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今天是 2025年3月30日 星期天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可以骂总统骂政府,但绝不能骂作为“深层政府”的金融集团

西方现代金融本质之历史透视

——金融发展与安全思想系列研究

江 涌

西方金融的历史是海盗的劫掠史,是赌徒的投机史,是高利贷者的贪婪史。如今,在一些经济学家的笔下、金融家的口中,金融业已经“立地成佛”“基因突变”,他们畅想着美好金融成就美好社会。然而,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必须要透过金融魔幻的外表,去发现它的本质实质。

西方现代金融源头之一:贪得无厌的高利贷

1944年夏天,同盟国代表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小镇,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新的安排。时任美国财长的小亨利·摩根索表达了罗斯福总统的看法,希望能够“把放高利贷的家伙赶出国际金融的殿堂”。会议形成的布雷顿森林协定,要求国际社会协同加强金融监管,严格限制投机者的自由度。

高利贷是一类古老的金融。可以说,人类商品经济发展有多久,高利贷金融似乎就有多久。“高利贷好像是生活在生产的缝隙中,就像伊壁鸠鲁的神生活在世界的空隙中一样。”(1)东西方历史上都出现过高利贷,屡禁不止,不同的是,在东方历史上,高利贷始终没有合法过。

西方早期对高利贷认定比较简约,就是收的比给的多,或超出本金的余额。最初,对于出借资金收取高息的行为只是在亲属中被禁止,后来随着基督教信徒“天下皆兄弟”观念的出现,对陌生人放贷收取高息的行为也不被允许。托马斯·阿奎那说:“钱是不孕的。然而高利贷却希望它繁衍。”马丁·路德强调,在世界上人类再没有比守财奴和高利贷者更大的敌人了(恶魔除外),因为他想成为支配一切人的上帝。(2)在意大利诗人但丁笔下,“高利贷被指控为兽性的一种形式”。(3)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利贷者》小说中刻画了高布赛克等高利贷者,控制着银行、商界、政府信用机构、司法界、贵族上流社会等,成为“无人知晓的国王”,人们“命运的主宰”。在法语中,“高布赛克”已经成为高利贷者的同义语。直到今天,这个形象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早期资产阶级的面貌与本质。(4)

传统金融的核心是高利贷,以钱生钱,以他人的钱生钱,以少钱生多钱,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贪婪。西方现代金融只是改变了收取高利贷的形式,没有改变收取高利贷的本质。高利贷业者,是旧式的资本家形态,但这个形态是不断更新的。“高利贷者这种虽然在不断翻新但仍属老式的资本家形式”(5),“高利贷资本有资本的剥削方式,但没有资本的生产方式”(6)。

一些专家学者极力为贪婪的合理性辩护。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贪婪、挥霍、傲慢和奢侈等私恶可以产生公益;大卫·休谟写道,“贪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欲望,随时随地影响着每一个人”(7)。与昔日的高利贷者相比,现代金融家在贪婪上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无不及,他们积极推动并利用金融全球化,在全世界不停地编织美元网络—一种新的高利贷的蜘蛛网—以便将全世界一网打尽。所有国家的生产、生活,所有行业、企业、职业都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资本的盈利工具。

西方现代金融源头之二:投机欺诈的赌博

投机起初是一种情绪,也可以说是一种体验,后来变成了一种习惯,再后来成了一种激情。如果说高利贷贪婪是现代金融的本质,那么投机则是现代金融的灵魂。

西方金融是在“高利贷—银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家不仅有高利贷者的基因,且充分吸取了赌博的心术与技艺,这在股票等资本市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就资本主义经济史而言,股票市场与金融投机相伴而生,是一对孪生兄弟。只要有股票市场,就会有投机欺诈活动,而且股票市场越发展,投机欺诈活动也就越活跃。华尔街股票市场的持股人数以千万计,然而股价涨落基本上是操纵在为数不多的大户手中,即主要是操纵在投资银行、共同基金等垄断资本手中。

美国就是投机的产物,直到今天,投机依旧充斥着美国社会。“殖民运动实质上就是巨大投机。哥伦布本身就是一个投机者,而北美则是所有投机者追逐的超级大奖。”(8)所谓独立战争,就是热衷投机的殖民者切断与宗主国的脐带,停止向英王上贡纳税,不愿效忠分食,而是独吞自肥。美国独立建国后,掀起一轮又一轮投机狂潮。早期的投机,也是最长周期的投机,是围绕或立足于土地。土地是财富之母。美国发家的本钱,就是原来属于印第安人的广袤而富饶的土地。国会颁布一个又一个有关土地的法案。此后的西进运动、淘金热、运河开挖、铁路修建、石油开采等狂潮,都立足土地。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一定的基础设施、一定的人才技术储备以后,以产业革命、科技创新为牵引,再掀起一波又一波新投机。由此,出现“铁路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石油大王”以及“算力算法大王”等。在美国一浪高过一浪的投机热潮中,亦如昔日的伦敦城之于英国,华尔街金融业扮演着核心角色。

