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安全

打印

基因武器是比原子弹还厉害的“末日武器”

  花5000万美元建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力远远超过花费50亿美元建起来的核武器库。随着生物战剂的第三代武器即基因武器的出现,《圣经》中的“末日审判”将可能变为现实,对全球数十亿人类生命造成威胁的可能就是那区区20克的基因战剂。

  相比化学武器与核武器,生物武器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欺骗性、易扩散性和长远危害性等特征。有媒体认为,一个缺乏周密防备的国家,很容易遭受着别国的生物入侵。资料显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遭受过生物侵害。生物侵害的方法既有战争方式,也有威胁、恐吓、污染、改变基因组等多种方式。对于多数国家来说,遇到生物侵害,只能躺着中枪,防备能力十分有限。

  生物武器领域成军事争夺的新制高点

  在我国古代汉匈战争的后期,由于汉军攻势凌厉,匈奴军在谋士的策划下,将染有病毒的牛羊埋在汉军经过的道路和水源上。汉军触及、食用这些牛羊,或者饮用遭到污染的水源后就会染上疫病,丧失战斗力。汉武帝时期的名将霍去病,远征匈奴归来后很快病死了。现在看来,这位暴病而亡的一代名将,很可能与匈奴的“生物战”有关。

  生物侵害还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尽管一些新型传染性疾病的生化背景还有待于研究查证,但其灾难性后果和生化武器扩散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生化安全环境逐渐恶化的趋向;特别是愈演愈烈的生化恐怖袭击直接危及世界安全。另外,邪教组织和恐怖分子也掌握着大量生物侵害技术。据统计,世界上现在有200多个恐怖组织,分布范围广,组织严密,且大多具备生物攻击能力。

  军事专家称,生物武器作战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战略主动权有着特殊影响。一方面,生物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地位仍很突出。尽管生物武器用于战争的可能性在下降,但生物武器的物质基础仍然存在,在战争中给军队带来的威胁也客观存在。伊技克战争中,美、英高度重视生化袭击防护,反映了生物武器在军事对抗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生物武器领域已成为军事争夺的新制高点。美、俄、英等军事强国加紧制订规划,不断增加投入,加大研制力度,使生物武器的发展速度加快。其中,美、俄、英等国将发展基因武器等作为军事技术开发的重中之重,并已取得一定优势。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马里兰州设立基因武器研究中心,先后投资了近百亿美元,1997年完成人工人体染色体合成,加快发展基因武器。

  1975年3月26日,国际组织正式发布《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截至目前,已有146个国家宣布加入该公约。但是,这个公约没有建立国际监督检查机制,不少国家在签约以后仍旧在进行生物武器的研究。据美国媒体公布的消息称,现在全世界只有不到10个国家没有生产、储存生物武器,其他国家或多或少都在生产、储存和使用生物武器。

  20克基因武器即可毁灭全人类

  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基因武器三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的武器和器材,是一种威力较大的杀伤武器。资料显示,化学武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神经性毒剂,如沙林、梭曼、埃克斯等;糜烂性毒剂,如芥子气、路易氏气;窒息性毒剂,如光气、双光气等;全身中毒性毒剂,如氢氰酸、氯化氰;刺激性毒剂和失能性毒剂六大类。

  生物武器是依靠生物战剂作为杀伤力的一种武器,生物战剂的种类有传播病毒、致人死命的细菌、病毒、真菌、毒素等。

  基因武器是生物战剂的第三代武器,也叫遗传工程武器或DNA武器。它运用先进的遗传工程这一新技术,用类似工程设计的办法,按人们的需要通过基因重组,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按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成生物武器。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可实现人工设计与合成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生物或病毒,它能改变非致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利用人种生化特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遗传特征的人们产生致病作用,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这三种武器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隐匿性、欺骗性、传播性和巨大的杀伤力。

  人类绘制出基因草图以后,制造基因武器就成为一些战争狂人追求的梦想。美国有人计算过,花5000万美元建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力远远超过花费50亿美元建起来的核武器库。一旦有了基因武器,使用者不用兴师动众,只需将经过遗传工程改造的病菌投入他国领土,让细菌自然扩散、繁殖、传播,即可在短时间内使敌国的人、畜患上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从而在战场上失去战斗力。

