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与工人的距离,需要我们自己定义!
近日,一位自称身在国外的知乎用户发帖惊呼难以理解北大校内发生建筑工人讨薪事件,并提出作为北大学生“能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知乎:北大建宿舍楼拖欠工人工资,作为学生能做什么?),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方认为“冤有头债有主”,当事工人应该“依法维权”,否定北大校方和北大学生被“道德绑架”,另一方则认为学校和学生都有责任让关注事件,并且帮助工人的权利得到落实。两边意见讨论升级,10月31日,澎湃新闻撰文《北大学生与讨薪工人:同情有多少,距离就有多远》, 两天之后新京报书评讨论《同住一栋宿舍楼的北大学生和农民工,在今天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相较于10月19日,“北大青年”公众号发布的《校园工人:既 近又远的距离》,一场在“北大”这个特殊地点发生的普通讨薪事件,把新时代学生与工人距离到底有多远的讨论,拉成了一场大戏,也再次把“北京大学”这个符 号推到风口浪尖。对此,破土采访了一些北大学生,也对讨论比较积极的一方——北大马会进行了专访。
同学眼中:校方到底该不该做出回应?
尽管在法律层面,北京大学作为法律主体并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为正反方的共识。然而采访所得,同学普遍支持校方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类 似事件的重复发生。小编采访的一位北大同学认为,北大在社会上既然享受着光环和荣誉,也须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例如在选择施工单位方面,除了考虑成本,也 必须要考虑施工单位的信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也要多一份关怀和担当。小编随机采访的几位同学均认为,北大校方虽然没有直接法律责任,但是对弱势群体应该给 予道德支持。
网名为“野狐禅”说, “学校近年来在校工劳资纠纷闹事上是蛮有经验”,在跟帖中认为,在法律责任以外还有社会责任,一所高校应该努力做到与公众对它的道德期望相符。当人们被碰 瓷的老人闹得人心惶惶的时候,北大副校长站出来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 赔偿",而不是"你扶老人和北大在法律上没有关系"。北大在承担着传播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这点毋庸置疑。
拒当键盘侠,我们还有很多选择
多年前微博还流行的时候,有一句“围观改变中国“的口号,似乎已经随着微博的式微而被人们淡忘。此次事件能够在知乎、北大BBS上引起学生的讨 论,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为工人振臂的一方,尽管被个别反对者扣上“水军”、“圣母婊”的名号,却仍然连连发文,引起了更多学生和媒体的关注。
事实上,北大学生对校内工人的关注不止于此。有学生志愿者对校内工人的生存状况进行调研、在工地为工人长期播放电影等等,据采访所得,北大学生 对校园内的劳务工人普遍保持友好的态度,例如平常学生会把一些闲置或者有循环利用价值的生活用品进行分类,另行处置让有需要的人收走,或者在毕业期间转赠 给搬家的师傅。再有,校内的保安、食堂工人们都有机会参加平民学校。据悉,北京大学平民学校于1918年始创,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以“劳工神圣,人 人平等”为宗旨,创办“校役夜班”,由傅斯年、罗家伦等学术大家为北大工友授课。2006年9月,北京大学重开平民学校。课程包括素质拓展、法律常识等。 首批53名学员全部是北京大学社区中心、会议中心、餐饮中心等后勤系统的外来打工者,时至今日,平民学校仍在运作当中,为学生和工人提供了沟通和相互支持 的平台。
走出象牙塔,我们都是农民工
在这件事情上,首先工人的行为并未见明显地影响了校园秩序或者扰乱了学习和生活,学生和工人的直接利益并没有冲突,更谈不上有任何法律的权责关系。
但正如其中一位受访的北大学生表示“不主张衡量学生和民工的距离,回避社会问题本身”。这里的社会问题不仅存在于建筑业,也不仅仅是指劳动分包 体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郑广怀就曾表示,无论大学生还是建筑工人,其实都是农民工。“只有承认我们都是农民工,才能使自己不是农民工,才能帮助农民 工走出弱势,走出权力和资本联手打造的阴影,沐浴到比阳光还耀眼的公平正义的光辉;只有承认我们都是农民工,才能意识到改变农民工的命运,也是改变我们自 己的命运,……我们都是农民工,这可能意味着新的可能和实践的到来。”
对此,破土对一连发了几篇文章讨论学生与工人距离的北大马会进行了专访。讨论起学生与工人的距离,他们认为,关键不在于外界如何评判,在于自己如何与定义与改变。
Q:请问你们一开始是怎么注意到校园内建筑工这个群体的?为什么会关注工人,实际现在许多学生都会觉得:工人从外包的人身上拿工资,关我们什么事?
