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豆殇”:益海嘉里的“危险霸权”
益海嘉里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国内油脂企业的标杆,这种模式正在冲击中国传统的油脂产业,上至豆农油企,下至卖场超市,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自然有市场自由竞争的意味,但另一方面,中国原生大豆、豆油产业的安全却十分堪忧。
广西防城港是北部湾上的一颗明珠,这里被称为中国西部第一大港,每天的节奏繁忙而有序。当您漫步在港区闻到一股浓浓的甚至刺鼻的大豆压榨味道时,请别意外,这里有“食用油巨头”益海嘉里集团的某个工厂。如果您还没听说过这家相当低调的外资企业,那您一定知道他们旗下的产品品牌,金龙鱼、胡姬花、口福、香满园、鲤鱼等。
这家工厂的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因为靠近港口,物流便利,从国外进口的原料大豆可直接进入车间加工,能大大节约成本;同时背靠几亿人口的市场,食用油消费潜力巨大。”
覆盖中国县级市场
交通便捷,背靠市场,这已经成为益海嘉里在中国内地谋篇布局的一种套路或模式。近年来,他们在深圳、青岛、天津、秦皇岛等地均投资设厂,占尽天时地利。
“目前,益海嘉里在中国市场布局,本质上是谋求中国粮油市场的营销和物流渠道。”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
在油料加工方面,益海嘉里集团除在沿海地区油厂加工进口大豆外,在黑龙江和河北建有两家使用国产大豆生产大豆蛋白的加工厂;在中国的菜籽、花生和棉籽主产区建有多家油料加工厂;在辽宁、山东和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油厂中,还建有菜籽生产线,用来压榨进口菜籽。
在油脂精炼和棕榈油分提方面,益海嘉里集团除了在沿海地区建有大量油脂精炼油厂和小包装油灌装厂外,在内地也建有很多油脂精炼和小包装油灌装厂,基本上实现了产品的就近供应配送。
目前,益海嘉里集团的业务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油脂油料加工和油脂化工产品,其产品销售网络已基本覆盖到中国县级城市,最终掌握了国内小包装食用油40%左右的市场份额。
聚焦转基因大豆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每年食用油消费总量已达2500多万吨,其中60%以上依赖进口。在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益海嘉里独占鳌头:2010年~2011年,中国植物油消费总量为2750万吨,其中小包装消费量为720万吨,益海嘉里销售量占了40%左右。
有分析人士透露,益海嘉里在小包装油市场的话语权源自其成本控制和品牌营销。其中,成本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又得益于其从海外大量进口的生产原料转基因大豆。
一般来说,转基因大豆比非转基因大豆要便宜不少。市场数据显示,当前日本非转基因大豆食品比转基因大豆食品的价格高60%,美国非转基因大豆比转基因大豆价格每吨高10美元,国际市场非转基因大豆比转基因大豆价格平均高25%。
益海嘉里受益于此,加上市场先发优势和无处不在的广告营销,逐步建立金龙鱼品牌在中国小包装油的主导地位。
记者在超市调查发现,很多家庭主妇都愿意购买所谓“物美价廉”的金龙鱼调和油,而对其他非转基因食用油鲜有问津。
据统计,益海嘉里的大豆压榨能力占国内产能的13%左右,高居榜首。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益海嘉里已经成为国内油脂企业的“成功标杆”。它大量进口廉价的转基因大豆,以生产食用调和油,降低成本,提升利润。这种策略必然会对其他使用非转基因大豆原料的企业,构成成本竞争优势。
为取得这种优势,目前国内很多调和油生产商也纷纷从国外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
根据数据显示,2011年度中国大豆产量只有1350万吨,而进口大豆达到560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
而据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披露,2011年,中国仅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就高达2500万吨,其种类主要是转基因大豆。除了美国,中国还从巴西、阿根廷等国进口大豆,但是这些国家种植的大豆,80%以上都是转基因大豆。
中国油脂企业遭威胁
当前金融市场普遍低迷,国际大豆价格连续3个月下跌,跌幅达到25%。受此牵连,国内大豆价格连连走低。
据调查,2011年12月末,黑龙江大豆收购价约为4元/千克。对于这一价格,农民和油脂加工企业都无法接受,所以出现了黑龙江大豆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
据黑龙江大豆协会测算,2011年黑龙江大豆种植成本约3.36元/千克,这意味着如果以市价出手,农民每亩大豆获利不足百元,远远低于玉米亩均400元的收益。
另一方面,对于以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油脂企业来说,加工生产成本每千克至少要3.9元,目前的大豆市价明显高于其承受能力,一开工就亏损。所以,他们无力收购。
专家分析,上述局面恰好体现了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尴尬处境。这种尴尬,不仅对国内非转基因豆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且还为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和推广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必然迫使“以国内大豆为原料”的油脂企业,转而进口海外较为廉价的转基因大豆。
分析人士警告说,这将对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链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尤其会造成中国的“豆农之殇”。有新闻媒体曾报道“一滴金龙鱼两行豆农泪”。
据分析,非转基因大豆是不含其他物种外源基因的大豆,原产地为中国。中国有5000多年的大豆栽培历史,人们在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和创造出适合不同生态条件下大豆与其他作物的间作、套作等多种栽培模式,以及“小麦—玉米—大豆”等轮作制度,对中国大豆生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内粮食专家直言不讳地对记者指出:“如果大面积种植和使用转基因大豆生产食用油,再大面积推广喷施草甘膦除草剂,那么中国现有多种栽培模式及科学轮作制度都将受到影响,也势必增加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难度,不利于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
届时,整个中国大豆和豆油产业链都将遭受难以估量的重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13-05-01/1941.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