  英格兰布拉德福大学教授马尔克姆丹在《生物技术武器与人类》-书中写道:只要用多个罐子把100千克炭疽芽疱散播在一个大城市,300多万的城市居民会很快染病毙命。某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剧毒的“热毒素”基因战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只要区区20克,就足以使全球人类死于一旦。苏联军队研制的出血热菌基因武器投入敌方水源,可使整个流域的居民全部丧生。1979年4月,苏联的一个生物武器基地发生爆炸,溢出大量炭疽杆菌气溶胶,造成炭疽病流行,死亡1000多人,影响持续10年之久。

  “生物原子弹”堪称“末日武器”

  据美军测算,倘若一枚带有炭疽菌弹头的“飞毛腿”导弹落在华盛顿,便可夺去10万人的生命。如果将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0-157病毒制作成基因武器,这些“生物原子弹”被称为“末日武器”,丝毫不夸张。

  基因武器具备其他武器不可比拟的特性,将会对未来战争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一,战争的固有概念将发生变化。基因武器的出现,使敌对双方不再依靠使用大规模“硬杀伤”武器进行流血拼杀来摧毁一支军队或一座城市,而是有可能在战争前就使用基因武器破坏对方集体组织或生活环境,致使对方丧失战斗力,不费一枪一炮就征服对方。

  其二,将出现新型的军队组织结构形式。前线与后方的人员比例将形成“前轻后重”,战斗部队将减少。因为拥有基因武器的“小部队”就可能取得“大胜利”,而后勤保障、救护部队则可能大大增加。

  其三,将使“战略武器”与“战术武器”融为一体。基因武器一经使用,不仅会极大削弱对方的战斗力,而且会使某一个民族失去正常的智力或留下某种生理缺陷,甚至代代相传。

  其四,心理战作用会更加突出。基因武器具有比原子武器和化学武器更强大的威慑力,拥有基因武器的一方,会给对方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甚至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其五,战争的进展将变得更加难以掌握和控制。基因武器可使未来的战场变成无形的战场,这样一来,作战双方都将很难掌握和控制战争的进程。

  延展:美国率先构筑“生物盾牌”

  生物武器如同人类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人类战争史上,虽然使用生物武器的战例远没有使用化学武器的战例多,但人们对生物武器的恐惧却是最强烈的。为了避免或减少遭遇生物侵害,美国率先在全球构筑了完备的生物国防,防惠未然。

  美国科学家联盟(FAS)于“9•11”事件后,开始重视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主义问题。2002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生物恐怖主义的警戒和应对法》和《反生物恐怖主义法》。2005年,布什提出生物屏障十年计划,投资60亿美元。2004年,美国政府发布《21世纪生物防御》,同年国会还通过了“生物盾牌计划”法案,支持药品和疫苗等研发用于应对生物和化学恐怖袭击。2.009年,美国政府出台《应对生物威胁国家战咯》,显示美国政府重视生物威胁,并将生物防御的关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5月27日,奥巴马政府公布新政府首份《国家安全战略》,重申了应对生物武器威胁是国家安全的顶级优先方向。据报道,美国2001-2011财年生物防御经费资助达到618.6亿美元,其中2011财年生物防御经费预算为64.8亿美元。生物防御经费主要分配给DHHS(相当于中国的卫生部)、国防部和国土安全部三个部门。

  2010年7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行政令,要求美国政府各部门对先前部署的生物国防“布萨特计划”提出进一步优化和强化的安排。该行政令指出,“布萨特计划”的防御目标是美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国土安全和公共安全,是基于风险防范的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计划,各部门必须在行政令签署限定时间内全部落实。

  据媒体报道,美国至少有6个反生物恐怖活动联邦机构,已建立和研发的应对生物恐怖的信息系统共72个,其中检测系统10个,监测系统54个,通讯和报告系统10个,支持技术系统18个,而且大多数信息系统已经实现了内部和外部的有效沟通和联系。值得注意的是,除国防和国家安全等部门建有信息系统外,美国退伍军人事务管理部还建立了1个信息系统,主要监测退伍军人疾病发生的种类及流行规律,以测算这些退伍军人服役时曾经受过哪些生物侵害。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02期,据《国际先驱导报》、《世界报》、搜狐军事)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aq/2013-12-19/2418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12-19 关键字:基因武器  生物安全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