A:就这次来说,最初是从朋友圈里关注到的。刚开始的时候有同学看到工人们在讨薪,就拍了照片发到了朋友圈里面。平时我们在校园里也会做一些面 向工人的活动,比如工友宿舍探访、工地放电影等活动,所以有一些看到工人讨薪的同学也会把他看到的告诉我们,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并在力所能及的 范围内做一些事情。
说到关注工人的这个问题,不可否认,农民工这个群体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其所得和付出往往相差悬殊,在各方面处于弱势地 位,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真正的反思。现在全中国有近三亿的农民工,这个群体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命运变迁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现 在与未来。很多同学说要去真正认识中国,认识我们的历史与未来,但是这种认识却往往局限于书斋、局限于脱离现实的思考之中,即使有人愿意去用亲身体会,以 实践的方式来认识中国,他们的视野也可能局限在少部分人的群体中,而很少去关注表面上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农民工。然而当我们离开了这样一个庞大的、蕴藏着无 穷力量的工人群体,不理解他们的境遇的时候,不去思考他们的命运对社会走向究竟起着怎样作用的时候,想真正地认识当下、认清历史、展望未来,几乎就成为一 件不可能的事情了。
我们的社团名称是“马克思主义学会”,而马克思就是一位关注底层的哲学家。我们都信仰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的理解里,只有劳动者才创造了这个社会 的财富,对工人、农民的关注自然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们会督促自己,多走基层,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校园工人,就是离我们最近的劳动者。
Q:你们的系列文章发出以后,收到什么样的反映?这里主要指的是北大的学生。
A: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初步了解了事情的大致起因,综合同学们的反应,针对大家在“农民工讨薪”这个事情认识上的一些误区,通过学会的公众 号(beidamahui)发表了几篇文章,希望能向大家理清一些在劳资关系方面的常识,比如劳资分包体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当今劳资矛盾的基本状况等。 因为确实有部分同学对这些方面的知识与信息缺乏了解,仅仅靠日常的印象以及一些脱离实践的假设来思考和判断,从而盲目性地导向舆论的某侧。说到反映的话, 最直接的就是文章在朋友圈中得到了大量的阅读和转发,很多同学在理性地阅读完文章、进行思考后开始对事情本身重新认识和反思,对我们的态度表示了肯定与支 持。有本校同学和校外人士在后台留言,表达自己对校园讨薪事件的关注以及对农民工兄弟的支持,同时寄托了对北大学生继续秉承“家国情怀”、敢为大多数民众 说话的期望,看到这些留言也让我们倍感欣慰也很受鼓舞。
Q:那你们平时有没有组织活动关注校园内的工人?
A:这方面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正如马克思那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最重要的不是高谈阔论的多少,而 是实际的行动和做法。现在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针对校内工友的活动,比如宿舍探访,我们每周都会到学校工人(保安、各楼的保洁人员、食堂工作人员等)的宿舍 里去陪他们聊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同时介绍我们近期开展的其他活动,从最切实的角度去走近工人群体。以前还有过工地放电影的活动,包括电影放映、新 闻讲解等内容,相比后勤工作人员,建筑工人工作时间更长、体力消耗更大,这些形式一方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放松一天的工作下来紧绷着的神经;另一方 面也使工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针对校园内很多保安兄弟想学习更多东西的诉求,我们每周会定期举办一些学习班,比如英语班和经济历史班等。此外,不仅仅 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学会,学校以献爱心为宗旨的社团,比如爱心社和阳光爱心诊所等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关心民工。我想随着进一步的探索,我们以后能做的事情还 有很多。
Q:能不能再介绍一下北大校园内发生过哪些类似弱势群体引起学生关注的事件?
