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萧武:西路军的历史和徐向前回忆录

萧武:西路军的历史和徐向前回忆录
  徐向前回忆录

  上周看完粟裕战争回忆录以后,就一直在看徐向前的回忆录,《历史的回顾》。

  有些细节还是挺有意思的。徐向前说,广州起义的时候,他负责训练一队工人,后来起义的指挥机关分派给他们的任务是占领一个警察局。他们就按照要求占领了,整个过程很顺利。但是完成任务之后该干什么,没人说,所以大家干瞪眼看了一会,该吃中饭了就都回家吃饭去了。徐向前只好挨家挨户的又去找他们,再把人集合起来。再一个是他在游击区的时候,游击队以前没打过歼灭战,大家都没见过迫击炮。他去了以后,大了一个小规模的歼灭战,缴获了几门迫击炮。但是清扫战场的时候,他到处去问,大家也不知道什么是迫击炮,他只好边比划边找,后来总算是找到了。

  当然,那时候CCP的同志们的觉悟之高也确实让人叹为观止。广州起义的时候,敌人反攻开始后,起义指挥机关就散伙了。徐向前不知道该干什么,就跑到指挥部去找。他到指挥部的时候人都已经跑完了,他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箱子银元,就抓了两把。这事搁现在的同志们,当然是拿着跑回家去了。但是徐向前没用这个钱。后来组织上派他去东江游击队,去了以后他就把钱交给组织上了。叶吕端同志的觉悟更高,他进去看见一堆一堆的港币放在桌上,但是没人,他也没拿,转身就走了,去找组织去了。这个同志虽然晚节让人不齿,看来早期的觉悟还是挺高的。

  整体上说,感觉徐帅不是性格很强的那种人,比较老实规矩,行事打仗都是这个风格。张主席搞肃反,连徐向前老婆程训宣都肃掉了,他啥话也没说,连去问一句都没去,作为男人来说,有些让人看不过去。打仗也是这样,基本上以求稳为主,用奇不多,都是中规中矩的方式,捕捉战机的能力也很一般。

  四方面军刚到川陕边界的时候,清点下来,整个队伍大约1.4万人,后来发展得很快,不久就到了5万人,后来又主动出击周边的军阀部队,很快就达到了8万人之众,成为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从1.4万人到5万人这个过程,应该说主要归功于当时的政治工作,军事上的胜利和俘虏补充兵员的作用似乎不太明显。尤其是经过谈判争取到了一个整旅的军阀部队起义,一下就带来了一万多人,后来地方部队补充道野战部队的也很多,所以发展比较快。

  他打歼灭战的能力似乎不是特别强。在川北,等到红军主动出击时,他们周边主要的敌人包括田颂尧部约5万多人、杨森部约2万多人、刘存厚部约2万多人。虽然敌人的总数比红军多,但是军阀们各自为战,相互之间没有配合,都愿意坐山观虎斗,看着红军去他别人。所以红军先后各个击破了田、杨和刘部,也就是所谓的三次战役。其中,田颂尧损失最惨重,整个他原来的地盘全部被红军占领,成了苏区,部队经过与红军的几次作战,也成了残军。

  以红军当时的实力来看,四方面军有四个军5万人之众,除以小部扼守川陕边界以防胡宗南之外,其余部队都投入到了三次战役之中。先打田颂尧的时候,杨森与红军正在进行和平共处的谈判,不需要分兵对付,只需警戒即可,刘存厚部没有进取心,也不用在意,所以说,阻援不用投入太多兵力,几乎全军都可以投入到歼灭敌人中去。在这样的条件下,首选的当然应该是逐个歼灭敌人,但是徐帅却把仗都打成了击溃战。田颂尧部虽然人数与红军相当,但是战斗力远无法相比,装备优势也不是特别大,仗打完红军歼敌人数只有2000多人,一个团多一点。接下来的杨森部只有2万多人,红军完全可以通过运动对杨森进行包围歼灭,但是红军还是打成了击溃战,歼敌5000余人之后,敌人也跑了。最后的刘存厚部最弱,人数只有2万多,装备不占优势,士气很低,战斗力很弱,但是红军还是没打成歼灭战,还是让人家带着残兵败将跑了。

