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敌对势力的渗透首先选定的是教育系统
教育部长:敌对势力的渗透首先选定的是教育系统
陈宝生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就教育战线来说,意识形态工作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核心工作。在教育战线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要结合教育战线的实际,围绕教育战线、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
第一,要从全局上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历来都事关全局,党的历代领导核心、领导集体对这个问题都有明确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治国理政和意识形态工作对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个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论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具体理解:
第一点,教育系统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教育系统有两个生产过程:一个是思想的生产过程,即理论知识的生产过程;一个是人的生产过程。两个生产过程交织在教育战线。第一个过程影响现在、塑造未来;第二个生产过程直接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二者的结合,事关党和国家的未来。所以,教育战线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从社会情势来看,很多意识形态的错误东西都出自教育战线。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力量也是在教育系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多的知识分子在教育系统,社会上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大都是从教育战线走出去的。
第二点,教育系统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所谓前沿阵地,就是社会一有什么思想出现,有什么风气,生活方式发生微小的变化,都总是要首先传导到校园,传递到学生。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渗透首先选定的是我们教育系统,是校园。总书记讲,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搞乱你的未来,首先搞乱你的学校。前沿阵地,斗争非常激烈。应当看到,“文化大革命”对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巨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党完成了拨乱反正,重建了党的意识形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不可避免地也失去了一些阵地。尤其在教育战线,在某些前沿阵地的某些空间、某些段落,斗争是尖锐的。
第三点,教育战线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独特战线。这个独特战线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方面替代不了的。可以说,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最直接的是教育系统。它独特就独特在:既生产思想又消费思想,既生产舆论又消费舆论,既生产理论又消费理论,既生产文化又消费文化。有时,这种生产和消费是同时的,各种情况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教育战线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就意识形态工作来说,就在于它一旦出现了问题,就是全局性的,就是致命的。所以就教育战线的意识形态工作来说,不容许发生颠覆性问题,而这个地方发生颠覆性问题的可能性最大。因为意识形态方面出现的问题,在教育系统具有累积性,它是点点滴滴累积下来、潜移默化的。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造成质变,就发生颠覆性错误。
第二,要从政治上把握。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就是政治,是政治的独特表现形式。一些所谓的大V、公知从不讲具体,只在抽象意义、一般的意义上去讲教育,从一般的、抽象的方面攻击我们党。比如说,攻击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说我们关于教育的这一套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大而无当的空话、套话。说“培养什么接班人?叫什么接班人?没有接班人!!”,教育就是教育“人”,让人回归自由,等等。他们不讲具体,讲具体他们没有说服力。所以说,教育就是政治。它既事关当下的政治,它更塑造未来的政治。我们把握教育战线意识形态工作,要学会从政治上去把握。政治上去把握主要是把握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教育宗旨。这个方向就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个原则,最主要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宗旨事关教育的目标。我们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讲“二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而攻击我们的片面观点只讲“一为”,不讲“二为”。只讲为人民服务,不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关系到教育的性质,关系到教育的兴衰成败。因此,做好教育战线的意识形态工作,要从政治上去把握。
第三,要从能力上把握。这里的能力是指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不是指教学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既有硬件方面的,这是支撑性的;但更重要的是软件方面的。能力是要解决靠谁去战斗这个问题。靠谁去战斗?显然,我们在能力建设方面,特别是软能力建设方面,做得还不够。而恰恰是在我们做得不够的地方,错误的东西生长起来、繁衍出来、蔓延开来了。思政课问题不就是这样的吗?现在高校重点人,不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就是我们引进来的。他们养成了那样一种思维体系,形成了那样一种看问题的角度、那样一种教育方法,已经形成一种类似于生活方式的东西。学生们一旦接触到,就很容易被蒙蔽,就相当于白布进了染缸。能力建设搞不好,上不去,教育战线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拿着工资在那里演戏。讲台上面照讲,下面学生该干什么干什么。从效果上看,内容似乎很丰满,效果其实很骨感。
从软能力角度讲,我们除了师资、教材之外,还有方法甚至还包括语言体系,都需要考虑。在教育系统,就意识形态来说,马克思主义学科失去了部分话语权。就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话语体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话语体系后面是个“道”。话语仅仅是个“术”,核心是话语后面的“道”。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也是这样,那是一个“术”。双语教学也是一个话语权问题,但关键是它后面那个“道”是什么。那个“道”是过时的、已经被实践证明的陈旧的那些陈词滥调,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生生的理论?甚至包括讲市场经济,是18世纪的市场经济?是三十年前的市场经济?是2008年大危机之后的市场经济?还是信息化时代的市场经济?这是不同的。这后面的“道”是什么?所以这个能力非常重要。
当然,从能力上把握还包括队伍问题。队伍就是力量。我们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线指挥部建立起来了没有?前线指挥部指挥意识形态战斗的人有没有战斗意识,有没有必胜信念?有没有政治定力、政治鉴别力、政治洞察力,能不能在蛛丝马迹中发现意识形态新动向?这两年我们管理比较严格了,就出现了一些非常奇怪的文体。有的时候在主流媒体上没有,但在一些比较边缘的报刊上面有,网络上就出来了。他们用这样一种特殊文体,来攻击我们党的一些理论。用历史虚无主义的东西,来抹黑我们党的奋斗史、革命史。他们成熟地运用网络语言,比如说一段论述之后,似说非说、若隐若现,然后后面来一句“你懂的”,让你去琢磨,这就达到了他的效果。现在明目张胆地跳出来振臂高呼的人少了,但是这样一种特殊文体从我们教育战线源源不断地流向社会。这个不可小看,不能低估。像这样的蛛丝马迹,我们一线指挥部的人发现了没有?如果没有这种警惕性、鉴别力,就意味着我们一线指挥员们对意识形态工作缺乏主动性、坚定性、自觉性,缺乏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第四,要从变化上来把握。意识形态是变化的、动态的。从宏观上、整体上看,意识形态变化是缓慢的,是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的。但是在微观上、在局部上,它的变化是剧烈的,有时是瞬息万变的,时不时地会在局部时段、局部地区掀起波澜。把握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要从变化中去把握,核心是要看到人心的变化,看到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看到教师育人行为的变化。变化具有动态性,动态中会出现蛛丝马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风向标”等比喻非常贴切。教育战线把握意识形态关键看变化,看变化就是看形势,看理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看不同思想交锋的具体情势,看力量对比的变化、布局的变化,最终是看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而这一切都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下行动。
(作者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y/2016-12-10/4151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