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军事

打印

张显龙:善良的人们,警惕战争!——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地缘战略理论

 

  自从麦金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句名言后,地缘战略就引起了各国的重视,而且其思想被地缘战略学家所传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麦金德的地缘战略理论引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一、麦金德的地缘战略理论

  英国近代地理学的鼻祖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生于1861年2月15日,1904年1月25日,麦金德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了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论文影响到世界政治,麦金德在文章中提出了“心脏地带”的论点,他是第一个以全球战略观念来分析世界政治的人。

  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是一块连续的陆地,北部为冰块围绕,其他三面为水域包围,面积为二千一百万平方英里,或者说等于北美洲面积的三倍以上。这块陆地的中部和北部,估计约有九百万平方英里,或者为欧洲面积的二倍以上,没有可以利用的通到海洋的水道,但是另一方面,除掉亚极地森林以外,一般说来十分适合骑马和骑骆驼民族的机动性。这个心脏地带的东面、南面和西面是呈巨大新月形的边缘地区,由海路可以到达。根据自然形态,它们可分为四个区域,一般地说分别与四大宗教(佛教、婆罗门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领域相一致。前两个区在季风地带,一个面向太平洋,另一个面向印度洋。第四个区是欧洲,得到从西面来的大西洋雨水的滋润。这三个区加在一起,面积不足七百万平方英里,拥有十亿以上或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第三个区与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海)地带、或者更常说的近东地区一致,它在很大程度上因靠近非洲而缺少水分,因而除绿洲外,居民稀少。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兼有欧亚大陆边缘带和中心区的一部分特征。

  枢纽地区(或叫心脏地带):全部是大陆的;外新月地区:全部是海洋的;内新月地区:部分是大陆的,部分是海洋的。

  麦金德认为,海洋上的机动性,是大陆心脏地带的马和骆驼的机动性的天然敌手。但横贯大陆的铁路改变了陆上强国的状况。铁路在闭塞的欧亚心脏地带创造了更加伟大的奇迹,因为它直接代替了马和骆驼的机动性。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上那一片广大的、船舶不能到达、但在古代却任凭骑马牧民纵横驰骋,而今天又即将布满铁路的地区,是世界政治的一个枢纽区域(地区);枢纽以外地区,在一个巨大的内新月形地区中,有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在外新月形地区中,有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如图1所示。

  麦金德认为,枢纽国家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使力量对比转过来对它有利,这将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那时这个世界帝国也就在望了。如果德国与俄国结盟,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于是,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意识到,欧亚大陆是世界的中心而谁控制了欧亚大陆也就控制了世界这一假定。有意思的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德国相信自己的生存空间是在东方的辽阔土地,为了独霸世界,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第21号指令,正式下达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侵苏计划。1941年6月22日拂晓,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动用190个师、3500辆坦克、5000多架飞机,在从波罗地海到黑海的1800公里长的战线上,向苏联大举进攻。最后导致在二战中的失败。

  在1919年巴黎和会之时,麦金德把他最初的论文扩展成一本叫做《民主的理想与实现》的书。在文中他用“心脏地带”代替“枢纽地区”,并且看到东欧的地缘政治上的重要作用,把他的世界地缘政治上“陆心说”归纳为三句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世界岛是欧、亚、非三大陆,由于其相连成一体,故称为世界岛。

  但是,就在麦金德宣读了他的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后,后来成为英国海军大臣和主管印度事物大臣的L.S.艾默里(Amery)先生在讨论中作了发言,他认为“拥有广大草原地区的俄罗斯帝国,已经不在古老的草原人民的手中,而是成为真正的农业世界的一部分,经济上它已经征服了草原,并且正在把它变成一个伟大的农业工业强国”。他指出:麦金德描写的马和驼驼的机动性,大部分已经过时了,现在是铁路的机动性和海上的机动性的问题。他还预言,这两方面的机动性都将“由航空作为动力的一种手段来加以补充”,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地理分布必然丧失它的重要性,而成功的列强将是掌握最大工业基础的那些国家”。他最后作结论说:“在大陆中心还是在岛屿上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哪个民族拥有工业的力量,发明的力量,科学的力量,它就能打败其他所有的民族”。麦金德最后明确指出:某一新的力量代替俄国对这片内陆地区的控制,将不会降低这一枢纽位置的意义。例如,假如中国被日本组织起来去推翻俄罗斯帝国,并征服它的领土的话,那时就会因为他们将面临海洋的优越地位和把巨大的大陆资源加到一起——这是占有枢纽地区的俄罗斯人现在还没有到手的有利条件,构成对西方世界自由的威胁。

