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首任农垦部长王震,临终嘱托把骨灰撒在北大荒
在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军阵容中,只要一提大生产将军,不用说出姓名,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王震。
王震一生有三大经历:带兵打仗,带兵修铁路,带头搞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是王震最擅长、最热爱、最有成就的经历。
01邓子恢提议,毛泽东、周恩来完全赞同
开国上将王震出任共和国首任农垦部部长,最初是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提议的,与毛泽东的想法不谋而合,周恩来也完全赞同。
新中国刚刚诞生,面临着战争留下的百孔千疮,又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敌视和封锁,克服经济困难,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粮食的任务十分紧迫。
1955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提出从1956年到1967年,国营农场耕地面积要大发展。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准备垦荒造田4亿至5亿亩,要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
任务紧急,刻不容缓。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生前回忆,周恩来说,为了搞好军垦、农垦工作,以及管好现有的国营农场,要单独成立一个部,从农业部分出来。于是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增设一个部,专门负责大规模垦荒造田,统一管理全国国营农场、军垦农场、橡胶垦殖和垦荒移民。原先计划取名为国营农场部,毛泽东改为农垦部。
邓子恢建议从部队调一位能冲、能打的将军当部长,并指名提出铁道兵司令员兼副总参谋长的王震。邓子恢认为王震不仅善于在战场上打硬仗,而且热爱、熟悉农业,善于指挥部队开荒种粮,最适合担任农垦部部长。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致同意。因为大家对王震十分熟悉,认为他是农垦部长的不二人选。王震,1908年4月11日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北盛仓乡马跪桥村一个佃户家庭。1927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红军,曾任红6军团政治委员、八路军第120师359旅旅长、绥德警备区司令员、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员、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晋绥军区野战第2纵队司令员、第1兵团司令员、新疆军区代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毛泽东、朱德由王震陪同检阅359旅部队。
中央领导十分了解王震的特点,他坚韧不拔,雷厉风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南泥湾成功领导359旅开荒造田,开展大生产运动。经过2年多的努力,开荒种田种地30余万亩,年产粮900余万斤,把南泥湾建成塞北的江南,为陕北根据地提供大量粮食。毛泽东为他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特别是歌唱家郭兰英的一首《南泥湾》,使当年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家喻户晓,王震也因此闻名遐迩。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王震带领6万进疆部队,在天山南北、戈壁荒滩,就地垦荒,创建军垦农场,驻疆部队1年就开荒80多万亩,当年产的粮食就能够满足驻疆部队半年的口粮,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的戍边重任。
1954年,王震担任铁道兵司令员时,又以军队屯垦方式,指挥铁道兵9个师的转业、复员官兵垦荒造田,在沉睡千年的北大荒上建立起一批军垦农场。
于是,1956年5月12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任命王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部长。对这一任命,王震高兴地说:“我这个人的革命生涯就是从南泥湾开荒,到全国农垦,还是开荒。”
02王震挂帅部长,农垦部招兵买马10万垦荒大军
农垦部部长人选确定后,毛泽东在中南海又召集邓子恢、廖鲁言、王震等人开会,进一步研究组建农垦部班子和其他问题。
毛泽东提到当年在南泥湾造田时,359旅有一个既会打球、又会唱平(京)剧,个子高高的英俊团长,但一时想不起名字。
王震回答说:“他叫张仲瀚。1949年随西北野战军进军新疆,带领部队在戈壁滩石河子垦荒造田,建设军垦农场。现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
接着,毛泽东又问“张仲瀚是不是可以当农垦部副部长?”王震完全赞成。于是,张仲瀚也由毛泽东点将,成为农垦部副部长,同时兼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
会上,中央还确定调曾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兼政委的开国少将姜齐贤和农业部副部长张林池到农垦部担任副部长,组成了农垦部的领导班子。
当时,王震身兼数职,既担任农垦部部长,同时还兼任铁道兵司令员、政委和副总参谋长。他一到农垦部上任,就把主要精力投入农垦,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1952年王震(中)在陶峙岳(右)、罗汝正(左,师长)陪同下视察22兵团9军26师(后兵团农8师)。
