兵,对你的义举表示深深的敬意!”张凤英说:“老兵是党和国家宝贵的财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年轻时,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到了老年,让他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把这些老兵的事情办好!”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ylfc/2013-07-18/2192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