  确实,工业化的力量是美国和日本崛起的根本原因。工业化也叫产业化,是指从农业等第一次产业的比重很大的阶段向第二次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比重提高的过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经济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决策部门在推进工业化时,不仅要利用静态比较利益原则,更要重视利用动态比较利益原则,来指导制定工业化政策。从产业发展方面,关键是选择战略产业和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从区域角度来观察,主要是选择优势区位,培养经济增长极和重点区域,并将战略产业放在这些区域。

  很早从理论上阐述了工业的重要性的是美国建国初期的杰出政治家汉密尔顿(1755—1804年)。1789年,汉密尔顿被华盛顿总统任命为第一任财政部长。1790—1791年,汉密尔顿向国会提出了著名的四大报告,系统地提出了美国的经济建国大纲,其中心内容是,发展民族市场,进而发展美国制造业,以实现美国工业化。他说,不仅一个国家的财富,而且它的独立与安全都与工业的发达息息相关,要使美国强大,首先必须发展工业。美国应该通过政府的巨大赞助,努力加速工业的发展。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鼓励在美国发展制造业。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早期的工业化,建立了近代工业体系。汉密尔顿的思想对后来德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生产力理论创立历史学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这被誉为十九世纪欧洲工业化的圣经。李斯特认为,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完全不同,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许多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生产力的增长比眼前物质财富的获得要重要得多。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二、斯皮克曼的地缘战略理论

  斯皮克曼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耶鲁大学国际研究所主持人。著有《和平地理学》(实质上是“战争地理学”。)斯皮克曼认为,从地理位置上研究国际关系中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要。麦金德在1904年发表的《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论文从研究地理位置中得出一些一般性结论,为人们充分认识地理因素对国际关系中安全问题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斯皮克曼认为,在美国的安全形势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谁控制欧洲和亚洲的边缘地区问题。要是这些地区落到与美国为敌的一个强国或几个联合起来的强国手里,那么由此造成的包围形势就会使美国处于严重的危险的局面中,不管美国的陆军和海军力量如何强大。因此,用武力阻止欧洲或亚洲为一个强国所统一,对美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美国参与世界事务,保卫和平与自身安全的手段。

  实力是国际关系中的根本要素,没有实力支持的政治理想和远见很少有存在的价值。二战时,挪威、丹麦、荷兰等小国没有实力,只能任人宰割;即使象英国和法国那样的中等国家,由于不知道发展实力,也被德国蹂躏。因此,国家的安全同实力有密切关系。国家拥有明确规定的领土基地并绵延成一定的幅员,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如果一国的安全终究要凭自己所能支配的力量来保护,那么以保证安全为目标的政治战略就必须在和平时期保持国家的实力。由于领土的大小影响一国的相对实力,自然资源影响人口的密度和经济结构,这些东西本身又是制定政策的要素,因此,负责制定外交政策的政治家们要从全球的地理的观点上来考虑一国的安全问题,考虑国家的领土在世界上(整个地球表面)的位置、领土的大小和资源以及其他国家的领土和实力分布等等情况。世界陆块地理因素是一切战略和安全问题中极端重要的因素。

  斯皮克曼认为,美国现在是一个大陆国家,有铁路和巴拿马运河相连,因而它的东西海岸有跨过大西洋和太平洋达到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便利通道。由于飞机完全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关系和实力的运用,除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是美国同欧亚大陆的最重要接触线外,在北方有一条将要由飞机控制的第三条前线,将北美洲和欧亚两洲大致地连接起来,这条由空中势力使美国和欧亚实力中心最为接近的线,使得美国处在欧亚实力中心之间,虽然和它们远隔重洋。

  斯皮克曼认为,要衡量一国的外交政策,首先必须根据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一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对决定它的安全问题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但是同位置相比较,疆土的大小、地形和自然资源是决定一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一个球体上,每一个点都是被所有其他的点包围着的。如果某一个国家受到其他一些国家的包围,而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总的潜在实力都比它优越,这个国家又没有地形上的特点可以掩护,那么,包围就成了真正的威胁。为了设法获得安全,政治家必须考虑这种形势并采取行动,只要存在着减少或阻止完成包围的可能性,任何这种可能性都要加以利用。小国与强国合并或加入同盟是提高国际地位的途径之一,还有工业化的力量和技术进步以及用于增强实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在地理上的不利。此外,人民也是一国实力的根本要素。人口数量可以用来说明一个区域维持生活的能力,因而它也就是潜在实力的标志。