  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有条件各个击破,当然应该首选各个歼灭,而不是击溃。军阀部队的特点就是很容易溃散,但是军阀一般都有熟悉地形民情的优势,重新集合不难,所以击溃的意义不大,一定要捕捉战机歼灭。

  四方面军西征阴谋

  这些年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尤以历史学界为最。顶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大帽子,就啥都敢说,啥谎都敢扯。尤其是只要跟毛主席扯上关系的,同志们都发扬了穷追猛打的精神,不到长城不肯休,不把毛主席搞臭决不收兵。比如西路军这个事情,本来很清楚,结果这些年弄来弄去,搞得不清楚了。

  所谓的真相,大多数人都是从徐向前的回忆录里找的材料。原来的结论是说,西路军是在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下所犯的错误,西路军的同志们并没有责任。到2001年徐向前诞辰百年的时候,江SIR还在讲话里说过,西路军的同志们在绝境中顽强奋斗,艰苦作战,虽然失败,却仍然是悲壮的。这应该说都是定论。可是偏偏有些吃饱了没事去干的同志们千方百计的要把徐向前的意思曲解了,要把西路军失败的责任推到毛主席头上去。演变到现在,就是很多人都相信,西路军整个就是一个阴谋,毛主席明知道西征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又担心四方面军兵强马壮中央约束不了,所以就把四方面军送到马家军那边送死去了,本质上就是借刀杀人。

  其实,这种谣言并不高明,不仅侮辱了毛主席,也侮辱了徐向前。徐向前确实在回忆录里说,西征是执行中央的命令,是在中央的领导下进行的。这个是没错,但是徐向前说了这个中央就是毛主席吗?没有。

  张主席和中央分手南下后,另立了中央,并自任主席,但是却一直没有宣布。到百丈关战役失败后,四方面军南下赤化全川的希望破灭,只好另找出路。当时四方面军的同志们和被四方面军挟持着的朱德、刘伯承等,都同意北上与中央会合。张主席虽然心里也愿意,毕竟觉得抹不开面子。恰巧当时张浩同志回国,就居中调停,最后的结果是四方面军直属于共产国际,与在陕北的中央是横向的平行关系,而没有上下隶属关系。这样,张主席才借坡下驴,同意在于二方面军会合后北上与中央会合。四方面军还没有与中央会合,中央为了照顾大局,就既往不咎,宣布了一个新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名单,仍保持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时的决定,由朱德任红军总司令,张主席任红军总政委,并且授权朱德与张主席全权负责军事。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央逐渐明确了打通国际通道的战略思想,也就是宁夏战役的计划,准备在四方面军靠近一方面军时开始实施宁夏战役计划,占领陕甘宁全部,并以红军一部占领新疆,具体由张主席与朱德负责制订计划和执行。朱张很快就拿出了一个作战计划,即四方面军进入甘南后,即分兵一部与一方面军会合,其余部队渡河西征,占领平大庄凉,摆开扇形防御态势,威胁西兰一线,准备全部占领甘肃和宁夏。

  实际上,这个计划在指定的时候对苏联、张学良和蒋介石的估计都不是很准确。这个计划的前提是苏联肯定会援助,并且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绝对不会同意,张学良与共军组成西北抗日联邦政府,并准备抗击日本从蒙古方向对陕甘的威胁。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张学良才需要CCP的协助以取得苏联的援助,苏联也需要中国牵制日本,CCP的作用才能够发挥,而这两项条件的成熟则以日军准备占领整个中国北方并进攻苏联和蒋介石不打算抗日为条件,其中只要一个不能满足,整个CCP的计划就要泡汤。别的不说,没有东北军的配合,占领甘宁两省以红军当时的力量而言,显然是不可能的任务。

