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闸限电”冲上热搜,“能耗双控”不背这锅
“拉闸限电”冲上热搜,“能耗双控”不背这锅
斯基 高楼
近期,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供电紧张、拉闸限电的情况。连日来,各有关部门纷纷表态,将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打好电力保供攻坚战,保障基本民生用电需求。
造成此次供电紧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能耗双控”政策?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社会各界需要做出什么努力?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微信公众号:人大重阳)推出“重点知识”栏目,本期专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郑挺颖。
随着产能逐步释放
明年大概率不会再出现这种被动局面
知事:近期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供电紧张的情况,影响到企业居民的生产生活,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
郑挺颖: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从整体上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煤炭供给不足引起的煤炭价格暴涨、煤电价格倒挂,导致很多燃煤电厂发电是亏本的,发的电越多,亏的钱越多,因此他们发电的积极性不足。此外,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供暖季,北方很多地区在囤积煤炭、准备过冬,这也加剧了市场上煤炭供应的紧张。
另一方面是新能源发电有所减少。我国的太阳能、风力发电发展迅速,理论上可以替代一部分已淘汰的煤电落后产能,但是它们存在供电不够稳定的问题。受特殊天气影响,今年东北地区的风电就没有按照设计的产能来供电。我们常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次是“旧的去了,新的没跟上”,这与新能源发电的特性有关。
部分地区对这种情况措手不及,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况。这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因为在发电量不足的情况下,不拉闸对整个电网造成的伤害会更大。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应当避免“一刀切”,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民生,要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电。
目前,相关部门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已经着手去规划解决,动作迅速有力。国家发改委表示,重点从六个方面采取措施,确保今冬明春能源稳定供应,确保居民用能安全。9月29日,山西与14个省区市签订了煤炭保供合同。随着煤炭生产产能的逐步释放,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年大概率不会再出现如此被动的局面了。
知事:煤电价格倒挂的局面,有什么改善的方法吗?
郑挺颖:我国目前是“市场煤、计划电”的机制,这是煤电价格倒挂的主要原因。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表示,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逐步缓解电价交叉补贴,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电成本、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居民电价机制。
当然,这项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影响,统筹布局、稳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有将“能耗双控”坚持下去
才能尽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知事:有一种观点将供电紧张与“能耗双控”政策联系起来,什么是“能耗双控”?
郑挺颖:“能耗双控”指的是对“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两项指标的控制。它是国家对各地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评估、评价的指标性工具,可以量化、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区的工作做得好还是不好。
“能耗双控”不是一项新政策,它最早始于“十一五”时期。2007年4月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万元GDP能耗下降目标”。
2013年1月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要求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落实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实施定期通报制度。
2017年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将能耗双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约束性指标,建立指标分解落实机制,并且每季度发布能耗双控“晴雨表”。
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差别化分解能耗双控目标,鼓励可再生能源使用,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能耗双控”政策已经实行十几年了,指标都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来制定的,从历年统计数据来看,完成得比较好。只是今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受疫情严重影响,产能受到明显抑制。在上半年,大量外贸订单涌向我国,很多企业加班加点生产,前两个季度可能是满负荷、超负荷运转,能耗指标也就提前告急了。
8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了《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相关省份被亮了“黄牌”“红牌”。于是,一些地方加强了能耗管控,甚至采取了拉闸限电的强硬措施。所以,“能耗双控”并非本次供电紧张的主要原因,只能说是原因之一。
我们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要在保持GDP稳健增长的同时消耗更少的能源、排放更少的二氧化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我国于2020年9月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能耗双控”工作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布局中是很重要的一环,有利于中央看清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不会变,未来“能耗双控”的政策也会继续下去,并逐步完善。包括把能源转型工作做细做实,避免“双控”层层加码,尤其要避免平时不作为、急时乱作为,粗暴切断居民用电。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北京市的能耗双控工作一直做得很好,在全国名列前茅。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省(区、市)2019年度能耗双控措施落实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考核。其中,北京等10省(市)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等级,受到通报表扬。
碳达峰、碳中和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实现的
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
知事:经过这次的供电紧张后,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工作,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郑挺颖:这涉及方方面面,可以说每一个人都要行动起来。我们常说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全面、深刻、系统性的变革,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发展理念也要进行全面、深刻、系统性的重构。
从政府层面来说,有些地方政府的思维还没有完全跟上中央的节奏,没有深入领会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在实际工作层面没有跳出旧的思想框架。因此,一些领导干部近乎本能地想上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大型工业项目,例如能源、化工、钢铁、水泥等,因为这些大项目能迅速拉动当地GDP的增长,给当地带来税收和就业机会。