  斯皮克曼认为,美国在地理上是被欧亚大陆以及非洲和澳洲包围着的。欧洲是一个有许多独立国家的政治分布区,但是在这个区域的历史上的各个不同时期里,它都曾受到强迫统一的威胁。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企图从北角直到好望角建设一个新秩序;与此同时,在远东地区也进行着同样的努力,以达到由一个强国统治的目的。在那里,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俄国的势力在大陆上保持着一种均势。日本帝国从它在大陆海岸以外的岛屿基地向外进行扩张,是以达到从白令海峡到塔斯马尼亚的全部统治为目的的。二战盟国的胜利遏制了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的欲望,避免了美国完全被包围的可能。因此,将来美国在和平时期就一定要经常注意不让任何国家或几个联盟国家以优势的力量出现在欧亚大陆这两个区域的任何地方以免美国的安全受到威胁。在环绕着欧亚大陆而处在大洋中的一些滨外岛群中,对于美国最有重要意义的是英国和日本,因为它们代表政治的和军事的势力中心。环绕欧亚大陆的一系列边缘海,大大地帮助了这些国家的发展。但是,欧亚大陆上的陆地交通却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以致整个欧亚大陆的陆块从来就未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但是,铁路的发展有可能使欧亚大陆成为一个具有真正势力的统一整体(国家或国家联盟)。

  斯皮克曼承认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中大陆心脏地带的提法。他认为某些地区由于它的特殊气候条件不能作为实力地带,如极北地区,由于土地连续不断地冻结着,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很小;在极热地区,土壤的淋洗作用限制了当地粮食生产维持大量人口的可能性。因此,南北两半球只剩下两条十分有限的地带环绕着地球,其中的区域一般适宜于大量人口的发展和强国的成长。斯皮克曼把麦金德称为新月形地区的沿海地带叫作边缘地区。海之外的英国、日本、非洲和澳洲这些滨外岛屿和大洲,叫外新月区。

  麦金德认为大陆心脏地带具有核心地位的价值,它处在欧亚大陆的中央,使它与内新月区的一些地方有内部交通的便利。在麦金德的概念中,围绕着大陆心脏地带由水路两便的国家所形成的内新月地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欧洲的沿海地区、阿拉伯中东沙漠地区和亚洲季风地区(包括印度和印度洋沿岸和中国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处在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海之间,必须看作是一个中间区域,在海上势力和路上势力的冲突中,起着一个广大缓冲地带的作用。边缘地区的水陆两面的性质是它的安全问题的基础。

  斯皮克曼认为麦金德的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便控制了全世界。”是错误的。他提出,如果旧世界的强权政治需要一个口号的话,就必须是:“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

  实际上,斯皮克曼的观点是牵强的。因为边缘地区是通向心脏地带的必由之路,由海上来的强国要进入欧亚大陆,首先当然是进攻边缘地区,而且即使控制了边缘地区,也不一定能够控制心脏地带。日本是一个岛国,由于地狭物贫,虽然依靠工业化取得了强国的地位,但是始终有“登陆”欧亚大陆的梦想。日本在1927年写成的《田中奏折》中说:“先征服台湾,后吞并朝鲜,然后征服满蒙和中国,之后是南洋和印度,中亚和欧洲,……为此要打倒美国,与苏联作战。”日本在二战初期占领了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纵深的大半个中国和东南亚,最后在退却到位于心脏地带的中国反击和俄罗斯支持下,终究失败。其实,两次世界大战日本都是希望登上欧亚大陆这个世界岛,都失败了。随着现代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发展联网,欧亚大陆尤其是心脏地带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斯皮克曼认为,美国在30年内两次卷入世界大战,每次都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眼看要被一个单独的强国所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企图在大西洋沿岸建立霸权,日本企图完全控制远东亚洲的边缘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德国和日本企图控制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及其广大实力资源。

