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亚洲经济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亚洲经济加速崛起,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世界经济事件之一。怎样认识亚洲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新态势?其中有哪些机遇和挑战?今天刊发几篇专家的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编 者
经济走势分化 新的动力形成
亚洲与世界经济互动呈现新态势(大势所趋)
张燕生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经过6年的努力,美日欧经济正在缓慢走向复苏或走出衰退。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在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新技术革命孕育突破的新形势下,亚洲与世界经济互动呈现新态势。
东亚和欧洲、北美经济呈现不同走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3—2019年,东亚经济增速将由5.9%降至5.3%,而北美和欧洲的经济增速将分别由2.1%和0.4%上升到2.7%和2%。但东亚仍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亚洲与北美和欧洲之间的货物贸易失衡状况正在改善,但服务贸易失衡格局进一步扩大。亚洲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净输入国,欧洲和北美国际服务贸易净输出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2015年亚洲有望成为资本净输出地区。根据权威预测,欧洲有望于2017年成为资本净流入地区,北美也有望于2019年成为资本净流入地区。届时,全球对外投资格局将发生逆转,亚洲成为资本净输出地区,欧洲和北美成为资本净输入地区。
东亚地区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发展中国家失业率有所上升。东亚经济仍具有较强活力,失业率普遍在5%以下。
中国对亚洲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增大
巨大的经济规模决定了中国对亚洲和世界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按汇率计算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进一步巩固了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但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随着中国放眼全球实施扩大内需、“一 带一路”等战略,中国对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大。如,扩大内需不仅促进中国的消费和投资增长,而且扩大进口需求和对外投资,进而带动亚洲以 至世界经济增长。据估计,2014—2020年,中国进口累计将达1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突破1.2万亿美元,将为世界其他地区贡献700万个 新增就业岗位。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最有利于拉动亚洲经济增长的经济贸易机制。“一带一路”战略贯穿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希望通过推 动沿线国家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商品、服务、资金、产能和技术跨境流动,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增进沿线国家经济 福利和人民福祉。
影响亚洲和世界经济的主要因素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是影响亚洲和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兴经济体对能源需求放缓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重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 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称,2015年原油价格低于80美元/桶的可能性超过70%。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从现有条件看,国际油价长期在较低 价位波动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一是油价长期高企必然导致化石能源的节约、替代技术进步和投资,从而产生化石能源需求减少和供给增加的长期效应。二是美国退出 量化宽松政策和预期加息导致美元大幅升值,将引致油价进入下跌通道,并将对世界经济波动产生中长期影响。三是新能源开发利用快速增长将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 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进而对油价产生长期抑制作用。所以,除非出现重大非经济因素,国际油价不太可能出现2009—2011年那样脱离基本面高位震荡 的情况。
新能源将改变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国际能源署的一份最新报告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已接近世界能源需求 总量的20%,并预测2035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将达到24.53%。如果未来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取得重大技术突 破,就将大幅度降低能源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亚洲乃至全球制造业布局。
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继续对亚洲乃至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体现为不断出现新的信息技术产品;另一方面 体现为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新业态形成,推动国际分工新格局和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深入发展。近年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兴起。互联网技术 迅速发展,推动互联网金融、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一批新兴产业出现,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在制造业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这将对全球供应链管理和综合 物流革命产生颠覆性影响。去中心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方式正在替代传统工序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开放式创新正在取代传统创新模式,这是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 重大机遇和挑战。
此外,生物技术发展正在影响亚洲乃至全球产业转型发展。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和生物医药是目前发展较为迅速的领域,也是未来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以内生动力增强克服世界经济波动影响
亚洲经济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审时度势)
王 军
