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老田:一个老大学生对于官员群体蜕变的认识

一个老大学生对于官员群体蜕变的认识

老田  访问整理

  在战争期间,共产党人为了战胜敌人,都是把自己放在最严格的受批评受监督的地位上。电影《董存瑞》中间有一个情节,说是连里各班都争着要承担最艰难的战斗任务,现场召开的生活会中间,各个班进行相互批评,一个班说你们班还有什么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所以,这次任务你们不能上。这些确实都是千真万确的,那个时候一切都是为了战胜敌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护短,一个人在大家眼里就跟透明似的。

  小事情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大意义,其实和大事情是一样的,这不仅仅光是停留在生活层面那么简单。返回头去看井冈山时期,那个时候建立士兵委员会,也是为了监督干部,实行三大民主。后来建设社会主义,也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反复要求群众就是要有发言权,不是少数天才人物在那里管理群众,社会主义从物质到精神跟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苏联专家阿洛霍夫1952年到哈军工来,这个人也是有很多的老红军精神,他看到校门上有两个和平鸽,立马就要求拆掉,说和平是外交部的事情,我们军队时刻要准备打仗,要时刻想着如何战胜敌人。那时刚刚解放,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还没有开始,城市的人口也不多,供应还是很不错的,每个周末学校都安排招待餐,以苏联专家作为对象,自己当然也是一大堆人作陪。阿洛霍夫也是二话不说,立即要求取消,说共产党刚刚取得政权,一切要为了建设服务,生活必须尽可能节约。

  在供给制时代,军队里头官兵一致,都是在一个食堂里吃饭的,虽然有些军官是高于大灶供给标准的中灶和小灶,也往往拿出来跟士兵一起共享。建国后实行工资制了,军官们都是回家吃饭的,每逢节假日还是与士兵一起,困难时期,吃的东西很缺,我亲眼看到军官们还是节假日到士兵食堂来,但是没有一个军官拿筷子的,光喝几杯酒就离开了,大家都很自觉,没有一个例外。

  到了文革之前,党内生活就很不正常,XX一贯主张的“奴隶主义”有很大的发展。我们哈军工在管理学生方面,设置了队长和指导员,这些人管学生的政治工作,发展学生党员等等。这个时期很不正常的风气就慢慢发展起来了。按照正常情况,学生要求政治上的进步,评三好学生,争取入党,这不是坏事情。一些积极分子为了这个,对于同学中间的错误言行,这些积极分子有意见不当面提,批评教育,而是记录下来去向队长指导员打小报告。这就变了性质,不是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而是为了自己积累政治资本。结果,党员和党组织不是放在群众的监督之下,而是变成了一个绝对的东西,进了党就算是自己人,上下级关系很不正常,等级森严。这些指导员对于毛主席提出的三好学生标准,就不是按照实际需要那样掌握的,他们主要是看你这个人是不是经常去汇报情况,积极向他们靠拢。

  凡事总是有一个主次,学生肯定是要以学为主。1963年开展学雷锋运动,学校里头也没有多少事情,主要就是打扫卫生和帮厨,一般说来这个应该是在课余时间去做。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当时哈军工的学习任务很重,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很多学习吃力的同学周末都是要赶作业。要是懂行的学生管理工作,肯定是要把学习放在首位。

  结果不是那样,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干脆就不做作业了,下午时间去帮厨。做这些表现工作的,主要是那些人情世故懂得比较多的学生。还有一个情况,哈军工学生是八个人一个寝室,每天轮流做卫生,其他人要出早操。那些会来事的学生,首先就上指导员那屋去(他们当时也是跟学生住在一起,周末才能回家,两个人一个屋),把卫生打扫完之后,还要帮助他们把热水打好,牙膏挤到牙刷上,这样的同学还受表扬,说他对工农的感情深。