  斯皮克曼认为,在没有成立一个世界政府,废除各个国家的独立主权之前,每个国家仍将主要依靠自己国家力量来保证各自国家的生活、财富和幸福。任何一个大国不讲究实力就意味着它终究要被征服和灭亡,古往今来凡是沉溺于安逸无备状态的国家无不崩溃。从地缘政治分析的观点看,欧亚联合起来的潜力拥有十倍于美洲的人口和两倍半的土地。美国的主要政治目标,不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必须防止欧亚大陆几个实力中心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利益。二战后为确保美国的安全与独立,美国必须采取一种外交政策使欧亚大陆不可能潜伏一个有压倒优势的统治势力。

  三、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理论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是美国当代著名战略理论家,地缘政治学家。1928年3月28日出生于波兰并在华沙生活了10年。1938年随父母移居加拿大。1958年加入美国国籍。1977—1981年出任卡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一战之后波兰重新独立,企图利用苏俄内战的时机夺取白俄罗斯、乌克兰和立陶宛,恢复古代波兰的疆界,得到了反苏俄的协约国支持。1919年波兰趁苏俄忙于内战占领了白俄罗斯和立陶宛,1920年4月波兰对乌克兰发动进攻,战争爆发。1921年3月双方签定和约,波兰得到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苏俄虽然丧失大片土地,但政权得到巩固,后苏联成立,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建立了强大的国防,为后来打垮法西斯创造了条件。1939年9月28日苏联与与德国签订了《苏德边界友好协定》。苏联与德国合伙第四次瓜分了波兰。1940年3月5日,苏联政治局决定处决在苏联监狱和战俘营中受尽苦难的大约15000名被俘虏的波兰军官及11000名波兰平民。波兰军官、知识分子和有产阶级平民。共约22000人在斯棱斯克卡庭和哈尔克森林公园地区的第6区被处决就地掩埋,这成了波苏关系中永远的伤疤。

  也许是俄罗斯与波兰历史上的结怨,布热津斯基为美国政府设计了一系列针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政策,如20世纪80年代,布热津斯基等人为布什政府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其长远目标就是“战胜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联合的欧洲,使资本主义最终在全世界战胜共产主义,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这个战略是一个规模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就包括了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外交、经济、军事、秘密活动等大规模心理战内容。”毫无疑问苏联的解体有布热津斯基的智慧所起的作用。

  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以下简称《大棋局》)是布热津斯基研究地缘外交思想的代表作。

  1997年4月,布热津斯基在其出版的《大棋局》引言中说,500年来欧亚大陆一直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随着苏联的失败和崩溃,美国作为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作为欧亚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鉴于欧亚大陆依然保持着它地缘政治的重要性,美国是否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陆大国的出现——对美国在全球发挥首要作用的能力依然是极为重要的。美国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真正合作的全球大家庭。但与此同时,在欧亚大陆上不出现能够统治欧亚大陆从而也能够对美国进行挑战的挑战者,也是绝对必要的。因此,本书的目的是制定一项全面和完整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即对地缘政治利益做战略上的掌管)。

  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是新型的霸权。美国在全球力量四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在军事方面,它有无可匹敌的在全球发挥作用的能力;在经济方面,它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在技术方面,美国在开创性的尖端领域保持着全面领先地位;在文化方面,美国文化有无比的吸引力,特别对世界各地的青年而言。这四个方面加在一起,使美国成为一个唯一的全面的全球性的超级大国。

  布热津斯基认为,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其实这也是沿袭了麦金德的思想。欧亚大陆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大陆和地缘政治中轴。控制了欧亚大陆就几乎自然而然地控制了非洲,并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缘政治上成为这个世界中心大陆的周边地带。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人口的约75%,它的企业和地下矿藏占全世界物质财富的大部分份额,欧亚大陆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约60%,世界已知能源资源的四分之三左右也在欧亚大陆。

  布热津斯基认为,地缘战略即对地缘政治利益的战略管理可以被比作棋局。欧亚是个棋盘,对世界领导权的争夺在此从未停止过。在欧亚这个棋盘上一争高下的是数个实力不等的棋手。最重要的棋手在这个棋盘的西部、东部、中部和南部。棋盘的最西端和最东端都有人口稠密的地区分属几个强国。美国的力量直接部署在欧亚大陆狭窄的西部边缘。在远东大陆有一个越来越强大、独立,并拥有众多人口的大国。这个大国的精力充沛的对手局限在几个邻近的岛屿上。这些岛屿和一个远东小半岛的一半给美国的力量提供了立脚点。