华尔街充满了赌徒,面对的是一场场赌局。“投资银行更阴暗的一面,就和大西洋城的赌场在赌博合法化以前一模一样。门上的标志可能写着政府机构,但是你知道里面在进行掷骰子赌博。”(9)美国三亿人口,一亿多股民,几乎家家炒股;两亿五千万个基金账户,几乎人手一册。(10)美国投机者或华尔街金融家的非同寻常之处在于,把金融投机包装成一个个“科学理论”或“科学模型”,在逻辑、理性之下,将被法国总统希拉克斥责的“世界经济的艾滋病毒”(11)之金融投机传播到全世界。

西方金融寡头控制一切

“金融寡头统治一切,既控制着报刊,又控制着政府”,关键是控制货币。货币是一切权力的权力。(12)掌握货币的人也就是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人。(13)卡尔·波兰尼指出,“客观上,货币制度确实是能整合国家的经济力量中最强大的一个”(14)。梅耶·罗斯柴尔德强调,“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15)。所以,控制一国货币,就有了该国一切。

在货币与贵金属脱钩后,以国家信用做担保,发行独立的法币,是能体现国家利益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但是,金融集团对待国家如对待个人、机构一样,要求政府借贷负债,让国家债台高筑,这样就能像控制一般债务人一样控制国家政权。所以,不断提高政府负债率,是现代金融(本质依旧是高利贷)的必然要求,主要的金融衍生品都是证券、债券。努力让美国政府负债,然后发行负有债息的货币,是金融集团对美国政府的指令性要求。由此,围绕货币发行便成为独立政治家与金融资本家之间的持续的尖锐的斗争。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金融资本占了上风,今天的美元只是美国国债的记账符号,只是货币的复本。“货币复本是附债的票据。在这样一种系统下,债务只能越积越多,永远无法偿清。”(16)

西方现代金融是一种异类力量

西方现代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继承与发展,凝结了高利贷贪得无厌、赌博的投机欺诈、海盗的凶残狡诈的基因,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与金融杠杆的放大,其寄生性更强,破坏力也更大。

高利贷是金融最古老同时也是最顽强的一种存在形式,在西方自古就与一类特定的人群相关。“生息资本或高利贷资本,和它的孪生兄弟商人资本一样,是资本的洪水期前的形式,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很早已经产生,并且出现在极不相同的经济社会形态中。”(17)有研究显示,古罗马神殿的神殿活动一直与商业联系在一起,活跃的“金银掮客”不仅在罗马帝国内积极从事神殿资金的管理贷放,而且利用东西方黄金与白银的不同比价,在罗马与远东之间进行金银交换。在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欧洲在政教分离、王权征战、投机泡沫、海外拓展的过程中,金融力量不断壮大,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富可敌国的金融资本家族。

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于意大利北部诸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邦,其实这些城邦,很早就开始了城市商业与金融交易。早在9世纪,威尼斯从东罗马帝国官方获准从事特殊交易,并且享受免税政策,这导致其金融力量不断成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雇佣军由法国骑士组成,资金则出自威尼斯,由此,帝国对铸造金币的垄断特权被打破,西欧的君主们也开始铸造货币。威尼斯总督在东罗马帝国扶持了一个傀儡政府,据此威尼斯的政治家族与金融家族融合生长,不断壮大。今天,活跃于世界经济的大资本乃至深层政府,部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家族。

尽管威尼斯早就衰落了,但是威尼斯所代表的金融集团的影响力一直存在。英国自由化的帝国主义者被称作威尼斯人党。本杰明·迪斯雷利写道,1688年,辉格党的贵族们想“依照威尼斯的模式,将英国建成一个由贵族高度统治的共和国,依照‘威尼斯宪法’将国王变为总督”。(18)金融集团寄生的不仅仅是某个行业,而是整个民族国家,从威尼斯到荷兰,到英国,再到美国,宿主不断变化,寄生手法也不断变化。