  但是当时的整个形势很微妙,可以说瞬息万变。两广事变解决后,蒋委员长已经能够调集兵力重新压制西北,并胁迫东北军参与对红军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宁夏战役的计划其实已经没有了实现的可能,红军只能采取守势,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逐渐靠近作战。而当时的陕北地贫民穷,只有40万人口,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就有3万多人,还不如四方面军当时所在的甘南岷州一带,四方面军挤到陕北去显然不合适,只能向中央军尚未控制的甘肃一带发展。也就是说,只要四方面军不完蛋,中央军要来,四方面军就必须西征,谈不上毛主席借刀杀人。

  不久之后,朱张率四方面军一部离开四方面军,去与彭德怀会合,准备发起宁夏战役,临行前交代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和总政委陈昌浩继续执行原来的计划,准备渡河西进。但是就在朱张离开四方面军之后,形势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徐陈却没有相应变化,而是继续执行西进计划。

  之后,朱张一直在对徐陈进行遥控指挥,也就是徐帅所谓的“中央”。当时朱张给他们的电报中曾分析形势说,以徐陈部兵力,应足够击溃马家军并占领甘南全部,鼓励他们继续按原计划西进。而真正的中央也就是毛周给他们的电报对西进则持很谨慎的怀疑态度,问他们是否能够保证在必要时仍然可以返回河东,粮食、衣服准备是否充足,对付马家军是否有希望等等,并指出,四方面军与一方面军紧靠作战对两军都比较有利,分开太远则对双方都有不利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徐陈又像一、四方面军第一次会师时那样, 服从了张主席的命令,屁股坐到张主席那边去了。他们表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西进任务,并约定当时正在组建中的南路军、北路军同时开始执行计划。按照原计划,本打算11月10日开始西征,一切准备都以11月10日为限,但是两广事变后胡宗南部从郑州返回西北,西路军顿感危机,于是提前开始了西进计划。准备不足,这是西征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以当时红军的情况论,一、三、四三个方面军中,且不论战斗力,仅以人数论,四方面军人数最多,是绝对主力。因此,对共军而言,无论是东进,还是西进,还是与张学良联合抗日,四方面军都是一个重要的筹码。在中央党史制定的作战计划中,四方面军与南下时被挟持走了的一方面军之五军、九军都是主力部队,在各个方向上都发挥主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白痴,大概没有人会想到要拿四方面军去送死,去搞什么借刀杀人的阴谋。

  西路军的失败

  西路军失败以后,徐帅回到延安,曾跟高岗谈过西路军失败的原因。按照徐帅的说法,当时西路军的任务飘忽不定,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到底是西进还是东返。按照他的说,当时如果直取新疆,接通与苏联的联系通道,并在新疆拿到苏联援助的武器,然后回头再来打马家军,就可以战无不胜了,无论是割据河西走廊进取新疆,还是威胁兰州支援陕北的中央,都可以实现。一直到晚年,他写回忆录的时候,也还是坚持这种观点,只要在渡河后迅速西进,不再永昌一带徘徊,西路军就可以圆满完成任务。

  徐帅特别强调说,他这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对当时形势的客观评论。但是这个徐帅认为很客观的说法,其实也没那么客观。

  西路军渡河后前期的仗打得都很不错,基本上大半取胜了,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几乎没什么缴获,部队补给有问题,又比如当时没有料到河西会有这么冷,过冬的准备不足,等等。这个时候西路军确实存在急速西进,直奔新疆中苏边境的条件,如果当时没有徘徊,从西路军的主观方面来说,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在取得苏联援助之后,西路军是否就像他说的那样可以西北无敌了呢,是不是真的就算马家军再多一倍也不够打?这就不一定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西路军是无后方作战的,即使拿到苏联援助,也是要在战斗中不断消耗的;人的问题也很大,红军战斗人员减员很快,而且在西北少数民族比较多的条件下,基本上无法补充兵员。如果拿到苏联援助后能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为什么不能再渡河之后就迅速占领河西走廊并建立根据地呢?更何况,从河西走廊走到新疆的中苏边境的距离只会比走到陕北更远,而不是更近。不知道以西路军2.18万人中有40%的机关人员和伤病员的现实状况,徐帅计划多久达到边境,并用多久又打回河西走廊呢?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中央当时在陕北命悬一线,东进无门,南下无路,北出不能,处于被包围的态势中,必须有西路军在这个战略包围圈外面策应,否则中央也是游魂野鬼,也没有退路可走。