  布热津斯基认为,在东、西两端之间有一个辽阔的中间地带。这里人口密度低,目前在政治上不稳定,组织上四分五裂。在这一带有一个曾对美国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的强大对手,把美国逐出欧亚大陆是它一度追求的目标。在广阔的欧亚中部高原以南有一个政治上混乱但能源丰富的地区,它对于欧亚大陆西部和东部的国家,以及最南部地区那个人口众多、有意谋求地区霸权的国家来说,都有潜在的重大意义。

  布热津斯基认为,这个巨大的、形状不规则的欧亚棋盘从里斯本一直延伸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为“棋赛”提供了舞台。美国可能成为赢家,条件是:棋盘的中间地带能逐步并入扩大中的由美国主导的西方势力范围;南部地区不被某一个国家单独主宰;东部国家不联合起来将美国逐出近海的基地。但是,如果中间地带拒绝向西方靠拢,而成为非常自信的单一的实体,并控制了南部,或同东部的主要棋手结盟,那么美国在欧亚大陆的首要地位就将严重受损。如果东部两个主要棋手实现某种联合,美国地位也同样会受损。最后,如果美国的西部伙伴把美国从其西部周边地带的立足点逐出,美国自然而然被迫终止其在欧亚大陆棋局的角逐。尽管这可能也意味着欧亚大陆西端最终会被重新崛起的、占据中间地带的那个棋手所控制。如图2所示。

  图2布热津斯基欧亚大棋局示意图(略)

  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的霸权与过去的帝国不同的是它不进行直接的控制,而是发挥决定性的影响。在欧亚棋局中成功地运用地缘战略力量和更高超的地缘战略手段。主要做法是随即应变、施展外交手段,建立盟友关系、有选择地吸收新成员加入联盟,并十分巧妙地配置自己的政治资本和更深思熟虑地部署美国的力量。

  布热津斯基认为,政治地理仍然是影响国际事务的关键因素。民族国家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位,地理位置是民族国家对外政策优先目标的出发点。经济才能及其向技术发明的转换也可以是一种判断实力大小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日本是个极好的例子。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力量越强,它在重要地缘政治利益、影响和参与方面超越其近邻的覆盖面也就越大。

  布热津斯基谈到了地缘政治分析先驱麦金德的著名格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可以控制中心地带;谁统治了中心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世界。但他认为,目前的情况是,来自欧亚大陆之外的美国占据世界首要地位,美国的力量直接部署在欧亚大陆的三个周边地区,并从那里对处于欧亚大陆内陆地区的国家施加强有力的影响。因此,美国为了长期掌管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利益在制定地缘战略时,出发点必须是特别注意最重要的赛手并恰当地评估这一地区的情势。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是:有目的地管理在地缘战略方面有活力的国家,并审慎地对待能引起地缘政治变化的国家,以维护美国的利益。

  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为了长期掌管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利益在制定地缘战略时,出发点必须是特别注意最重要的赛手并恰当地评估这一地区的情势。首先认明在地缘战略方面有活力和有能力引起国际力量分配发生在重要变化的欧亚国家,并弄清它们各自的政治精英的基本对外政策目标,以及谋求这些目标可能造成的后果;确定具有地缘政治重要性的欧亚国家是哪些,这类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或存在的本身,对更活跃的地缘战略国家或对地区的状况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第二,制定美国的具体政策,抗衡上述国家的影响,有选择地吸收它们加入联盟和/或控制它们,以便维护和促进美国的重要利益,同时形成更全面的地缘战略概念,在全球范围内把较为具体的美国政策相互联结起来。

  布热津斯基认为,对于美国来说,欧亚地缘战略涉及有目的地管理在地缘战略方面有活力的国家,并审慎地对待能引起地缘政治变化的国家,以维护美国的两种利益:在近期保持美国独特的全球力量,将来逐步把这种力量转化为机制化的全球合作。通俗地说,美国地缘战略的三大任务是:防止附庸国家相互勾结并保持它们在安全方面对美国的依赖性;保持称臣的国家的顺从并维持向它们提供的保护;防止野蛮民族联合起来。

