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杂志国庆特刊:共和国,你好!
为什么要说国企发展史?
透过历史,逝者恒之;无者有之;旧者新之;少者壮之。
本刊记者 杨帆
虽然并非每个人都会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史感兴趣,但绝大多数人至少会对我们国企发展的某个领域感兴趣,并且想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比如金融,比如通信。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时下的国企,难免会丧失时间的维度。
对于国企的成长与成熟,我们个人的记忆所及十分有限。就像我们看到今天的国企,在一片谩骂和责难声中,我们已经无从判断。就像一个人去看电影,到了那儿影片已经开始,我们觉得银幕上的人激动得莫名其妙。这时,也许我们可以找一位善邻,问问前面的剧情,为什么发生了现在这一幕。那么,《国企》杂志愿意成为这样的善邻。
历史既要走向纵深,也要横向跨越。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也相继在能源、基础设施、金融等领域接管和创建了一大批国有企业,比如英国将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法国接管了能源、保险(放心保)、金融等方面的一些大公司。与上述国家不同的是,新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成立时,都面临资金紧缺的问题。彼时,做企业必须像打仗一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国企的前身几乎清一色是军工企业,那些为国企成立战斗的人们也大都来自于部队。无论是水利、电力还是铁路和农垦,这些领域都有着明显的军队痕迹,他们的第一任领导也几乎都是曾经久经沙场的将军。也正是这些从军工剥离出来的国企从诞生之日便是共和国的脊梁,苏联翻脸专家撤走时不曾被压弯,文化大革命全国动荡时不曾被压弯。
对老国企人来说,国企不仅是今天的五百强,更是昨天没有钱的日子,卷起来的袖子,喊出来的号子,成为突击手上最苦最难的岗位。事实上,后者才是国企在他们心中永不落幕的荣光。
今天,国企走上了历史的前台,公众一方面对其进行质疑与诘责,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时时提及国企,因为国企所渗入的领域和取得的成就无法回避;这一切犹如中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世界一边对中国进行质疑与诘责,一边又不得不在各方面提及中国,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
历史不可缺如,它不仅使生命悦泽,而且予其以道德蕴藉。
165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仿佛已经预料到全球化的状态:“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对我国的国企来说,走出去是必须之选。
走出去就意味着要和世界寻找更多的共同点,但实际的情况是具有特色和自我认同感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比如旅游者总是想去一个地方看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和建筑。
援史以寻根,根是一切丰茂之源。国企如是,一切亦如是。知其所来故知其所往,这才是我们寄望于中国国企之所在。借此长子名义为共和国庆生。
你好,共和国。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13-10-13/2321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