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教育

打印

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

摘要:新自由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最有影响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之一,其影响从学术界蔓延到我国各领域乃至高校中。新自由主义的实质是代表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西方意识形态,它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造成了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诸多消极影响。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加强正面引导,构建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的高校管理服务体制,是抵制新自由主义消极影响,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举措。

在当下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其影响从学术界蔓延到我国社会各领域乃至高校中,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归纳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思想观点,剖析其本质,分析其对大学生思想造成的具体影响,有效防范其消极影响,对于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本质

新自由主义最初是一种西方经济学流派,之后演变为代表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为西方国家政治目的服务的意识形态,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最有影响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之一。

()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

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由化。主张资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以自由流动,不仅在一个国家之内,甚至可以超越民族国家;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不自由则会使各经济主体裹足不前。二是私有化。认为私有制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人权益的可靠保障。而公有制使经济变得更糟、效率低下、浪费惊人,是贪污腐败的温床。三是市场化。认为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手段,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经济,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乃至在全世界范围建立统一的生产因素市场和金融市场;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强调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的绝对支配。四是全球一体化。新自由主义者极力鼓吹超级大国主导的全球一体化。

()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新自由主义从产生至今,已经从一种经济学流派演变为服务于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目的的意识形态,适应了西方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渗透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认为包含了“普世价值”的核心价值。它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理论工具。可见,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1]

二、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同志很重视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他指出:“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我国青年大学生扣好扣子造成了极大干扰,因此有必要详细剖析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立党立国的科学真理,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动摇了就会造成人民思想的混乱,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国家的混乱。马克思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苏东剧变后,新自由主义大肆散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进行理论解构。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指责唯物史观是经济决定论,否定历史的规律性,认为历史是不可预测的,是自生自发的。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极权主义的理论源头,应予以否定,妄图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自由主义是代表国际垄断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政治目的的理论工具。由于其打着解决现实问题的旗号,又披着学术理论的华丽外衣,加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势地位,因此,极具迷惑性,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新自由主义被西方国家视为解决经济问题的“万应灵丹”,又自称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救世良方”,仿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极易被不了解其阶级本质的大学生所相信。新自由主义这些观点的传播无疑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造成我国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混乱。相关调查显示,“有38.7%的大学生对我国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观点持说不清楚不认同的态度。”[4]新自由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消解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干扰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新自由主义思潮一直以来就视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威胁,认为社会主义限制了个人自由和经济自由,必然产生极权主义,是通往奴役之路。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自由市场,才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认为私有制是人类最为合理、也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中国的改革取向应该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包括金融市场、外汇利率实行完全的市场化。新自由主义的这些观点无疑增加了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的怀疑以及对改革未来走向的迷茫,干扰了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艰辛才得以开创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几十年的经验结晶,它根植于中国历史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这些都是新自由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涉及的。青年大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对历史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熟练把握以及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不够坚定,不能够有效地辨别各种思潮的本质,给新自由主义带来了可乘之机。

()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以及道德的滑坡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主义的盛行。新自由主义的代表,如哈耶克、诺齐克,把个人看成是独立于社会的存在,认为个人具有比社会比国家更高的价值。新自由主义剔除了个人的社会性,把人视为原子式的个人。由于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主义,片面强调个人的独立价值,过于强调个人在社会之上的独立意义,导致了它得出全盘否定集体主义价值观,把个人和社会、集体绝对对立起来的结论。新自由主义的这些主张给大学生造成了错误的导向,使得一些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的价值,忽视团队精神,以及集体的价值,过于关注当前利益、个人利益和部分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这种自我中心的价值取向恶化了校园风气,不利于社会整体和谐氛围的营造。二是趋向功利主义。新自由主义以自利和理性的“经济人”作为理论前提。这种假设过多地强调了人的功利,其理论基础是性恶论,该理论认为,人人都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依据,而忽视道德的约束,其结果导致了人性与道德的分离。缺乏道德和情感的理性只可能是片面的理性,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西方的道德危机和生态危机就是明证。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国许多大学生道德水平不断下降,功利主义趋向越来越明显,只注重个人利益,不顾及道德约束。享乐主义就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膨胀的结果,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明确反对享乐主义的比例(44.8%)未能过半,超出认同比例(32.6%)12.2 个百分点,高达55.2%的大学生对享乐主义人生观的评价态度模糊或表示赞同。”[5]这种情况令人很担忧。

三、抵制新自由主义消极影响的对策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优化校园内外价值观培育环境,是抵制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重要举措。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新自由主义的渗透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从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看,从核心价值观突破,以期根本推倒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颠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当前西方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的新动向。再看今日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意识形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用价值共识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能有效抵制新自由主义的消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综合运用理论教育、舆论宣传、环境熏陶、实践养成等多种途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使其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各项制度,在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既有道德的软要求,又有法律、规则的硬约束。要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坚持常态化、长期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长效机制。

高校可从三方面入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明确课堂教学纪律,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第一课堂。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青年师生是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人群。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持和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高校教师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把自由表达学术观点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不做吃共产党饭、砸共产党锅的“砸锅党”。二是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用隐性教育的方式渗透第二课堂。隐性教育把教育的内容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和周围的环境中,不易为受教育者所觉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并且实现了不知不觉地将教育内容转化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当中。恰当使用该方法,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内化于心。大学生每天在校园内生活学习,校园活动、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诸如道德经文化墙等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人文景观,凝练学校精神等等,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三是加强网络监管、引导,用反映时代特征的新方式覆盖虚拟世界。21 世纪是以全媒体、大数据为特征的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要运用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络进行有效管理,依法依规及时清理网站上、论坛中政治方向错误的文章、帖子,杜绝人肉搜索、造谣、诽谤等网络不当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新媒体,加快包括校报、校刊在内的数字化建设,建设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建设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占领网络新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正面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

()优化校内外环境,不给新自由主义抹黑中国的机会

现实状况与意识形态的一致,是促使人民群众接受认同意识形态的必要条件。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马克思的这个论断说明,理论只有切合实际,突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抓住人民群众的思想共鸣点,利益交汇点,才有说服力,人民群众才能自觉接受,并将其作为行动指南。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面向现实、密切联系国家和社会现实条件、公民道德水平实际,否则,极易导致出现理论、现实脱节的“两张皮”现象,理论工作者和相关部门颇费苦心,可群众并不买账,意识形态建设就成了一句空口号。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价值准则和自觉追求,就要分析社会的根本矛盾,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症结,摸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出重拳、下猛药,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为抓手,以党建伟大工程作保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也是促进人民群众认知、认同、信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社会环境。

邓小平曾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7]314 如果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平民百姓上升流动的渠道不畅,社会不公现象大量存在,官员贪腐得不到根本遏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倡导国家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社会应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公民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不可能有实际收效的。优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内外环境,势在必行。

就高校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对校内环境进行优化。一是制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校纪班规。邓小平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7]333 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应认真考察各项制度是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制度对人的约束是刚性的,好的制度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向善、远离消极堕落。二是实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事实胜于雄辩。在处理有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时,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否则,就容易在学生中造成负面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就可能落空。入党、评先评优评助、就业推荐、成绩评定等事项事关学生切身利益,高校教师、管理服务部门当以学生为本,坚守正义,忠实履行职责。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6).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4] 肖洋.大学生政治观念与行为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

[5] 段立国.大学生人生观与人生追求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7] 邓小平文选(2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y/2016-06-08/3828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乔峰 更新时间:2016-06-08 关键字:教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