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教育

打印

解读习近平的“教育扶贫观”

 习近平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

    习近平早在23年前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就阐发了“脱贫”“扶贫”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他在该书中一再强调“扶贫先要扶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如何“扶志”,如何培植“先飞”、“先富”的意识?这就需要教育。

    在当今社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先进、国力是否强盛的最重要的标尺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对于个人,接受教育也是提高自我、实现在我突破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人们挣脱贫困枷锁的有力武器。贫穷来源于什么?笔者认为,贫穷就来源于愚昧。安于现状的生活方式、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和顽固不化的观念意识成为了农村贫困人口在穷困潦倒中挣扎煎熬的最主要原因。他们生活清苦,没有能力也不愿将维持生活的金钱让孩子接受教育,于是,孩子们没有了改变自己的“筹码”,就要沿着父母贫困的老路继续前进,在贫困的“泥潭”里无休止地挣扎。

    知识改变命运,贫困的人生需要教育的介入。习近平的“教育扶贫观”就对此向我们做了生动的展示。愚昧是贫穷的根,如何铲除此根?就要靠教育。特别是在农村,知识水平落后,经济水平低下,亟需教育为人们的头脑灌注发展、创新、奋斗的观念,增强人们敢闯敢干的底气,使个人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最基本权力。因此,习近平的教育“扶贫观”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是对我国当前发展形势的精准把握和对国家改革发展的关键点的精确判断。他看到了教育和贫困的内在联系,理清了二者的因果关系,找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症结,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那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不仅显示了习总书记心系群众的民生情怀,更展现了作为一个大国领导人的长远眼光,再一次为农村扶贫明确了方向。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教育的“托举”,要知道,当今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深化改革,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镇)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y/2015-04-05/3115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5-04-05 关键字:教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