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努力发挥国有企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中央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努力为推进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

一、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阐明一系列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精神,为国有企业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更大作为、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精辟阐释了我们推进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鲜明指向,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矢志不渝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中央对共同富裕作出全面擘画、系统设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取得新成效。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光荣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独创的,以自身的实践打破了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迷信,超越了线性发展的逻辑,超越了资本主导的逻辑,超越了国强必霸的逻辑,是一条人间正道。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进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无论是把蛋糕做大做好,还是把蛋糕切好分好,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把握好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等重大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及时调整生育政策。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亿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完善分配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二、国有企业在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企业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全面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在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为实现共同富裕构筑新动能。当前,支撑我国发展的传统要素成本优势,比如劳动力、土地成本低等正在消退。我国产业发展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产业链价值链既面临向上升级、与发达国家竞争加剧的压力,又面临后发国家加速工业化对我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分流的压力。我国必须加快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量的动力转换,构筑推进共同富裕的生产力基础。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按照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在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业高端化发展、延长产业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培育中等收入群体中为实现共同富裕建立新基石。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偏低。中等收入群体在区域、城乡之间分布不均衡,大量中等收入群体还只是刚刚跨过中等收入群体门槛,存在不稳定性。当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压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难度加大,稳岗稳就业、培育更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的难度有所加大。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按照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努力推动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要利用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以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助力中等收入群体培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中为实现共同富裕开拓新空间。区域差距不断缩小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中央企业要积极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在于后发地区竞争力的培育需要前期投入和耐心,许多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开展全国性布局,产业链完整,资金雄厚,可以从战略视角、前瞻性眼光对东北、黄河流域、西部省份、边疆地区等加大投资力度。在推动业务深耕细作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繁荣,以实际行动增强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在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东中西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表率示范作用、贡献积极力量。

在助力乡村振兴中为实现共同富裕发挥新作用。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在乡村,必须要努力解决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新发展阶段,如果不能更好地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造成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的情况,那么工业化和城镇化也会走入困境。因此,必须要将乡村振兴纳入共同富裕进程之中。近年来,不少国有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立足项目地发展现状、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多种方式,激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这说明,国有企业具有理念、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优势,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大有可为,可以发挥新作用、贡献新价值。

三、国有企业在推进共同富裕中闻令而动、奋发有为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持续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守护发展人民共同财富当中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

坚守主责主业创造社会财富。推进共同富裕,国有企业首先要着力办好自己的事,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创造增量财富,为提升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华润集团企业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效益大幅增长。十三五期间,华润集团的营业额由4812亿元增长到686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由298亿元增长到590亿元人民币,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4万元/人增长到50万元/人。面向未来,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整体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使我国实体产业体系更具韧性、更加安全,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要围绕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努力畅通经济循环,为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作贡献。要大力推进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力。

奋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国有企业要坚决贯彻中央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头号任务,加快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进程,研发和掌握更多国之重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华润集团努力打造科技攻关重地、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人才高地以及创新政策特区,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在研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14个。华润微电子聚焦模拟及功率半导体等领域,从晶圆生产、封装测试到掩膜版生产、集成电路设计全产业链条着手,提升芯片自给率,保证芯片稳定供应。面向未来,要坚持国家战略性需求导向,突出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攻关,支持国有龙头企业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强化科技成果示范应用,推动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体系性突破。支持国有企业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更好留住科技人才。作为行业龙头的中央企业要大力建设多样化服务功能的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供应链的配套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带动中小企业融入工业互联网发展场景。打通生产过程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形成产业数字化转型生态。

更好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国有企业要更加公平更加科学地参与财富分配,健全国有企业薪酬收入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改革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的体制机制,更好带动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国有企业更加主动更有作为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积极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服务共享,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好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面向未来,国有企业要把企业社会责任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在价值理念、战略导向、经营活动中统筹实现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社区、政府、生态环境等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夯实共同富裕的企业微观基础。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国有企业要努力拓展国内市场,培育多层次、多样性的消费,提升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要积极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经济增长极做优投资,形成一批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集群,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华润集团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业务类型、业务范围、业务发展程度重组整合,利用擅长的资产经营手段联系资源和重组资源,投资一方、创富一方、造福一方,努力推动区域更加协调发展。面向未来,国有企业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深化对口帮扶制度,推动主体功能区和欠发达地区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收入和消费水平等提升速度高于发达地区。发挥北方地区现有产业优势,在符合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和具有较强战略价值的领域,形成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形成局部领先优势。充分发挥北方地区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增强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中间品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为大国重器配套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

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路径,要发挥国有企业的产业优势,促进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促进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各地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完整体系。通过加强产业融合的集约型村庄建设、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形态。华润集团从2008年开始创新性利用企业和员工捐款到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乡村捐建华润希望小镇,累计捐资超10亿元,以环境改造、产业帮扶、组织重构、精神重塑为愿景在全国建设希望小镇,直接受益农民超过3173户,11884人,辐射带动小镇周边10万余人脱贫致富奔小康。面向未来,要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更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等,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要持续提升三农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小农户经济与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优势、有活力、有奔头的产业。要集中精力打造大村落,加强集约型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22-11-27/7883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11-28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