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集采,怎么争议这么大?
第十次集采刚刚结束,虽然每次集采完都有些舆论,但这一次争议特别大,尤其爆出了0.22元一支的间苯三酚注射液、0.03元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超低价中标,这个价格已经打穿了成本价,难免忧虑低价会不会影响药效。
目前网上有不少杂音,但基本是常规抱怨,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已经集采6年十批了,这一次为什么如此异常?又会不会影响药效?
问题比较多,这次换个写作形式。
第一、 不要担心药企赚不到钱。
原研药在中国利润非常高,当然这是应该的,毕竟创新才是根本,虽然集采也会有个别原研药参与,但数量极少,而且参与的也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比如第十批涉及62个品种,符合条件的产品有800多个,最终385个产品中标,但每个品类原研药最多也就是1个,有的1个都没有。
集采说穿了就是仿制药的天下,仿制药已经基本没有了研发投入,而集采也节省了大量营销、渠道、回扣等成本,账期也短得多,能够列入国家集采的药品都是比较成熟的。比如这次“间苯三酚注射液”共有34家参与竞标,而这还是第十批集采进行了强关联政策改革,否则参与产品数量更多。
因此国家集采的药物,不能再用创新研发的思路,就是纯粹的大规模工业化合成,药物本身的成本非常低,反而是包装、审核等其他费用更高。
有人说药片甚至跟淀粉价差不多,这还真没错,成熟药品大规模合成还真不比淀粉成本高多少,毕竟原料药都是以公斤计价,而一片药去掉淀粉等成分,有效药物往往只有零点几克。
药企不是傻子,如果不赚钱是不会参与的。而且集采压价讲科学,绝不是无脑的下压,网上传的降价幅度95%、97%等等,这都是极端情况。
实际上十批次集采共涉及435种药品,平均降幅基本在50%左右。
砍掉中间环节,药企直达医院,省掉大量营销回扣等灰黑色成本,再加上账期普遍从六个月缩短到1个月,降价50%这太正常了,根本不至于因为所谓的低价导致药企不好好生产。
至于疗效问题,是一致性等检测监督需要加强的问题。
前九批平均降幅为:
第一批:59%
第二批:53%
第三批:53%
第四批:52%
第五批:56%
第六批:48%
第七批:48%
第八批:56%
第九批:58%
第二、 纳入集采的药物质量实际比纳入前更强了
药物到底有没有效,不能看个例,总得有一个标准。过去没有集采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攻击的靶子,但现在有了集采了,就很容易把问题归罪到集采上,说因为便宜了、不让用好药了等等。
更何况,集采破坏了很多人的利益。
纳入集采的都是非常成熟的药物,国家一直鼓励支持原研药,给以足够收回成本并且获得高额利润的专利期,期间只有原研药一家能卖。原本希望原研药专利期到了以后,专利开放出现更多仿制药能把价格打下来,结果发现都很精,仿制药价格也瞄准原研药,价格基本在原研药80%左右。
而仿制药多了以后,医院用谁不用谁,医院和医生的话语权很重,毕竟医疗很专业,绝大多数情况下,患者肯定听医生的,于是就有了各种公关、回扣等等,最终这些灰的、黑的成本还是要压在患者身上。
为了打破这两点,支持国产品牌,也为了逼迫企业更多研发原研药,而不是光靠搞关系赚仿制药的钱,就有了国家集采,从药企直接到医院,损害了多少人的利益。
集采后,使用规模比过去大多了,那么出现问题的数量变多,这并不奇怪。
真正可行的标准还是一致性评价等标准方法,虽然目前一致性评价有很多问题,但起码这是一个门槛吧,如果一个仿制药连存在问题的一致性评价都通不过,还真不如吃淀粉片。
在集采前,患者使用原研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的用量占比只有一半,但集采后占比已经提高到95%左右。注意集采也不是没有原研药,比如前九批就有50个进口原研药,只不过外国品牌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宁愿去攻集采以外的渠道,从而保持高利润。
另外早在第八批集采,所有中标药品都要接受飞行检查和抽检,集采已经保留了足够的利润,违规的代价很大,生产的药企不会这么想不开。
更何况同行是冤家,真要有什么问题,有的是友商(竞争对手)举报,有些飞行检查,其实就是收到了举报。
第三、 集采规则非常简单,不用担心组织方黑箱操作。
虽然医保局作为支付单位,组织集采确实有些不太合适,但目前也没啥更好的办法,反而医保局作为支付方,会更认真组织集采。至于药物效果,这属于一致性评价等药效监督的部分,改革不同步。
国家集采没啥暗箱操作的空间,因为规则太简单了。
经过检测能够参与集采的候选企业,其实就是寄一封产品报价单,直接报自己参与的价格,被称为“信封报价”,报价就决定了能否中标。
很多人怀疑有暗箱操作空间,是跟国家医保谈判搞混了,国家医保谈判只针对新出现的原创药,所以需要一对一的谈判,还需要好几轮。但集采没什么谈判,报价直接排序,按规则选定就完事了。
顶多拟中标企业数量不够,那就按规则逐一询问排后面的,直接问这个价格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那就继续下一家。这还能有什么操作空间?
