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问题——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一个老问题——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胡懋仁
我记得,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受到最多的教育是革命传统教育。我们的学校有着优秀的革命传统,学校也特别珍惜这样的历史。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总会以学校曾经的优秀传统来教育学生。我以为,我在读初中的那三年,是对我一生影响最为重要的三年。为此,我对我的母校会感恩一辈子。
当时,我们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能继续升学都不是问题。同学们的文化课成绩都不错。所以学校虽然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但基本没有对学生们的分数有过什么苛刻的要求。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在学习中都是感到很自由的,而且大家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丝毫的减少。
我们学校有两项与学生有关的教育活动非常重要。一项是体育锻炼。无论学生是不是有什么运动特长,都必须要参加体育锻炼。当然,最简单但也是最有效的体育运动就是长跑。这样的运动每个同学都能去做。而且,一旦培养了锻炼的习惯,在后面的人生中,大家都会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都不会放弃这样的锻炼生涯。
另一项就是劳动教育。学校里有菜园,有桃园,也有葡萄园。所以我们的劳动课都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度过的。当时的厕所都是最土的那种,厕所的后面,把所有的厕坑连起来的就是一个粪尿池,我们给地里上肥都要从粪池里淘出粪来,装在铁桶里,两个同学一起抬着这个粪桶送到园子里。从淘粪到抬粪都有可能有粪便溅到人们的身上甚至脸上。如果说这样的劳动算不上脏,恐怕不会被人们所认同。但当时的教育就是要我们要懂得,真正热爱劳动就要不怕脏、不怕累。从厕所到园子里要走好几百米的路程。大家都能坚持下来。而且如果有的同学偶然表现出某种嫌弃的表情,还会被大家嘲笑。这就是那个年代的风气。
不能否认,那个年代中会存在着某些“左”的倾向,这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但从总体上和主流上来看,我还是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的。
现在的中学教育,特别是那些所谓较好的学校,更注重学生众多素质的培养。对此,我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只是侧重于各类艺术技能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上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是很有可怀疑的。学生的才艺能力增加了,但在三观上却表现得更为自私,更缺乏担当,那么这样的素质培养还有多大的意义?
对于总书记同志所说的有关革命的精神、革命的理想、革命的态度等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内容,现在的中学里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进行革命思想的教育,不是只在那里空谈,空喊一些口号,更不是走形式主义,而是把树立一个完整、正确的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牢牢地结合在一起。说正格的,这些年来,我们的中学教育,我们媒体对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宣传,太过于偏重高考了。几乎所有的媒体在评价所谓好学校的时候,都在说,这所学校升学率如何,有多少人考进了北大,考进了清华,这样的导向难道真的没有问题吗?
一所学校,有多少人进了北大和清华,这样的所谓学校教育的成果真的就那么重要吗?真的就那么值得夸耀吗?说句不好听的话,一所学校升学率和考入所谓重点大学的人数,关键就是生源的质量。当然不能说,升学率较高与老师的努力没有关系,但毕竟是生源质量才的升学率的高低的主要因素。把进入北大清华的比例作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本末倒置。另外,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我们的学校培养的是人,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工作的人。这是我们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现在在我们国家的教育结构里,特别重视职业教育。过去,这样的对升学区分的导向被称为分流,所谓分流,就是把我们的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人,进入大学的就是高一层的人,而进入职业技术院校的显然就比所谓进了北大和清华的就要低好几个层次,甚至不止好几个层次。这样的教育难道是我们真的所需要的吗?
中国作为制造业的大国。我们需要的大国工匠不是多了,而是远远地不够。这些大国工匠才是我们民族得到生存立命的骨干力量。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歧视他们?这种所谓“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难道不是极为陈腐的吗?
多年来,我们在教育目标上的某些偏差早就应该得到调整了。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虽然教育部是否认的,但舆论和媒体的所作所为与人们心理的期待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事实已经证明,升学率说明不了什么。北大与清华的毕业生中有那么多人去国外给人家打工,这就是升入北大与清华的人生意义或者价值吗?这也太小家子气了吧?这样的格局实在也太小了吧?
不是有的公知总要说什么人的价值之类的问题吗?什么是人的价值?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就是人们在为社会所做出的奉献,才是人的价值得到体现的重要标准。当年,毛主席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口号,至今仍然是适用的。除此之外,社会主义的中国不应该有什么其他目标的教育。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y/2021-06-09/6961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