  布热津斯基对欧亚大陆的国家进行了细分,提出了地缘战略棋手和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概念。地缘战略棋手国家:是指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致影响美国利益的国家。这些国家仔细地估量美国的力量,确定它们的利益同美国一致或矛盾的程度,并制定自己较为有限的欧亚大陆目标。这些目标有时同美国的政策相符,有时同美国的政策冲突。美国对有这种动机的欧亚国家必须特别注意。目前,地缘战略棋手国家包括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是指它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造成的影响。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地理位置有时在决定某个重要棋手是否能进入重要地区、或在阻止它得到某种资源方面能起特殊的作用。一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有时能成为一个重要国家甚至一个地区的防卫屏障。有时其存在本身就可能对一个更活跃和相邻的地缘战略棋手产生十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因此,辩明冷战后欧亚大陆关键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并为它们提供保护,也是美国全球地缘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包括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尔其和伊朗。而英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虽然是十分重要的国家,但无资格被视为地缘政治支轴国家。英国是已退休的地缘战略棋手,是美国的重要支持者、一个十分忠实的盟国、一个不可或缺的军事基地和极为重要的情报活动中的一个亲密伙伴。日本有短期内成为地缘战略棋手的潜力,日本的这种潜力要求美国必须特别精心地培育美日关系,美日联盟通常被视为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布热津斯基认为,地缘战略棋手和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名单并不是永久不变或固定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增减。中国能成功地不顾美国的反对而大规模使用武力统一台湾的话,将更广泛地威胁美国在远东的政治信誉。

  布热津斯基认为,法国和德国都致力于欧洲一体化,法国不仅谋求在统一欧洲中起主要的政治作用,在欧洲地缘战略观念某些重要方面与美国不同,还把自己视为有着共同关心问题的地中海—北非国家群体的核心。德国越来越意识到它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地区经济火车头和新的欧盟领导人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并可与俄罗斯发展某种特殊的双边协调的关系。乌克兰是欧亚棋盘上一个新的重要地带。它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有助于改变俄罗斯。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大国。如果俄罗斯重新控制了拥有5200万人口、重要资源及黑海出海口的乌克兰,俄罗斯将重获建立一个跨欧亚强大帝国主义的资本。

  布热津斯基认为,欧洲一体化如果追求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而不是服从美国的领导,美国的立场还比较含糊。可以接受一个民主的认同美国和欧洲共有的价值观的俄罗斯成为一个欧亚大陆中的小伙伴,但要防止新独立的原苏联各国重新归顺莫斯科。最大的潜在危险是中国与俄罗斯或许还有伊朗结成大的联盟,也要预防中国与日本结盟。也不能排除大欧洲联盟——德俄联盟和法俄联盟的出现。由于欧亚大陆的任何地区联盟都威胁到美国全球性大国的地位,美国必须研究如何对付谋求将美国赶出欧亚大陆的地区联盟。

  日本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提出的国家战略是:谋求与美国建立类似跨大西洋的美英关系那种跨太平洋的美日关系,逐步追求与美国对等的国际地位;加强与台湾地区、印尼、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友好合作,建立连接台湾、菲律宾、婆罗洲、印尼、澳大利亚的西部壁垒。尽量离间中俄两国,促进中俄的战略对立,阻止中俄结盟。

  四、地缘战略理论的启示

  地缘战略理论启示每个国家:国家强盛有一些公共的规律可以遵循!

  第一是国民义务教育,加强义务教育能够从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统一国家理念。世界上的国家国民义务教育有9年、10年、11年、12年的。最好是完全由国家来办。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文化异常落后,城市居民中的40%、农村居民中的80%以上是文盲。列宁在1913年写道:“人民群众被剥夺了受教育、获得光明、求取知识的权利的野蛮的国家,在欧洲除了俄国以外,再没有第二个。”正因为这样,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无论是在经济建设还是在民主政治建设上,都遇到了由于文化的落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困难。所以,列宁强调,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文化异常落后的状况,俄国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所以,列宁提出把“文化革命”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纲领。包括扫除文盲,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和造就各方面的专门人才;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发展国民教育,一切都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加快教育事业,列宁强调,一要大力增加教育经费;二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列宁对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给以高度评价。他说:“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现在,俄罗斯普通教育为11年义务教育,少数地区试行12年制。即使是北朝鲜经济那么落后的国家,也早就在全国实现了10年一惯制的义务教育。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克斯说过,让少数民族青少年与其他各民族青少年接受同等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那么,他们就会形成相同的价值观,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第二是工业化,工业化是富国强兵的基础。在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当时,英国各主要工业部门先后出现了从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的趋势。这一工业化过程首先从纺织工业部门开始。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机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强大的动力,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在棉纺织业的带动和刺激下,其他轻工业部门也从工场手工业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轻工业部门的机器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了重工业的技术革新,18世纪末,蒸汽压力鼓风机开始应用于冶铁业,使英国的冶金工业迅速发展。在冶金、采煤、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的强大推动下,交通运输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基本上实现了早期的工业化。