1956年,国务院正式成立农垦部后,王震出任首任部长。9月,王震部长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国营农场的目前情况和发展远景》的发言。他把大量的心血倾注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垦区的开发和建设上,为了提高橡胶和热带作物的科学化水平,1957年决定成立热带作物研究院。为了提高橡胶种植水平,王震选择海南农垦的新星、新中、新进、金江、龙江、阳江6个农场作为农垦部的工作点。他先后6次下金江农场,亲自上山视察橡胶种植情况,规划试验田。
1958年,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的历史性决议。王震豪迈地说:“新中国的荒地包给我来干吧,我这个农垦部长有这个信心。”但垦荒需要大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青壮年劳动力,显然当时农垦部的垦荒人力是不够的,王震把目光投向了军队。
1958年,是中国农垦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年初,王震和总政治部联系,以总政治部名义向各部队下发通知,指出:“经与农垦部商议,农垦部所属农场今年可以接收6万名军队转业的连排干部,2万名班以下的工农骨干、青年知识分子学员,到国营农场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由于东北地区国营农场所需人员数量很大,因此,凡去国营农场的连排干部,应尽量动员到东北地区国营农场,到黑龙江密山农垦局所属国营农场。”
通知下达后,从3月至5月,成千上万的转业、复员官兵,从各军种、兵种,各部队、院校,纷纷响应号召离队北上,向北大荒进军。
王震坐镇北京,以农垦部部长、副总参谋长、铁道兵司令员多重身份,同军委各总部、各军种、各兵种打交道,研究接收8万多名转业、复员官兵,并通过铁道部调拨车辆,昼夜兼程,运送转业、复员官兵北上。
随后,王震又风尘仆仆赶往黑龙江密山火车站。他特意身着佩戴上将军衔的军服,站在站台上,代表农垦部和总政治部热烈欢迎全国成千上万的转业、复员官兵,浩浩荡荡进军北大荒。
新中国垦荒史上的“北大荒战役”,最终有10万垦荒大军,在北大荒原野上浩荡前进,急促而有序,充分展现了王震的指挥才能。郭沫若兴奋地发表长诗《向地球开战》,热情赞美这一雄伟壮举。
为适应大规模垦荒的需要,加强农垦部领导力量,1959年中共中央又决定调萧克上将、刘型到农垦部担任副部长。1964年2月,又一位长期在解放军中任职的将领陈漫远,被调入农垦部任副部长,王震的手下将星荟萃。据统计,“文革”前,在农垦部担任正、副部长的将领有10多人。周恩来麾下的农垦部将星众多。
正是这些众多的开国上将、中将、少将组成了全国百万复转军人垦荒大军的统帅群,而领头的是开国上将王震。
03王震统领百万大军,全国建成两千多个粮棉农场
王震任农垦部长后,农垦队伍快速增长10万大军,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建制转业的建设师,王震麾下达到百万之众,远远超过当年他在第一野战军担任兵团司令统领官兵的数量,也超过了担任铁道兵司令员的部队数量,是他一生中统领人数最多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批准解放军31个成建制师转为建设师,其中参加农业生产的15个师,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江苏、山东等地,以他们为主建立了一批农场,形成可以大规模提供粮食的生产基地,缓解了全国粮食供应不足的紧张局面。
农垦部机关的干部绝大部分是转业军官,他们在王震的领导下,管辖、指挥的成建制转业、复员官兵共有145.4万人,其中有在新疆戈壁滩垦荒造田、屯垦戍边的10多个师,有在华南开发天然橡胶的2个师,有在黑龙江开发北大荒的铁道兵9个师和10个预备师,有在江苏、宁夏垦荒生产的2个师,有在山东开发渤海湾的10个师。此外,还有进军西藏后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的1个师。
▲1969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和王震握手。
145万人的垦荒大军在王震的领导下,是开拓和建设新中国农垦事业的主力军,他们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在西北和东北荒野上开展垦荒造田大会战,生产紧缺的粮食;二是在华南荒野上开展垦荒植胶大会战,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为国家提供紧缺的战略物资——天然橡胶。
王震担任农垦部长期间,从天山山脉到东南大地,从北大荒到海南岛和西南边陲,到处留下他辛劳的足迹。在他和农垦部上下共同努力下,全国先后建成了2000多个粮棉农场、100多个橡胶农场,还有许多牧场,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道雄伟、美丽的农业风景线。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仓;昔日的戈壁滩,今日的粮棉库;昔日的荒雨林,今日的橡胶园。
王震还不遗余力地宣传和弘扬农垦精神。他说:“我们的农垦事业,一开始就是开拓创新的事业。创业者披荆斩棘,按照国家需要,在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现在,新疆可以生长长绒棉,海南可以生产橡胶,黑龙江的沼泽地上可以长出大豆、小麦和水稻。现在看是常识,但是在五十年代,确是前无古人,是一种新的开拓,需要勇气和毅力。农垦的开拓精神,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而且还表现在经营管理方式更新上。国营农场建立之初,别具一格,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发展农工商的综合经营,搞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形成了我国农垦企业发展的新特点。当前我国农垦面临着改革的艰巨任务,更需要发扬农垦创业者的勇于开拓的精神。”
1985年12月,王震在视察江西红星垦殖场时指出:“国营农场、垦殖场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充分发挥大农业的优势,走农牧工综合经营的道路,建立一个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围绕农牧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牧的良性循环系统,使国营农场、垦殖场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中起示范作用。”
