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满:反华国家集结的G7要还魂?中国最好的应对是坚持斗争,绝不妥协!
反华国家集结的G7要还魂?中国最好的应对是坚持斗争,绝不妥协!
李光满
当前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可谓剑拔弩张,充满冷血味。
将于6月11日至13日在英国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G7)像一具还魂的僵尸,既充满阴冷,发出腐臭,又闪现幽暗的寒光,让这个世界感到紧张、不安、恐惧。
除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和日本七个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发达国家领导人参加本次峰会,印度、澳大利亚和韩国领导人也被邀请参加会议。这些国家包括了欧美大国、欧盟主要国家、五眼联盟主要国家、印太战略主要国家,可以说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这次会议虽说有许多议题,但主要议题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对付中国。这次会议是拜登完成一系列精心准备后进行的一次“反华国家联盟”峰会。这次峰会将从战略上、机制上以及政治、外交、贸易、科技、军事、舆论、人权、意识形态等方面对中国实施全面围剿。可以说这次会议是拜登全面反华、组建全球反华联盟、开启新冷战的集结会,这次会议标志着G7还魂,“新冷战”似乎也想还魂。
G7峰会之后,拜登还将参加北约领导人峰会。此前的6月7日,拜登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举行了会晤,斯托尔滕贝格在会晤后表示:中国“并不分享北约的价值观”,北约必须与太平洋地区的盟国,主要是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日本合作,以抑制北京的经济增长和对先进军事能力的投资。“我们注意到俄罗斯和中国最近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合作越来越活跃”,并称中俄合作对北约来说是处于“新的层面并构成严峻挑战”。显然美国想将作为美国战争机器和美国全球霸权工具的北约的战争触角和战略威慑延伸到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周边。
这期间还将举行美欧领导人峰会,此前美国通过制造新疆人权问题、香港人权问题、新冠病毒溯源等话题对欧盟攻心,使欧盟陷入美国陷阱,在中欧投资协定问题上,美国已经成功地达到了暂停欧盟审核的目的,这次美欧领导人峰会,美国一定会在病毒溯源问题上继续拉欧盟下水,制造中欧对立状态。
G7成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七个经济体组成,G7当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达到三分之二,可以说是呼风唤雨,是世界经济的小联合国安理会,全球经济秩序、规则都出自G7,如果说有矛盾,主要是G7内部狗咬狗、分赃不均的矛盾。到2008年,美国在经历911事件、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之后,又爆发了次贷危机,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向外转嫁危机美国就无法渡过危机,由于欧洲、日本等经济强国都陷入了危机,能够救美国的只有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这种形势下,美国主持召开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即G20)、美国利用新兴经济体的力量很快就摆脱和转嫁了次贷危机,到特朗普时期,美国以美国优先为方针,向包括其盟友在内的所有国家搜刮财富,全面退出国际组织和伊核协议等,使美国的国家信誉丧失殆尽,G7更是名存实亡。
拜登上台后的2021年,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这场疫情改变了世界,对美国、欧洲、印度、巴西等国家造成重创。但美欧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发达、率先成功研制疫苗、率先在本国大面积注射疫苗之利,经济率先复苏,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大量疫苗接种仍在痛苦中挣扎,除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发达国家更加富裕,除中国以外的几个主要新兴经济体都仍然深陷危机无力挣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的力量重新抬头、话语权增加,这是本次G7之所以受到传统发达国家期待、似乎开始还魂的政治背景。
二是由于印度在中印关系中选择激烈对抗战略,在边境制造冲突,并改变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实行强硬对抗外交,甚至加入美国和日本主导的印太战略,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棋子,不仅使得中印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还由此改变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力量对比,严重破坏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抗争的形势,对G20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政治作用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同时还使得金砖国家组织名存实亡,再加上印度加入上合组织,也使得上合组织失去了过去那种政治上团结、在区域内具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状态,印度的变化给国际力量对比造成的破坏性可以说是空前的、巨大的、历史性的。