要说操作空间也确实有,但跟组织方无关,而是参与企业围标。
其实今年差点没有集采,因为今年7月爆发医疗丑闻,第七批集采有多家企业违规围标,国家集采要求涉事企业退回2.66亿元,多地还进行后续追责,至少9名企业高管辞职。
这引发了一轮大整顿,所以集采成了烫手山芋,各地都不想组织,最终原本一年组织两次集采,结果今年直到12月才进行了第一次,这烫手山芋最终还是上海接了。这次重点就是防围标串标。
也正因此,第十批集采规则进行了大幅修改,这就导致了这次跌破成本的惊人低价。
第四、 为什么第十批集采出现惊人低价?
这次多款药品低于成本中标,跟规则修改有很大关系,上一点已经提到了今年7月第七批集采被曝围标。
注意被曝跟医药行业的“B证企业”有关,医药行业分为四证:
A证:药品上市持有人企业且有自主生产场地
B证:药品上市持有人企业,没有自主生产场地
C证:药品生产企业
D证:原料药企业
集采主要是ABC三类,所谓“药品上市持有人企业”就是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持有方,而A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营销全流程都包括,B证只有研发营销没有生产,所以B证企业需要去找生产药企。
而同在一个药企生产,有很多问题,比如药物原料药不同、配方不同,容易混等等,而在集采上就容易导致围标,各家企业可以私下商量报价,拿下集采额度的大头。
这里补充下集采的简单规则,中标企业有若干个,比如有5家,每家分配的额度不一样,而排名第一的优先选择药品销售区域,一般会选择沿海发达地区这类人口多、药物需求多、靠近药物研发生产中心的地方,这样运输成本也低、赚的也多,后面的就依次来。
因为合格仿制药越来越多,集采又只有一次报价机会,所以围标利益很大,也就出现了第七批暴雷。
所以第十批集采针对性的搞了三大核心修改。
修改1、修改申报企业强关联规则,需要组建申报联合体。
以前九批集采,申报企业还分强关联、中关联、弱关联,针对不同关联程度采取不同限制,但这次三种关联全部算成强关联,于是凡是有关联的企业,无论多少家只能算1个申报名额,要求组建联合体,由1家作为代表报价,如果中了,怎么分配自己内部去商量。
可能会有人问,如果企业就是不组建申报联合体,单独报价怎么办?
这其实更惨,因为新规则还有补充,如果关联企业不组建联合体一起参与,而是仍然各自报价,那么只有最低价的能入围,其他全部出局。
比如一个药品有5家企业参与,按规则最多入围3家。其中3家ABC是关联企业分别报价,报价为1元、1.1元、1.2元,而另外2家非关联企业DE报价1.5元、1.6元。
那么最终入围的是1元和1.5元、1.6元,另外两家关联企业虽然价格更低,但是因为关联企业只有最低价的能够入围,所以还是失败了。
修改二、修改熔断规则,设置最低价1.8倍熔断和2种复活机制
过去熔断规则是50%的降价保护,也就是只要低于限价50%的药品就可以入围。但这次取消了50%的兜底保护,改为最低价1.8倍熔断。
举个例子,有5家申报企业,最多入围3家,最低报价是1元,那么其他高于1.8元的全部出局。
这时候就要看是否触发复活机制,成为拟中选企业,有两种模式。
1. 只有1家熔断的情况下,也就是报价满足最低价1.8倍以内的只有1家企业,其他全部超过了1.8倍。
那么医保局就会问没入围的企业,是否接受最低价1.8倍的价格,如果接受那就入围,直到满最多入围名额。
比如信封报价五家为:1元、1.9元、2元、2.1元、2.2元
那么只有1元的可以入围,剩下的4家依次询问,如果接受1.8元报价,那就可以入围,成为拟中选企业,直到满3家,不接受的那就直接回家。
2. 如果有两家以上熔断,也就是报价满足最低价1.8倍以内的有两家以上企业。
医保局也会询问没有入围的企业,但就不是按照最低价1.8倍了,而是按照入围价格最高的为准,问是否接受。
比如信封报价五家为:1元、1.3元、2元、2.1元、2.2元
1元和1.3元在最低价1.8元以内,依次询问没入围的,如果接受1.3元的报价,那就可以入围,直到满3个入围名额。
其他的规则还有一些,主要是针对B证企业,如果一个药品有三家以上委托生产,那么最多入围名额减1。
以上规则非常精妙,融竞争、压价、防垄断于一身,充满囚徒困境的博弈之美,原本可以围标的关联企业一下子成了对手。
因为这次集采拖了很久,符合标准的仿制药产品数量暴增,整体入围企业数量更少,导致竞争更加激烈。而纳入集采的仿制药,能否中标差别太大了,如果不中,一年的投入都白费了,尤其是注射类药物,也只能在医疗机构内使用,不中那就全完了。
所以囚徒困境下,难免有些日子艰难的或者想着干完这次不准备再干的,直接把桌子掀了,报了一个低于成本的价格,这家企业的确中标了,但是跟他关联的企业可就傻眼了,而其他非关联企业在最低价1.8倍熔断和复活规则的限制下,也大受影响。
这跟过去不一样的,过去在50%价格保护下,大家很清楚,只要保证低于限价50%,多半能入围,但这次规则变了,难免有惯性,结果真的有企业直接掀桌子,报了超低价。
于是就有了开头说的0.22元一支的间苯三酚注射液,其他企业报价就没有低于0.4元的,因为这东西正常成本就是0.3元,也就幸亏还有个注射类药物1支1元以内报价不会被熔断,否则就只有报0.22元的这一家独揽。
说到这基本说清楚了,其他的还有疑问可以留言。回头小镇也可以找负责集采的朋友表表功,也算是自带干粮辟谣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24-12-27/9173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