04王震为了中国农业机械,竟在周总理面前失信
1957年11月,农垦部长王震率中国民间农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出发前,毛泽东、周恩来与王震等一起,确定这次访问的目的是推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重点考察日本战后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中国农业发展。
当时,中日还没有建交,行前周恩来交代了一项特别禁令:日本人很想和我们做生意,到了日本后,不要买他们的东西。王震满口答应,并要求代表团成员坚决执行。
王震率领的访日代表团成员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农机等方面共30名专家、学者,访日时间2个月。
一天,代表团乘坐的车辆行进在日本的乡间公路上,突然,王震的目光被路边稻田里一台正在忙碌的小巧农用机械所吸引。他马上示意停车,下车后大步朝那台小巧农机走了过去,围着它仔细观察:两个小号橡胶车轮驮着一台小发动机,发动机上装有起方向盘作用的长把扶手,扶手下是驾驶员的座位。通过翻译,王震得知这个机器叫手扶拖拉机。王震又通过翻译询问了手扶拖拉机的功能和用途,还兴致勃勃地在驾驶座上体验了一下。回到车上,王震兴奋地对代表团成员说:“这个手扶拖拉机,适用于我国南方的水田地带。”
访问期间,王震始终惦记着这种手扶拖拉机。回国前, 他实在按捺不住,因为回国后就没有机会了,他向大家提出想买一台久保田生产的手扶拖拉机样机带回中国。
有人提醒他说,这要违背总理的禁令了。王震说:总理虽然叫我们别买他们的东西,但这种东西确实很好,对我们发展农业很有用啊!于是,王震不听劝告,执意把手扶拖拉机买了回来。
▲王震与毛泽东。
回国后,周恩来见到王震,跟他开玩笑:“我就知道你王胡子管不住自己,才行前特别交代,没想到你还是违背了禁令。”见王震有些尴尬,总理笑了起来:“你买回来的东西都很好嘛!”其实周恩来看到手扶拖拉机后,也十分满意,还特地指示从日本进口一批手扶拖拉机,分配到各省。
后来,王震向毛泽东汇报日本运用农业技术的成功经验时,还专门介绍了手扶拖拉机的用途。毛泽东很有感触地说,日本既保持自己民族的特性,又能非常敏感地接受外来的新技术。这点上,我们应该向日本民族学习。
有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肯定,王震在写给中央的访日报告中,就接受外来的新技术,开发、推广、普及手扶拖拉机提出了具体建议。
党中央采纳了王震的建议,时间不长手扶拖拉机在中国诞生了,并形成批量生产。由于它造价较低、小巧灵活、动力强劲,能犁耕、旋耕,又能播种、收割,也能灌溉、脱粒,还能跑运输,一机多用,很受农民欢迎。
王震是手扶拖拉机的引进者、建议生产者,还是普及者。在王震的倡导下,20世纪60年代,手扶拖拉机迅速普及开来,成为中国农民的好帮手,不仅在我国南方迅速推广,北方农村也广泛使用,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先驱。
05王震的特殊情怀,临终嘱托骨灰撒在北大荒
王震将军一生有两大情结:一是新疆情结。1949年,王震司令员率领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6万官兵进军新疆,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与剿匪活动,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肯定。新疆是王震的荣耀之地,也是他的难忘之地,当年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官兵大都扎根在新疆。二是北大荒情结。王震任铁道兵司令员和农垦部长时,他的下属和他号召开垦北大荒的转业官兵也都大批留在了黑土地。
王震的北大荒情结最初产生在担任铁道兵司令员时期。1954年秋天,王震担任铁道兵司令员时,带领身边工作人员到黑龙江汤原县视察,他抓一把黑土,兴奋地说:“这土多肥呀,肥得冒油花了。”他对随行人员和汤原一带担负施工任务的铁道兵指战员讲:“民以食为天,种地生产粮食是第一位的。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粮食。所以,我主张把大批复员军人留下来,在这里办农场,为国家多生产些粮食。”这一重大的战略构想形成后,王震亲自组织人员深入虎林、密山、宝清一带进行垦殖资源踏察。当年,以铁道兵8508部队800名转、复官兵为骨干,建立了铁道兵850农场。王震满怀信心地说:“这是打头阵,必须打好。以后要母鸡下蛋,越办越多。”
▲1981年,王震和邓小平、王任重在新疆视察。
1955年,在850农场开荒建场胜利进展的基础上,王震亲自修改并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讲,到1960年,密山、虎林、饶河开垦荒地1000万亩,可为国家增收30亿斤粮食。这一报告,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重视和支持。这一年,又有17500名铁道兵转复官兵,从福建、广东、四川等地汇集北大荒,在完达山南北摆开战场,沿着密虎、虎宝两条干线,先后组建了十多个大型机械化农场。在一次工作汇报会上,王震精神振奋,即席赠给大家一副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为“艰苦创业”,表达了他挥师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远谋宏图。
1962年6月,王震到850农场7队视察,中午食堂吃窝窝头和小豆腐。大家知道他的胃已经切除了三分之二,怕他吃粗粮影响身体健康,炊事员专门给他做了三个菜和馒头。谁知,王震说啥也不吃,坚持和职工们吃窝窝头。
1956年春,852农场破土开荒后,王震视察了战士们的住地。当晚,他就睡在战士宿营的马架子里,他笑着说:“蓝天当被,大地当床,月亮当灯,蚊子还为我们唱歌伴奏,我们倒是乐在其中哩。”说完,他就和战士们唱起了《南泥湾》。
一些老铁道兵和1958年的转复官兵说,王震将军帮助他们建立了幸福家庭,将军是他们的大红媒。王震每次到北大荒都要跟战士们促膝谈心。一次他问一个战士“还有什么心事没有?”