  以当时红军的实力论,四方面军虽然有两个军备分割在了在河东,未能参加西征,但整体上看,西路军当时的实力仍是各路红军中最强的一支。西路军总人数2.18万,战斗人员占60%,按这个比例算,也还是有1.3万人的战斗人员。二方面军到陕北时包括机关等人员,总共也就是这个数字。一方面军的中央机关人员什么的全部计算在内,也才不过3万人,何况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数目庞大,远不止40%的比例。以后后来改编为八路军后的情况看,当时中央能直接控制的红军,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2万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当然希望西路军能发挥积极作用,能对中央在陕北的生存和发展有所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西路军孤军远征,从河西走廊一直朝西走,穿过沙漠,拿到苏联援助,然后修整,再杀个回马枪,那个时候恐怕中央已经没有了吧,只好让陈昌浩重建中央了。

  徐帅自己也提到了,西安事变的发展和西路军的命运息息相关。首先是万一南京打算进攻张杨与红军,中央估计西安市守不住的,所以西路军必须在背后牵制当时处于中央和西路军中间的毛炳文部,以策应中央与张杨的战略转移。其次是,一旦张杨背盟,中央在陕北无法立足,那么首选的就是与西路军会合。而且,蒋委员长回到南京后变卦,调整部署,准备进攻张杨,中央确曾东过找西路军会合的念头,蒋委员长还命令国军准备堵截。

  可以说西路军对中央来说,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毛主席和党中央怎么会愚蠢到让他们去送死?中央在与南京的谈判中甚至还曾要求,将河西走廊割让出来,由西路军占领。此计不成,退求其次,又要求南京约束二马,停止进攻西路军,南京也没答应。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无非是,西路军进展受挫,处于被围困的境地,进退无据,中央根本没有与南京讨价还价的余地。倘若西路军的主力九军没有打那个败仗,或者至少与二马能打个平手,中央的余地自然也大多了,对他们的帮助肯定也会多很多。

  更何况,孤军作战对共军来说,又不是西路军这么一支,多了去了,哪支共军没有孤军奋战的历史?而且哪支有2万多人的共军孤军像西路军这样就全军覆没了?西路军至少还与中央有联系,还知道中央在陕北,徐帅兵败之后还可以化妆往陕北走,那陈毅、粟裕他们怎么办,他们连中央的死活都不知道,难道就不坚持斗争了,就该全军覆没了?粟裕才500来人,而且还在国府统治区最核心的地方活动,怎么就没被全军消灭呢?

  西路军全军三个军,五军,九军,三十军,五军是个残军,只相当于一个师的样子,三十军比九军稍弱,九军最强,结果九军孤军冒进,吃了败仗,西路军顿时受挫,从此西路军才由进攻转入防御,由主动转入被动。这分明就是军事失败,怎么能说到政治问题上去呢?

  毛主席不信任徐帅?

  一直有个说法,说是徐帅在西路军失败之后没再有什么机会露脸,是因为毛主席对他不放心,不给他机会,把他冷藏起来了。

  且不去考虑这个说法在事实上到底能否成立,光是一个最主要的理由就不能成立。一般的说法是,毛主席怕徐向前再打出一个四方面军来,中央尾大不掉。扯这种淡的人实在是太蠢了,毛主席还没傻到这个份上。要是毛主席真的傻到这个份上,CCP恐怕早就完蛋了,根本轮不到共军从山里钻出来跑到城里执政了。CCP的历史上从来就没出过这种事情。别的不说,就说鄂豫皖根据地,中央先后派去了三批人,都是一去就直接接替领导权的,从来没出过任何麻烦,包括当初起事的元老们,从来都没动过这种心思,都是把部队看作党的部队,都是服从党的领导的。以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形势,如果徐帅真的能独立搞出名堂来,毛主席和中央高兴都来不及,还谈什么忌惮呢?