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持续分化,内生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在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亚洲经济增速继续引领全球,与美国经济复苏一道成为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关键动力。但同时,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亚洲对世界经济的依赖依然较强。亚洲经济的主要风险来自美元加息预期和全球风险偏好趋于谨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资本流入特别是债权资本流入 的基础不够稳固。有些国家依然过度依赖外部融资,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有些国家金融市场的外资比例过高;有些国家难以在2015年有效缩减债务规模。亚 洲新兴经济体对外经济依存度普遍较高,亟须在结构转型和区域合作中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亚洲经济体竞争力呈现稳定中有所分化的态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连续4年编制并发布反映亚洲经济体综合竞争力的评估指数及其排名。 2014年度的评估排名显示,亚洲经济体竞争力总体呈现稳定中有所分化的态势。与2013年度相比,亚洲经济体2014年度综合竞争力排名表现相对平稳。 “亚洲四小龙”再次占据综合竞争力排名前4位,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和中国台湾分列第一至四位;紧随其后的是区域内的传统发达经济体,澳大利亚、新西 兰、日本和以色列分列第五至八位;中国连续保持较强的综合竞争力,排在第九位;西亚、中亚主要资源输出国综合竞争力表现欠佳,该地区大部分经济体持续遭受 地缘政治和政局动荡的冲击,依赖资源输出的经济体还受到国际能源价格下跌的影响,其中巴林表现较为突出,列第十位。
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影响亚洲经济的关键因素。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 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成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首要因素,产能过剩是宏观经济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主要诱因,融资瓶颈 约束尚未根本突破,企业经营比较困难。中国是亚洲多数经济体的第一或第二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来源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成为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关键 因素。
以主动作为在世界经济中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快速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给亚洲各经济体下一步发展带来挑战。地缘政治冲突、货币政策分化、商 品价格下跌等众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使亚洲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受到威胁。过去几年,很多亚洲经济体都在致力于推进国内改革,并组合运用多种政策,以更好地 应对内外条件的变化。无论中国实施的全面深化改革,抑或印度着力推进的莫迪新政,还是日本延续其抗击通缩的刺激政策,这些主动作为都向世界表明,亚洲还是 处于发展中的亚洲,寻求改变的亚洲,富有竞争力的亚洲。亚洲各经济体的主动作为有助于提高自身竞争力、抵御外部风险冲击并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当前,美国经 济复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出口。但更具有根本性的因素是,亚洲市场正在加速融合扩大,亚洲各经济体正在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贸易 投资便利化。这将有助于亚洲市场一体化和亚太自贸区建设,从而大大增强亚洲经济的内生动力。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
维护世界经济稳定 重构区域发展格局
亚洲经济崛起具有全球意义(适势求是)
权 衡
亚洲经济加速崛起,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世界经济事件之一。以中国、印度、东盟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亚洲经济崛起具有划时代的全球意义,将重构区域合作发展格局。
对缓解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亚洲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为支撑危机中的世界经济并使 其走向复苏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尤其是中国、印度、东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与印度的总人口达到25亿,超过全球人口的1/3,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举 足轻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果断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成功阻止危机进一步扩散,并通过刺激国内需求、带动国外需求,对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
在世界经济体系重构及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亚洲经济崛起,欧、美、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自工业革 命以来,发达国家一直起着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作用。但近几十年来,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发展正在使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随着日本、亚洲“四小 龙”、中国及印度的发展,欧美主导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亚洲生产总值、外国直接投资和贸易在全球所占的份额均明显上升,2012年分别达 到34.15%、39.65%和37.42%,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亚洲经济的调整转型与欧美经济的调整转型同步 进行,正在引领世界经济进行深度调整转型。多元化的增长引擎、创新驱动和合作共赢模式正在推动形成新的全球经济秩序与格局。