  美国1790年,仿制出英国的水力纺纱机,建立起第一座棉纺厂。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毛纺织、制铁、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主要工业部门也普遍建立起新式工厂。到19世纪中叶,机器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在1828年,美国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到1865年,铁路线全长已达35000英里。大规模的铁路建筑,不仅带动了东部重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西部农业生产的发展。到南北战争(1861-1865年)前,美国基本上完成了早期的工业化,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美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广泛地利用了英国工业的技术,以及欧洲的资金和国外移民所带来的生产经验。

  法国经过1789-1794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封建障碍,开始了早期工业化过程。法国的工业化也是从纺织工业部门采用机器开始,进而逐渐扩展到冶金、采矿和机器制造业。在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取得统治地位,完成了工业化。

  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比英国晚半个多世纪,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确立起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在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化程度达到了足以与英、法匹敌的地位。

  日本早期工业化进程起步最晚。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国民收入85%来自农业,15%来自商业和手工业。经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但与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工业化水平很低。1880年,输入了新式纺织机后,纺织工业才得以迅速发展。同时,在国家的推动、引导和扶持下,出现了开办企业的高潮,到1885年,产业革命迅速展开。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近代产业发展的转折点,依靠在中国开设工厂、企业及其他商业的特权和战争赔款,使其大工业、交通运输、银行、贸易等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到20世纪初,日本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起来,完成了早期工业化。

  前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这一切都是对在落后的农业国家中如何发展工业化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尝试。

  前苏联在列宁的领导下,从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结束。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采取特殊的间接的和迂回的过渡形式;第二,在农业中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政策;第三,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恢复工业、振兴国民经济;第四,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利用商品货币形式和市场来发展经济。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实质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并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要求通过农业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向国家工业部门大规模转移,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实际上,斯大林接受了这种思想,并沿用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作法,从1928年开始,率先采用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征是:牺牲农业的发展,来迅速实现重工业化的目标;抑制国内市场交易,很少进行对外贸易;国家对生产手段严格控制。这种工业化模式忽视了农业发展是工业化的基础,忽视了国内市场交易自由化从而失去了效率性。当然,当时迫于外界的军事压力不得不这样做,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绩效。后来,斯大林利用一战和二战的间歇,重点发展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进行了“生产力东移”。前苏联从1930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二次大战爆发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重工业,正式开始了“生产力东移”,开辟新的原料和动力基地。到战争爆发前夕,在东部地区建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如乌拉尔—西西伯利亚的全苏第二煤炭冶金基地、哈萨克斯坦的全苏第三煤炭基地、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的全苏第二石油基地、乌拉尔—哈萨克斯坦—北高加索的有色冶金基地、乌拉尔—伏尔加河的机械工业中心。同时,还在东部地区建立了化学工业、森林工业、木材工业中心。在后期,随着战争威胁的逐渐临近,加速了“生产力东移”的进程,按照国防利益原则,调整了整个工业布局,在乌拉尔地区、伏尔加河地区分别建立了机械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战略工业的分部或分厂,并加强了工业的分散布局,建立起一批中小企业,加强了军事工业的建设与生产。二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进攻前苏联不久,就占领了全苏工业重要基地——乌克兰及前苏联的欧洲中部地区,而且长期封锁了机械工业中心的列宁格勒(现称圣彼得堡),其他一些西部的工业基地也时刻受到威胁。鉴于此,前苏联加速了“生产力东移”的进程,一方面将西部前线和接近前线的工厂撤退到东部地区,迅速安装并恢复生产;另一方面,加大对东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东部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这些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希特勒进攻前苏联时,前苏联最终在二战中获胜。

  第三是分裂的小国难以生存,加强国家间联盟,形成多极世界。2011年3月19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针对利比亚的打击“已经开始”。巴黎时间当天17点45分,法国的战机在利比亚上空对政府军车辆开火,并摧毁了目标。法国成为第一个向利比亚政府军发动空袭的西方国家。位于地中海的美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巴里号也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多国军事干预利比亚已经揭幕。

