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是个伪命题
近日,清华大学在微博上晒出“优良学风档案史料展览”活动中的展品,展品中许多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的笔记、作业、日程计划表字迹工整,思路清晰,让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榜,引发热议。很多网友对清华学子的“自律”点赞,同时,也有很多人抛出了“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的观点。(10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像清华学霸的日程表一样,现如今,我们每每遇到类似名校学子的消息时,常常会从网上、朋友圈看到类似“最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你凭什么不努力?”的论断或者标题。从字面上乍一看,似乎是非常具有逻辑说服力的观点,但其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强迫给他人施加社会压力,制造焦虑的“伪命题”。
不可否认,微博上中谈及的清华学子他们在学习成绩上很优秀。但是,他们的优秀并不具有普遍适用的“可比性”。清华大学是国内顶尖的高校,在他学府中的学生也自然会被大家认作是“优秀人才”的代名词,但是学业上的优秀,并不能等同于优秀这个词语的全部内涵。我们习惯于用已经存在的一些排名机制来衡量一个人优秀或成功的标准,比如高考成绩,大学的排名,学历的高低,工资的多少等,但这些只是适用于评价一个人优秀与否的一部分指标。如果仅以个人的素质出发,我们能从“德智体美劳”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而每个维度下又有多个不同的指标,例如,若让一个人的体格出色人和另一个人的智力出众的人去比较,又如何判断谁比谁更优秀呢?
同时,努力的程度也无法抛开方法、方向和个人条件等背景去简单比较。清华学生满满的日程表、逻辑清晰的笔记中表明了他们的“努力程度”,但同样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在准备六级英语考试期间,笔者同样模仿名校学霸为自己制定过日程计划表,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因为自己的作息时间不一致、目标设定太大和英语单词基础等问题,出现了方法的不适用,需要根据自身调整,而最终通过努力转化的分数提升也因根据原本的英语水平来判断。同样,如果以单纯的体力消耗来理解努力的程度,而忽视在努力的方向上的选择,则会发生“南辕北辙”的现象,虽然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最后一切只是徒劳,那还能算是“更努力”吗?此外,从智力、经历再到资源,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隐性”的个体条件差异,在同样的事件上,单从结果来判断,很难说谁比谁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因此,“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的正确表述应是除去“焦虑”成分后的“优秀的人,努力”,而其本身的逻辑关系应颠倒为“努力的人,才优秀”。努力应该是使人优秀的前提,而不是结果,否则它只是一个告诉人们“努力后就一定能变得优秀,且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的伪命题,扩大受众的焦虑,进而产生“比我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那我努力还有什么用?”的丧文化抬头现象。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面对在某方面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我们需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向优秀的人学习以提高自己,而不是知难而退,被所谓的社会焦虑和毒鸡汤所打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y/2019-10-18/5932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