亚洲出现的产业转移新趋势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动力。亚洲具有多元化和充满活力的增长极。二战以来,亚洲地区的产业分工格局不断调 整,从日本引领的雁行发展模式到亚洲“四小龙”崛起,再到中国制造,亚洲产业呈现梯度转移与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亚洲一直是欧美国家的商品生产制造基 地,主要以出口加工贸易满足欧美市场。目前,东盟正在成为新兴的出口加工贸易生产基地。随着中国生产成本的日益上升,以日本为代表的生产制造商更多地布局 于东盟国家。其中,印度尼西亚的表现最为突出。继东盟之后,中亚地区也开始呈现稳定发展的势头,近年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经济增长成为危机 调整中的亮点。当然,东盟以及亚洲其他国家仍离不开中国庞大的市场、完善的产业链、雄厚的制造基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亚洲将在产业分工布局重构中实现 更紧密的发展。亚洲的共同发展不仅有利于亚洲,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亚洲内部多元化发展与合作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亚洲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合作发展与模式创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战 后,亚洲经济迅速崛起,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双边及多边区域合作共赢发展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未 来,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多元化发展与合作共赢的亚洲经济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这主要表现为:以中韩构建自由贸易区为基础的东亚区 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以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及地缘政治为核心的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雏形正在形成;以产业结构差异性互补为主导的中印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 基于产业链垂直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的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正在展开;基于新的比较优势的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正在深化和升级。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不但会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合作机制创新,而且会推动亚洲和世界经济实现包容性发展,进而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亟待建立新型经济合作体系
以区域一体化应对外部风险(顺势而为)
盛 斌
一个时期以来,亚洲是全球经济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地区。可以说,21世纪世界经济的重心在亚洲。但在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的新形势下,亚洲 国家也面临许多具有共性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创造新的动力与体制在中长期实现强劲、包容、可持续和平衡的增长,同时增强内部审慎宏观经济管理与 抵御外部风险和冲击的能力。应对挑战进而维护亚洲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基石,是积极有效推进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中 所倡导的,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应成为亚洲各国的共同美好愿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快了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再次激发了亚洲各经济体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复苏增长、经 济转型和结构改革的决心和动力。近年来,在全球区域主义的新浪潮下,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目前,亚洲国家之间已签订140多个各类区域贸易安排 (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主)、400多个双边投资协定,亚洲内部贸易额占亚洲贸易总额的比重已达到55%,亚洲内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占亚洲外国直接投资流入 总额的比重达到44%。在东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尤为活跃,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10+1”“10+3”“10+6”合作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演化为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RCEP)协定谈判,成为与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相竞合的巨型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此外,刚刚签署的中韩自由贸易 协定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开启了大门。在货币与金融一体化方面,2003年中日韩三国与东盟签订《清迈协定》,形成了东亚双边货币互换网络机制,并成立了 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标志着亚洲货币合作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增强亚洲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打下了基础。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似,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建立在由市场驱动的区域性生产网络基础上的,即本地区在历史上形成的包括生产环节分割、中间品贸 易、跨国资本流动、服务外包、产业关联与转移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在早期,日本是这一区域价值链的核心;随后,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加入进来;现 在,中国已发展成为“亚洲工厂”的主角;未来,印度、印尼、越南等有望成为亚洲供应链体系中新的产业承接者。深化经济一体化合作,迫切要求各经济体削减关 税、拆除配额与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实施海关程序与标准相互认证等贸易便利化措施以及提高服务业开放程度,从而提高区域内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整合效率。亚洲 内部的众多贸易与投资安排协定就是对此的自然反应。
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推动亚洲经济繁荣发展,亟待建立一个以发展为导向、以规制融合为重点、以互联互通和能力建 设为支撑的新型深层经济合作体系。首先,在坚持经济市场化原则的同时,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充分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产业升级、经济安全、 环境保护与减贫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其次,应从以“边界措施”为主的市场准入规则向以“边界内措施”为主的规制协调规则转变,包括投资、政府采购、竞争政 策、资本流动、环境、电子商务等领域,致力于发展高标准、高质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后,加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互联互通,提高战略与政策制定水平和 能力,以此化解亚洲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缩小各经济体发展差距,为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紧密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 施投资银行,为此提供了有效实现途径。
(作者: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15-07-17/3297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