  在世界上打得赢就是老大。在国际事务中似乎遵循着丛林法则,强则生存。我们回想一下伊拉克战争、南联盟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到今天的西方国家联盟空袭利比亚,无不是类似“群狼围捕小羊”的游戏。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趋于活跃,一些大国或国家联盟干预别国的内政总是从民族和宗教问题入手,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内乱,然后又以所谓“维护稳定、保护该国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等为借口,对一个主权国家开展侵略。

  那么,中小国家今后如何生存呢?一是强力发展工业化,坚决振兴军备;二是积极寻求加入大国或强国联盟,或与之建立联邦制国家。坚决不要企图自己当一个小国王。象当年南联盟被西方多国空袭侵略时想加入俄罗斯都不可能了。三是在国内政治上关注民生,提高国民素质和爱国热情;四是将一切分裂主义分子和思潮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于欧亚大陆来说,欧盟形成一极是必要的和可能的。俄罗斯在欧洲可以与欧盟结盟,在亚洲可以和中国结盟。俄罗斯没有必要也绝对不会放弃自己在欧亚大陆处于枢纽地区(或叫心脏地带)的地位。如果是这样,原来离开前苏联的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或许今后会回归。至少不能破坏俄罗斯成为欧亚大国的状况。俄罗斯在稳固了中南部局势后,在远东地区有必要从中国和日本引进学习俄语并在俄罗斯留学后的年轻人口,因为人口也是保持大国地位的重要资源要素。无论如何,俄罗斯与中国的联盟应该是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今后,日本和韩国及北朝鲜是否加入,要看亚洲一体化进程。

  第四是陆地的作用最大,任何国家都要重视陆地下面的空间利用。世界是一个整体,如果把陆地叫第一维空间,把海洋(包括海水下面)叫第二维空间,把天空和外太空叫第三维空间,陆地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陆地还有地表下面可以为人类所利用,我们把它叫做第四维空间。

  关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即充分开发第四维空间,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发展起了网络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在战斗中,这种被改进的地道很快发挥了它的威力。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地道战是中国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

  坑道作战也是充分利用第四维空间的经典。在20世纪50年代初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进行了坚守防御及反击作战。抗美援朝战争从1951年6月进入第二阶段后,志愿军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实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防御作战逐步由运动性质转为坚守性质。为增强防御阵地的稳定性,各部队重视工事的构筑。1952年4月,志愿军司令部发出指示,提出坑道工事必须达到“七防”的要求,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统一了施工标准,规定坑道顶部的厚度一般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护厚度10~15米,坑道幅宽1.2米,每条坑道至少有2个以上出口。仅第一梯队7个军的6个军共构筑坑道190多公里,堑壕、交通壕650公里,各种火器掩体1.2万多个。至此,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长的正面战线,形成具有20~30公里纵深,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随着坑道工事的基本完成,志愿军的阵地日益巩固,为实施坚守防御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志愿军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及所进行的坑道作战,使防御的稳定性大为增强。坑道工事有利于保存有生力量,有利于在一点或数点上与敌反复争夺,从而大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不仅解决了防御作战中守住阵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实施阵地进攻作战,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目前全世界的地下防御设施的数目在大量增加,据国外有关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70多个国家拥有深层地下掩体,总数目高达1万多个。而且人们运用高科技大力提高了地下防御设施的挖掘深度和抗毁强度。未来的地下防御设施将不仅仅具有单纯的防护性能,还将构成具备综合作战能力的大系统。当然,先进国家也开发出了威力巨大的钻地弹。可以预见,在未来战争中,必将推动信息化战争向地下深层空间扩展、延伸。第四维空间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总之,从欧亚大陆来看,麦金德的三句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引致了两次世界大战。是否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呢?现在,争夺仍然在继续,如北约东扩,多国联合打击伊拉克、阿富汗、南联盟、利比亚等。呈现出一群强国联合起来打一个弱小国家的常态。负责制定外交政策的政治家要了解地缘战略的理论,要从全球的地理的角度考虑国家的安全问题。

  善良的人们,警惕战争!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s/2013-05-09/2090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9 关键字:地缘政治  麦金德  斯皮克曼  布热津斯基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