追求经济增长的动机当然是好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在能源转型的当下,当务之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地方招商引资的观念也应更新,要加大力度引进“高精特尖”的项目。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非常重要,这一点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高度重视的,可能一些领导干部还需要继续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的学习。
对企业家群体来说,同样应当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版图,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挑战,找到绿色发展的新机遇。例如,我国的双碳目标提出已经有一年了,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读懂了政策,充分利用这一年的时间,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去做节能化改造,降低企业的能耗、提高用电效率,这将为企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就拿最简单的来说,工业企业可以在厂房和办公楼的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这不会占用能耗或用电指标,经济成本也不高,至少能解决办公室的照明、空调用电。当然,莫以善小而不为,企业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严格执行生产纪律,减少用电浪费,也是善莫大焉。
早在三四年前,我就同一些企业家交流说,现在有很多不错的节能减排技术,可以运用到生产中来。但是他们大多数不感兴趣,有的是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和成本,有的是担心技术不够成熟稳定,给企业生产增加不稳定的因素。老话说得好,赶早不赶晚,这些工作是早晚要做的,今天不做,未来就有人来逼着你做。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聘请专业咨询机构,为自己量身定制能源管理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当下用电紧张,城市里没有那么重要的景观照明、亮化工程,可以暂时先停一停。安徽省能源局近日已经下文,要求主动关停景观照明和亮化工程。广东的广州、深圳也宣布,国庆假期不再安排灯光秀表演,并缩短亮灯时间和亮灯范围。
最后,我们每个人,每一位地球公民都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科学用电、节约用电,电灯、电脑、空调等尽量人走关闭,避免“长明灯、长待机”情况,夏天空调温度尽量设置在26℃以上等。
另外,我们未来还应当提倡一种新的审美观:以节约节俭为美,以铺张浪费为丑。尽快普及绿色低碳的理念,使它深入人心,大家就会慢慢地去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
总之,碳达峰、碳中和不是简简单单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采取实际行动,而它带来的好处同样是巨大的。
政府和企业都应尽早布局新技术
下好“先手棋”
知事:您刚才提到科技的进步,有哪些新技术可以应用到减排领域?
郑挺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绿色新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一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尽早去布局,下好“先手棋”。
首先从光伏、风力来讲。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它们的发电效率迅速提高,加上规模一直在扩大,其经济成本已降到和煤电差不多,未来还有望进一步降成本。所以,我觉得它们的未来真的是“风光无限”。
另一方面,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也有一些先天不足,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仍然难以克服,就是不够稳定。光伏发电怕阴雨天气,风力发电怕静稳天气。风电和光电如果每天只是两三个小时不能发电,那问题还不大,但若是三四天甚至一两个月,那就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电网也难以承受。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能源系统有更好的弹性: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利用储能设施或装置,把富余的电储存下;缺电的时候,再通过这些设施、装置向电网供电。
2021年3月3日,山东临沂,航拍沂蒙抽水蓄能站上水库库盆。
例如,在光伏发电场附近建设有抽水蓄能功能的水电站: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方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方水库发电,抽水蓄能的转化效率大致能有2/3。
还有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利用新能源汽车储电。现在各大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增长迅速,它们以后也可以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在白天用电高峰时,这些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通过充电桩向电网供电;等到晚上,很多工厂企业下班休息了,它们再回到地下车库,给电池充电。
在9月的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国家电网就展出了一项新技术:依托双向充放电桩(V2G),通过车网智能互动服务平台,可以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间电能量的双向流动。
目前来讲,煤炭仍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国家能源供应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兜底保障的作用。我们有必要理性看待煤炭,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在整体上还是不如煤电等传统电力稳定。即使在已经实现碳中和的情况下,仍然需要保留一部分燃煤发电,它们将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起到压舱石、稳压器的作用。
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今年初的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停电,因为当地遇上了极端的暴风雪天气,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大规模减少,同时燃煤电厂也出了问题,所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必须指出的是,未来获得保留的燃煤发电,应当是高燃烧效率、超低排放的清洁性燃煤发电,我国这方面的技术已位居世界前列。另外,还要将燃烧完的煤渣循环利用,比如用来制造水泥、砖块,再用于建筑领域。
我们还可以大力发展碳捕捉技术——将工业生产中的二氧化碳用各种手段捕捉,然后压缩、存放到安全的地下场所,这样也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
在一些城市周边地区,热力供电系统无法覆盖,也可以考虑开发地热能,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去供暖。未来,我们可以运用综合性手段去保障房屋的能源供给。例如小区配备独立的地源热泵,有一些光伏发电的设备,平时自给自足,出现特殊情况时接入电网。再比如房屋建筑中使用高新技术材料的墙体,隔热效果会更好,可以防止温度流失,减少能耗。这样就和区块链类似,形成分散化布局、多中心的能源系统。
现在德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一些绿色节能建筑集成了多种技术后,基本上可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其他国家也有很多优秀的实践案例,我们应当开拓思路,多交流、多观察、多思考,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能源解决方案。
再谈谈核电。核电站一般都建在水边,例如海边或大江大河附近,因为它需要大量的冷却水。现在有一种新的思路,就是把核电站的冷却水拿去给城市供暖。
上述这些绿色新能源的技术,有些还在研究、完善中,有些已经落地了,未来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做更多的推荐、推广、普及,给它们一个登台亮相的机会。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21-10-01/7157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