  实际上,毛主席从来都是知人善任的,也从来都没提防过谁。很简单,以毛主席“圣人无可无不可”的气度来说,会怕出什么状况吗?在遵义会议那样就剩下散伙一条出路了的局面下他都敢出手接盘,他还会怕什么状况?

  抗战开始后,徐帅先是给刘伯承做副手,在129师当师长。去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八路军发展比较快,从山西发展到河北,又从河北发展到了山东,但是山东缺乏一个军事主心骨,中央就让徐帅去了。徐帅去山东的时候,115师已经分家,聂荣臻已经在河北搞得有声有色了,山东由陈光代理林彪的位置,和罗荣桓一起。徐帅去山东的时候,中央明令由徐帅负责山东全局,包括陈光和罗荣桓所部,都归徐帅指挥。但是徐帅为人比较低调,觉得陈光他们本身比较独立,用不着他去指导,所以就不怎么管,而是埋头在冀南和山东另创一片天地,搞得也算是有声有色。

  1940年,徐帅奉命离开山东,回延安准备参加七大,一直到47年,基本上很少接触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毛主席把徐帅调离军队的说法的由来。实际上,稍微看一看当时的情况就应该清楚,当时不止徐帅一个人离开了部队,包括朱彭等人在不久后都离开部队,到延安准备参加七大会议去了。在当时,被调回去参加七大才是毛主席和中央看得起的表现,留在部队不能参加七大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中央对他们的认识就是只能从事军事工作不能参与政治工作,而在共军里面,传统上就是政治工作高于军事工作的。所以说,如果说当时把徐帅留在根据地继续搞部队了,那才是真正的对他不信任。

  回到延安后,他一直担任抗大校长,这个位置恐怕也不是谁都能得到的,如果毛主席不信任,会让他去干吗?就象后来有人说刘伯承的那样,难道毛主席不懂得蒋委员长就是从当军校校长开始发达的?如果是出于不信任,难道就不怕他在这里自己垒山头,培植私人势力?此后,组建晋绥联防司令部以后,虽然名义上的司令员是贺龙,但是贺龙长期在晋西北,实际上联防司令部的工作就是由徐帅负责的,这样的殿前都检点的位置,如果不是出于信任,能随便给一个人吗?之后,徐帅就一直生病,虽然他心里很想上战场,但是却一直没有批准。难道这时候让他去前线累死才能证明毛主席对他的信任,毛主席让他在后方先把身体养好再说不是出于对高级干部的爱护?

  解放战争开始后,徐帅再次要求上前线,那时他身体稍微好转,但并没有完全恢复。仅仅是离开延安到晋西北,他就已经劳累得需要修养恢复了,如果让他象刘邓、陈粟那样在前线翻山越岭的转战,到底是想让他早点累死呢,还是说明对他很信任?徐帅到山西后,身体稍微好转,再次提出到部队工作。毛主席同意了,就让他去太岳工作。当时刘邓、陈谢率部南下,整个山西不仅军事上需要保守原有的根据地,而且必须承担向前线部队输送兵员和补充物资的任务,这个时候毛主席让徐帅承担起来,难道不是出于对他的能力的认可和对他的品质的信任?

  打运城的时候,第一次围攻运城因为部队缺乏经验,未能得手。嗣后,王震率所部路过徐帅的防区,徐帅提出要王震部留下来帮忙一起打运城,毛主席二话不说立刻回电同意所请,要王震留下来配合徐帅的工作,并且在电报中明确说王震部与太岳部队由徐帅统一调度指挥。王震在抗战期间长期充当御林军的角色,毛主席能同意让徐帅调度指挥,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毛主席对他的信任?