西方现代金融一般情形是“赌博式投机”,至于“高利贷者贪婪”则一如既往、贯穿始终。金融资本厌恶经济(社会)稳定,犹如细菌厌恶真空一般。对金融资本来说,一方面努力寻找世界各地的经济裂缝,并依照投机利益的需要对裂缝延长扩大加深;另一方面即便没有裂缝,也要努力制造出裂缝,制造动荡乃至危机。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汇率机制出现问题,9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国际收支出现问题,金融资本发觉其中的破绽,伺机发起进攻,如此导致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量子基金获利20亿美元,英国名利双损,英镑被迫退出欧洲货币体系。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金融资本赚得盆满钵溢,生机勃勃的亚洲“五小虎”一夜之间成为“五病猫”。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斥责华尔街金融家为“金融大鳄”,没有任何道德良知。危机折射出金融资本的凶狠贪婪。至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2009年的欧洲债务危机,都有着明显的做局迹象,金融资本脱不了干系。高盛利用希腊急于加入欧元区的心理,使用外汇掉期等金融工具,降低了希腊政府的债务比例,同时将相关债券出售给德意志银行,实际将风险由边缘地带转移到中心地带,是谓攻其必救,做空稳赚不赔。这边厢动荡危机、火烧连营,那边厢趁火打劫、财源滚滚。

美国建国后,围绕货币银行的权力,昂撒政治家与犹太金融家展开长期斗争,拉锯战反反复复。亚伯拉罕·林肯发行免债的绿钞美元,但是金融家押赌联邦政府军失利,做空美元,做多黄金,林肯痛恨发誓,未来要砍掉华尔街金融家们的头颅,然而壮志未酬,被杀身亡;詹姆斯·加菲尔德1881年3月上任,因支持政府制造发行免债货币,仅六个半月后便惨遭刺杀;约翰·F.肯尼迪曾经签署总统命令,授权财政部印制价值40亿的免债货币,这完全绕过了私人控制的联邦储备银行,仅仅在五个月后,就惨遭谋杀厄运。(19)

真理都是相对的,若向前多走半步,就会变成谬误。金融能够促进科创,是非常响亮的一句口号。就整个金融发展史来看,科技创新往往只是金融投机的副产品。金融投机需要制造概念,需要炒作主题。投机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泡沫,最终导致经济金融化与产业空心化,得不偿失。

西方现代金融“炼金术”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无中生有。垃圾债券、次级债券经过包装(衍生),花钱让评级机构贴上AAA标签,便奇货可居,投机者争相购买,导致市场繁荣(泡沫)。当然,最大成果是控制国家货币发行与流通,使主权法币变成附息债券货币,从而使整个国家成为金融集团的债务奴隶,实现完美寄生。随着国家总债务(包括国债)的不断增长,金融业的收益以指数方式增长,这便是西方现代金融业、金融家高收益的源泉。脱离实体的金融业已成为一种虚妄的“炼金术”,是一个会将国家产出、民族未来吞噬殆尽的黑洞。

今天,金融创新无处不在,金融创新发展也确实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要对金融创新的无序增长、野蛮生长保持足够的警惕。股票市场是大众参与率最高的金融游戏,然而,痛定思痛的笛福告诉你,“股票买卖就是赌博:骰子跟骰子盒或许不像股市那么危险,但它们本质一样,都是掷骰子的游戏”(20)。

结语

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在《海盗与君主》序言中转述一个故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年)曾问被他俘虏的一个海盗:“你凭什么敢横行海上?”海盗反驳:“你凭什么横行世界?就因为我只有一条小船,人们骂我是贼;你有一支强大的舰队,你被尊为君主。”(21)如今的金融集团,不仅成为“君主”而且超越了“君主”,成为“深层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在西方,你可以咒骂总统,咒骂政府,但是绝不可以咒骂“深层政府”。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7页。

(2)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84页。

(3)但丁:《神曲·地狱》,参见[法]雅克·勒高夫:《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周嫄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55页。

(4)[法]巴尔扎克:《高利贷者》,陆占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84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6页。

(7)[英]钱塞勒:《金融投机史》,姜文波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页。

(8)[英]钱塞勒:《金融投机史》,姜文波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136页。

(9)[美]弗兰克·帕特诺伊:《泥鸽靶:华尔街高等金融实录》,邵琰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10)吴关伟:《来自美国的报告与反思》,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本,第82页。

(11)[德]汉斯-彼得·马丁:《全球化陷阱》,张世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25页。

(13)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王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7页。

(14)[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

(15)张志前编著:《货币泡沫:从金融危机到全球通胀》,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第69页。

(16)[美]约瑟夫·P.法雷尔:《强盗银行家:能源、金融与精英统治的世界》,章程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230页。

(17)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1页。

(18)[美]约瑟夫·P.法雷尔:《强盗银行家:能源、金融与精英统治的世界》,章程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216页。

(19)[美]约瑟夫·P.法雷尔:《强盗银行家:能源、金融与精英统治的世界》,章程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231页。

(20)转引自[英]钱塞勒:《金融投机史》,姜文波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页。

(21)[美]诺姆·乔姆斯基:《海盗与君主——现实世界中的国际恐怖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1页。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原载《国有资产管理》2025年第4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25-03-27/9318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3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5-03-27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