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刘强东,距离共产主义,还差一个马克思
马云+刘强东,距离共产主义,还差一个马克思
尹国明
其实,我们的注意力不能光放在马云的计划经济概念上,我们还需要关注刘强东的共产主义概念上。后者和前者相比,涉及到了新技术对于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突破的同时,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也在突飞猛进,这些技术都是信息革命的重要内容,构成信息社会的技术特征。如果说,马云从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可行性,那么刘强东从机器人、人工智能的突破中,看到了共产主义性质的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实现的可能性。而共产主义的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所有制条件下才能实现。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不只是计划经济技术条件的成熟,而且也会给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着技术和物质基础。
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从私有制为主体,到公有制为主体,再到完全的社会所有制,计划经济,可能会经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计划的产品经济几个阶段。
计划经济的建立,不仅仅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链条的重构,本身也有生产关系的重构意义,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革命,代表着生产力的又一次革命,生产力的革命需要生产关系的革命。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新计划经济的建立过程,也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建过程。
刘强东谈共产主义,就不能不涉及生产关系的问题。共产主义有哪些特点?很多人一提到共产主义,首先会联想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八个字来自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的状态是这样的:“这时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与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
刘强东说:“我突然发现其实共产主义真的在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实现。因为机器人把你所有的工作做了,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人类可以享受,或者可以做点艺术性的、哲学上的东西。国家可以将财富分配给所有人,没有穷人和富人之分”。刘强东的这番话,用马克思的话语解读,要点是:未来社会财富真的可以极大丰富;人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意味着劳动不再是异化劳动;所有人可以参与财富分配,没有阶级之分。如果再加上马云那句话“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这两个人的话,结合在一起,是不是就在表面上很接近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的状态了?
当然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我们并不认为马云和刘强东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未必认同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社会所有制的构想,因为这涉及到利益问题。要达到他们说的状态,生产关系问题,又是绕不过去的。如果没有社会所有制提供制度保证,那么马云和刘强东的设想,也只是在表面上接近马克思的共产主义。
而刘强东提到的“国家可以将财富分配给所有人,没有穷人和富人之分”,实际上已经涉及到生产关系这个要害问题了,分配方式就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之一。
在生产关系方面,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马克思这里谈的生产条件,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如果是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是无法达到“没有穷人和富人之分”,想绕过所有制问题,达到“没有穷人和富人之分”,也是不可能的。
从技术和生产力角度,人类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人类如何能够形成新的生产关系,能够把财富分配给所有的人,达到“没有穷人和富人之分”。这种关系的重构,不会自动随着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自动到来,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只是为新的生产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社会矛盾也会激化,激化的结果是什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有一段经典论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人类能够阻挡这场变革吗?恐怕不能。虽然马克思主义遭到千百次的歪曲和否定,那又如何?该存在的矛盾还是会存在,该发生的冲突还是会发生。历史终结论,并不能真的把历史终结在西方资本主义。历史的进步可以经历很多曲折和反复,但是大的方向却不会掉头向后。马云和刘强东,作为互联网的大资本的代表,他们谈计划经济和共产主义,不过是因为冲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最前面,反而比别人更早的感觉到了一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他们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中看到了世界的大势。
时也势也,唯有趋势不可抗拒,聪明的企业家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能够更早的发现趋势,能够更快的因时因势。趋势的背后是社会发展规律。这个社会规律,首先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作为富可敌国的大资本家,从利益的角度,谁愿意让这些概念复活?但客观规律就是谁不愿意就会消失的吗?共产主义引起了资本的恐惧,但是现在一些互联网资本家们,又把共产主义这个被资本到处驱逐的“幽灵”,在观念层面给激活。社会的发展就是这么吊诡。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你再压制也没用,历史真的是在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啊。
当信息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到你不尊重规律,就要被历史淘汰的时候,就要被趋势淘汰的时候,怎么办?以前的生产力还没发展到人类必须承认共产主义可行性的时候,可以无视马克思的发现的规律,无视他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但是当生产力发展到这一步了,再想否定马克思,回避马克思,就等于自己放弃创新中的领先优势。
这并不是哪几个人唱高调,想唱高调也没必要选择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这些概念,这些概念迄今为止都是被妖魔化的很厉害。资本主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早就要把共产主义和纳粹主义放在一起。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是马云和刘强东,这些互联网巨头能够预先感觉到这种趋势,开始频频的提这些已经被很多普通人认为已经僵死的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概念?为什么不是房地产巨头?
我认为,这是跟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模式有关。
(未完待续……)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17-06-20/4473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