  这之后,徐帅就一直给聂荣臻当副手,但是新中国一成立,第一任总参谋长却不是别人,而是徐帅,聂荣臻反倒成了徐帅的副手。其中原因不难猜测,相比徐帅能带着一帮新兵把山西的30万蒋军解决掉,而坐拥抗战时期的模仿根据地的聂荣臻却一败再败,徐帅的能力更值得信任。虽然聂荣臻是一方面军出来的,跟毛主席共事的时间更长,毛主席却仍然把第一任总参谋长的担子给了徐帅,这就说明,毛主席在用人的时候就是看才能的,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的。

  1954年,中央军委设副主席后,徐帅就是军委副主席之一,而且排名靠前。此后,别的老帅先后遭遇危机,而徐帅却一直安然无恙。1967年文革正火热的时候,军委机关受冲击,毛主席再次点名要徐帅出任军委文革领导小组组长。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毛主席一直对徐帅存有戒心的话,恐怕轮不到徐帅到这个位置上吧?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与别的老帅相比,徐帅在党内、军内的地位在建国后恰恰是一直呈缓慢上升趋势的。虽然这条曲线上的起伏比较平稳,但相比其他人的大起大落来,徐帅怎么说也算是一直在上升的,总没有突然上升又突然跌落。而且,徐帅的这种上升趋势一直保持到了80年代初期,几乎所有建国后的政治运动都没有影响到他的这种缓慢上升,包括文革开始和文革结束,难道不能说明毛主席对他始终是信任的?

徐帅一生唯谨慎作者:萧武

  在公交车上奋战两星期,终于在昨天下班的时候把徐帅的回忆录看完了。感受主要有两点,一是徐帅的军事能力问题,一是徐帅的性格。

  就军事能力来说,应该说,徐帅是共军将领中较早具有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的一位。在红军时期,徐帅就指挥过好几万人——最多时8.6万——的大兵团作战,而且在红军时期就实现了战术上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型的,这一点非常难得。按照共军将领战术学习的阶段来说,在学会运动战之后,就应该向打运动歼灭战发展。但是徐帅在这方面的转型却不成功,从四方面军时期一直到解放战争,徐帅在指挥部队打歼灭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计算错误从而导致原打算围歼的敌人突围逃走的现象,始终没有解决。每逢碰到这种情况,徐帅都会习惯性地说这是部队追击不力造成的。实际上,出现这种情况,更多的时候问题不在部队身上,而在指挥员身上,计算的失误往往就会导致这个结果。

  但是,即便如此,徐帅的军事能力在共军中也排在前列。除了军中公认的军事能力比较强的林彭刘粟之外,徐帅和陈赓的军事能力应该就是最强的了,至少比元帅中叶剑英、贺龙、陈毅、聂荣臻、罗荣桓这些人强,而且是能够独挡方面的将领。当然,徐帅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不能不考虑部队自身的因素,因为当时的主力部队基本上都随着刘邓、陈谢南下了,留给徐帅用的部队很少,大部分是从地方部队转为野战军的,无论是战斗素质还是纪律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徐帅能够用不足十万人的部队搞定整个山西,解决盘踞山西40年的阎锡山,实属不易。尤其是围攻太原的战役,徐帅用不足8万人的部队居然还包围并歼灭了阎锡山的13万人,很不容易,没有红军时期的作战经验,做不到这一点。

  徐帅的性格是比较低调的,与世无争,随遇而安。从他的回忆录里看,除了二月逆流那次之外,徐帅基本上没有当面跟人急过,只有那次拍了桌子,情绪很激动。这从他早期为人处世的风格就能看出。他早年毕业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两个学校做过老师。第一次因为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被学校开除了。第二次很莫名其妙,直到写回忆录的时候,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当时到底为什么被开除了。在这之后,他在家里没事情干,才去考的黄埔军校,走上了革命道路。到四方面军以后,开始时还好,后来张主席搞肃反,比较过分,连徐帅的老婆程训宣都肃掉了,徐帅也没有去问问是怎么回事,还是已经时过境迁到了延安之后,才了问当时主持此时的人,但是也没有责备别人。四方面军与中央分裂时,徐帅心存不满,但是仍然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张主席电令南下,他也就南下去了。他长期与陈昌浩同志共事,应该说陈昌浩同志做人做事是很过分的,但是徐帅也基本上不与他争执,除了在西路军已经失败时在会上稍微辩过几句之外,他也没有争执过。到延安后,他的工作一直变换,他也没有要求过什么,始终是中央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中央要他去什么地方他就去什么地方,从来不说二话。建国后也基本上是这个态度,一切服从组织安排。一直到二月逆流,他才讲了几句话。文革期间将他疏散到开封去,女儿受他影响当兵不成,他都没说过什么,也不去争。让他下工厂,二话不说就回家卷好铺盖,第二天就下了工厂。