三是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美欧日等作为发达国家集团感到整体受到威胁,当美国以意识形态、价值观、经济胁迫、专制和人权等话题对中国发起攻势的时候,这些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从总体上来讲是愿意看到中国被击垮、重新衰落的,尽管我们都喜欢强调美欧之间的矛盾,但总体上他们在对抗中国的共同利益方面要大于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欧日经济整体上停滞不前、实力下降的状态下,他们愿意跟随美国打击中国,通过打击中国实现他们重新繁荣的目的。因此我们现在可以清晰地看到,欧盟宁愿在中欧投资协定上受损失,也要跟随美国对抗中国,这一情况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警示,在抗击美国进攻时,我们要做好出现最坏可能的准备,那就是美欧日作为整体力量与中国对抗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做好这种思想准备,将会越来越被动,唯有通过斗争来争取欧洲,而不是通过妥协来争取欧洲,这一认识非常重要。
面对美国对中国的攻势战略,中国该如何应对?我以为中国实际上已经在进行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一是提出双循环特别是内循环战略,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培育和发展国内市场的需要,更是在做经济、科技受美欧日全面封锁、脱钩的应对准备,这既是一个经济战略,更是一个政治战略,是在为全球政治新冷战做战略准备。
二是以举国之力推进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目前正在以国家科技力量在高端芯片制造设备、新材料等卡脖子的关键领域进行攻关,这个突破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但事关国家的长远和未来,因而无论需要多长时间也无论需要投入多少财力,都必须进行,因为这是在为应对美国及整个西方集团联合对中国实施全面科技封锁进行深度准备。
三是中国正在航空航天、北斗导航、基础网络系统、深空深海等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科技领域稳步推进,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打破美国及西方在战略上对中国实施断网、断导航系统、摧毁卫星的系统性攻击,也是在为受到美国战略攻击时可以从深空、深海、太空对美进行反击做准备。
四是稳定金融系统,稳定经济秩序,最近采取的停止蚂蚁上市、整顿金融秩序、禁止使用和交易虚拟币、处罚互联网金融垄断企业、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稳定房价等措施都是为了稳定金融系统和经济秩序,避免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国家经济和政治安全提供良好的金融保障。
五是稳步推进高端武器装备的研发制造,使国防力量得到快速发展,以实战化为目的加紧进行战备演练,做好打大仗、打胜仗的思想、武器装备、军事技术的充分准备,特别是在南海和台海加大了演练力度,可以说正在进行随时解放台湾的全面备战,我相信中国已经具备随时解放台湾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意志。
六是政治上以纪念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加大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坚决打击攻击共产党、攻击革命领袖、攻击英雄、攻击烈士、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攻击祖国的反华汉奸舆论,坚决阻止发生颜色革命,形成强大政治凝聚力。
七是在国际上强化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与伊朗签订25年战略协定,利用巴以冲突主持公道,支持和团结世界上弱小国家,加大与第三世界中小国家的交往,加强与中东、东南亚、非洲国家的经济联系,做好周边国家外交。当前最重要的是打破对美日欧的外交幻想,将外交重点转向长期对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发展中国家。
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我以为这些都不可怕,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不自乱阵脚,恢复自力更生精神,任何强大敌人的包围、封锁、禁运、绞杀最后都会破产。
美国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美国,欧洲也不是三十年前的欧洲,日本更不是三十年前的日本,这些国家本身都是伤痕累累,甚至有些国家已经是淹淹一息,对很多国家来说,离开了美国可以活,甚至会活得更好,离开了中国却会活得苦不甚言,甚至不能活,这个认识一定要有,这个自信也一定要有。
对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这些国家来说,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跟美国也是同床异梦。对印度来说,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也是矛盾重重,绝不可能死心踏地跟美国走。而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死心踏地跟美国走的帮凶走狗们在与中国对抗中受到重大损失之后也会发生变化。对美国的这些所谓的盟友我们不必太过认真,一旦捞不到好处,他们也会树倒猢狲散。
我估计,美国要搞的意识形态新冷战不太可能成功,美国要搞的民主国家联盟也只会徒有虚名,最终各个国家还是会以本国的国家利益进行战略选择,哪怕眼下会跟着美国喧嚣一阵子,但这股气不会长久。
在这个时期我们最重要的是不要对任何敌人妥协,静下心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和科技,时间久了,敌人之气必定会三而竭,一轰而散。只要我们坚定与美国斗争的决心,只要我们有跟美国打持久战的准备,只要我们有敢于跟美国进行任何规模战争的意志,只要我们表现出绝不对美国妥协的态度,美国就一定会暴露出它纸老虎的真实面目,就一定会扛不住中国的强大定力,就一定会先对中国妥协,到那时,美国就会主动找中国改善关系,中美关系的主导权就会易手。
这次G7峰会将会让美国来一次小小的高潮,但我相信美国一定会早泄而倒下,那些曾经的殖民主义国家虽可能群魔乱舞一阵,但这些国家个个都虚弱不堪,不与中国搞好关系,不依赖中国发展经济,他们的国力将无以为继,他们的繁荣将变成一地鸡毛。这次疫情就是这些国家的未来,对死亡会麻木,对贫穷会适应,对混乱会激动,或者自我进行颜色革命,或者爆发种族、民族、宗教、阶级革命,他们将无路可走。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全力发展经济和科技,做好战争准备,坚持斗争,绝不妥协,这就是中国需要做的全部。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aq/2021-06-12/6968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