A:很多同学都认为弱势群体离我们很远,但其实不是这样,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不了解他们而已。以前我们也在学校的几个食堂门口看到过 类似的事情,那几次并没有像这次一样引起同学们那么大的关注。有部分同学认为这是给学校“抹黑”,“热爱母校”的心理可以理解,也值得肯定,可是正如我们 在其中一篇文章中所说的:“打着保护北大、捍卫母校的旗号,强行构建了一个北大跟讨薪工人间的对立,以此把大家引导到工人的对立面上,实质上,是把舆论的 视线从最本质的问题‘建筑业工人被拖欠工资’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上引开,客观上保护了这一问题的始作俑者和受益者——施工方,使它逃脱了问责,也实际上使 舆论没有发挥应该有的作用,根本就无益于事情的解决。”如果我们在面对类似事件的时候,少一些冲动,使思考重新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这也许是对北大表示热 爱和尊重的最好方式。
Q: 请问你觉得“我们都是农民工”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A: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觉得很难直接用对不对来回答。
在老家,有这么一句话“往上倒三代,谁家都是农民”,用来教育年轻的小辈们,不要忘本。这句话其实扩大来讲,也有那么几分道理。我国工业化、城 镇化的历史仅仅60余年,我们的祖辈们,当然都是农民。农民和农业为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了最初的积累,为我国实现快速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工 人这个群体,很大一部分也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不断从农民中分离出来。如果用今天对农民工的定义来讲,这一批人,也不妨被称为“农民工”。这样说来,我们 都是农民工的后代。
另一方面讲,我个人是很不喜欢使用“农民工”这个词的。建筑工人可能是最符合我们对农民工最原初的理解了,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出来打工,并 不脱离农业生产,这样的人称为农民工也许还有几分道理。然而,在其他行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很多工人长年累月在工厂里工作,已经与工人无异。 农民工这个词除了带有一些制度性歧视的味道之外,更反映了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现状,来自农村的工人们在城市奉献自己的汗水和青春,然而城市却拒绝支持他们在 城市进行劳动力再生产,城市被工人们的劳动滋养的越繁荣,工人就越难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不得不让我想起马克思在早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劳动异 化。人创造的东西成为一个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对抗甚至是压迫人本身。
比起农民工,我更喜欢用“新工人”这个词来描述今天这个的庞大群体,这个概念不难理解。与之对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新穷人”,是我在 一次汪晖老师的讲座中听到的。大致可以理解为“蚁族”、“蜗居”这一类人群,他们通常接受过高等教育,就职于不同行业,然而往往聚居于都市边缘,其经济能 力与蓝领工人相差无几,收入不能满足被消费文化激发起来的消费需求,他们是消费社会的新穷人,却又是贫穷的消费主义者。这两个群体,构成了今天中国“穷 人”这个群体,也实际上,与劳动者这个概念所指的实际群体相重合。农民工和我们的这些高校学生的联系就在于此。绝大多数学生都将成为劳动者的一员,在当代 中国乃至世界的劳资关系中,劳动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逐渐觉醒,弱者必定在反抗中走向联合,这是推进社会公平正 义的重要动力。
Q:那还有没有什么其他想说的呢?
A:最后想说说视野和参与的问题。
有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由于本身往往脱离于具体的实践,知识分子反而可能会变得局限,视野局限于某个小圈子 内,比如这次校园农民工讨薪事件发生以后,我曾和一些同学讨论了欠薪的话题,大部分人对这个领域的东西一无所知。当视野被局限于固定的区域中时,也就很难 说我们会对当下中国真正发生的事情有真正具体而客观的了解,从而也就找不到我们在历史中的正确位置,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感到很迷茫。
在个人的成长中,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静静地孤立于社会之外呢?还是作为一个参与者,积极融入到促进社会进步中去呢?在我 们看来,大学生不能只把自己困在象牙塔里,更重要的是走出去,走下基层,把自己学的东西和实践相结合,服务于社会进步。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与我们每个 人都密不可分,所以说,希望所有的大学生都能放宽视野,重视实践,关注底层,敢于走出个人的小天地,积极融入到社会的大天地中。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y/2015-11-05/3479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