  可以看得出来,徐帅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知道自己只是个技术型人才,政治上不够敏感,所以一直在政治上很谨慎,不轻易表态支持谁也不轻易反对谁。凡是他讲到政治路线问题时,一律全部遵循党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口径,丝毫不带含糊。比如说在张主席这个问题上。按理说,张主席一手将他提拔到了四方面军头号军事主官的位置上,对他是有大恩的,但是他在提到张主席时,丝毫没有为张主席说过好话,都是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之类。提到他跟着张主席南下,也说是自己当时的水平不够,认识不到位,只能到那个水平,并明确说自己这个事情做得不对。西路军失败后,陈昌浩没有跟他商量就离开部队,他也说自己赶到很惭愧。对于毛主席,也完全服从了决议的定性,建国前完全正确,17年部分正确,文革全错,没有一点越轨的地方。

  不过,他这么讲到底是不是发自真心的,很难说。看完这个回忆录就能发现,看不到他的真实,只能看到他坐了什么事情,当时是怎么做的。能看到的就是这些,至于他是怎么想的,从来不说,说了的也都是前面说的那样,完全服从组织决议的,自己不随便发评论。只有一个地方让人觉得奇怪,就是他特意区别了毛主席跟“四人帮”,说在对待二月逆流和老干部的态度上,毛主席和四人帮们是不同的。按照主流的历史叙述,四人帮之所以敢在二月逆流的问题上大做文章,完全是有毛主席这个后台,虽然一把只是说四人帮如何如何,其实大家都明白是在指责毛主席。只要不特别指出,大家基本上都明白这个意思。但是徐帅特别提出了这一点,说毛主席跟四人帮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可以说,这是整个回忆录里面唯一让人觉得意外的地方,在文革后对二月逆流事件的主流叙述背景下,这么说显然有为毛主席辩解的意思,说明他对毛主席还是有感情的。

  徐帅的这种态度有两个可能,一是他特别清醒,是用这种方式明哲保身,也就是他很狡猾,一种是他本人的性格确实如此,什么事情都显得很无所谓,与世无争,但求平安。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他对张主席、毛主席这些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但是他知道不能轻易表露,表露了就会有麻烦,所以宁愿一直藏着掖着。但是对于大多数情况,他都觉得无所谓,随遇而安。

  再说说他与四方面军系统的关系。一般的说法是徐帅是四方面军的代表,包括他授衔、后来在军中的地位,都不是出自对他工作能力的肯定,也不是因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而是因为四方面军的一大群将领,他是唯一有资格代表四方面的人。看完回忆录,我觉得这很可能是个误解。或者说,即使中央把他当作四方面军的旗帜,也完全是个误会。以他的性格而言,他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老大。这一点对比一下张主席就能看得出来,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主席就向中央提出,要让四方面军的人多几个在中央工作,增加发言权,这才是一个老大的样子,知道维护自己手下人的利益,知道为他们争取权力。但是徐帅完全没有,徐帅始终保持着很谨慎的态度,与四方面军的将领也不是特别密切。实际上,我比较倾向于认为,更能代表四方面军的人不是徐帅,也不是王树声,而是许世友。在延安那件事以后,许世友实际上就成了四方面军的领头人。比起许世友来,徐帅和王树声显然要内敛得多,所以中央宁愿将错就错,让徐帅继续充当四方面军的旗帜。所以,包括后来李先念等四方面军的人很得志的时候,徐帅都并没有成为他们的心腹,始终保持着距离。

  总之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徐帅其实也一样,一生唯谨慎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3-05-01/457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1 关键字:西路军  徐向前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