那个战士说:“心事倒有一桩,怕你司令员也解决不了。”
王震笑呵呵地说:“不妨先说出来。”
战士说:“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办起农场能打粮,就是缺少大姑娘。”
王震朗声大笑,认真地说:“我一定动员些女青年来,但对象还得自己对。你们要当模范,当英雄,姑娘愿意嫁英雄。”其实,王震解决官兵的婚姻问题已经很有经验,1949年王震率领1兵团官兵进疆后,就采取特招“八千湘女”进疆,1万山东女兵和青年妇女进疆,以及全国各地妇女入疆,解决官兵的婚姻难题,至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17.5万人中,妇女已达4万余人。
这次解决北大荒转业垦荒官兵的婚姻难题,王震还是老办法。离开北大荒后,王震特意向中央汇报,从四川省动员一批姑娘来支援北大荒开发。有的老同志在缅怀王震时说,当年将军在草屋里参加了我们的婚礼,还吃过我们的喜糖呢。
1958年,一大批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在王震的关怀下,1500多名“右派”走进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行列,王震没有歧视他们,把他们当成开发北大荒的国宝,鼓励他们在农业、科研、教育、文化、生产等工作岗位洒汗水,献才智。诗人艾青就曾下放到852农场任林场副场长,作家丁玲夫妇安置在汤原、宝泉岭农场劳动,兼扫盲教员。
在王震的提议支持下,北大荒成立了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第一所高等院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王震以农垦部长的身份兼任这个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在一次师生座谈会上他说:“第一批入学的复转官兵学生,要培养成垦区农场的各级指挥员;从社会上招来的高中毕业生,要培养成为农学家、工程师和畜牧技师,成为农垦战线上的参谋。”
王震还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从农垦部、新疆、黑龙江和高教部抽调科技人才和大学毕业生成立了北大荒的“荒地勘测设计院”。这些重要的举措,增添了开发北大荒的后劲,科学之花已经结出了丰硕的经济之果。到1990年,八一农大已为国家培养出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7900多人,函授毕业生1200多人,培训各类人员50余万人次,还为全国农垦系统培养管理干部和多种技术人才2万人,取得科研成果90项,仅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一项就创经济效益5亿多元。
为了宣传北大荒艰苦创业的精神,王震组织并精心指导农垦部文工团创作了5幕大型话剧《北大荒人》,公演后好评如潮,农垦部文工团的演员们自豪地说:“咱们这台戏的总导演是王震。”接着,王震趁热打铁,他说:“话剧演一年才能转几个地方?要拍电影,让全国都能同时看到!”随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话剧改编、拍摄成电影《北大荒人》,1963年春节公演后在全国引起轰动。
王震上将从指挥南泥湾大生产到农垦部长,作为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大生产运动的旗帜,新中国农垦事业重要奠基人和卓越领导者当之无愧。直到临终,王震还嘱咐把他的骨灰撒在天山上和北大荒。
1993年3月12日王震病逝,北大荒8510农场兴建了“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农垦城石河子为他塑造了一尊雕像,让世世代代记住王震将军为新中国农垦事业立下的丰功伟绩。
王震先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但他对农垦部长的职务却情有独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王震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年4月12日新华社通稿
2、《王震传》,《王震传》编写组,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出版
3、《新疆,王震的荣耀之地》,尹家民,2016年第10期《湘潮》杂志
4、《王震与“北大荒人”的不了情缘》,熊坤静, 2016年4月22日人民网
5、《王震违背了“禁令”》,梅兴无,2018年6月11日《北京日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ylfc/2024-01-21/8608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