  我自己是高中入党的老党员,是支部委员,讨论问题时也有一票,跟队长指导员平起平坐。在讨论哪些人可以入党问题上,我跟指导员他们从来都是相反的,他们满意的人我总是卡住,认为不符合三好标准。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队长和指导员也是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他们很多是14-17级干部,多数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连排长和战斗英雄,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不熟悉也没有发言权,所以,看人看问题就是看你积极不积极,是不是经常去汇报同学表现,是不是靠拢他们,他们在心里把这些看作是看不看得起他们的表现。这个认识很脱离实际,当时的青年学生都是非常敬服英雄的,但也往往敬而远之,很少去跟他们交流思想。跟今天的官员一比,那一批指导员的政治素质确实不错,会议上讨论问题,虽然老是意见不同,他们也从不对我进行打击报复。

  那个时期,井冈山的老传统还没有完全丢掉,还是要发扬三大民主的。每年年底支部总结工作,其中有一项是“给支部提意见”,这个提意见有严格的纪律,绝对不允许反驳和解释。每年参加给支部提意见大概有二三十人的样子,成员是学生干部和党员,有些意见就特别尖锐。我记得有个女同学是党员,她提起意见来完全是不留情面,说指导员上班打瞌睡,下班后去食堂不老实,用手去挑菜里头的肉片吃,那时候还没有发展到大的贪污盗窃等等,都是各种小问题,提的淋漓尽致,我亲眼看到指导员满头大汗,棉袄穿不住了脱下来拿在手上。虽然这样挖苦讽刺,但是事后都跟没事人一样,绝没有打击报复的。当时虽然还有这个传统,但是挡不住另外一面消极东西的上升。就是这样,一个个问题积累下来,总是解决不了,最后就只有走向反面了。

  文革初期,毛远新写了一张大字报,就是提出这个问题的。我事后问过他,毛主席有没有看过他的大字报?远新说主席事先没有看过,但是那期间主席跟他有好几次谈话,大字报里面有主席谈话的精神。有个高干子弟吴某比较散漫,老是入不了党,我们老早就在底下捣鼓,经常议论政治生活,对当时的消极面看得比较多,认为积极分子队伍不纯洁,很多人是抱着个人目的要求入党的,这个现象和制度有一定的联系,看到主席的讲话之后,思潮涌动,就有话想要说出来。

  聂元梓大字报公开广播之后,人民日报也发了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这个时候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响应的大字报。6月9日,我校写了一张19人签名的大字报,被称为“甲方大字报”;过了几天,学校党委就组织了一批反击的大字报,这称为“乙方大字报”。乙方大字报联系1957年的反右派来批判我们,上纲很高,说反对党支部就是反对党,因为根据刘少奇的论修养:党的领导只能是具体领导;官方组织的乙方大字报简直是XX奴隶主义逻辑的活样板。这一下大家都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动。从1957年DXX彭真他们按照单位下指标抓右派,发展到后来官员们偏爱把一切针对党员干部的批评意见,都说成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以此去扼杀不利于他们的言论,连批评一个党员、支部书记都会被扣上“反党”的帽子。

  乙方大字报出来之后,我和吴某议论这个事儿,认为先前的甲方大字报还只是个表态性质的东西,不完善,就商讨写了一张很长的大字报,把两张黑板都贴满了,主题就是批判校党委推行资产阶级教育路线。我们写了一个晚上,到早上四点钟才回去睡觉,这大概是6月11、12号的样子。

  我们的回应大字报一出来,就有好多人来观看,还有人拍照。学校围绕着对这张大字报的不同看法,就开始分出派别,这张大字报中间,对一些政治生活的潜规则提出很多挑战,还是有实质内容的。别的系里面也有少数响应的大字报出来。直到11月份哈军工的大辩论中间,还有很多问题涉及到这张大字报。我们当时属于四系,校党委对大字报第一反应就是:“四系出事了”。

  这个时期刚好是刘少奇布置各地镇压学生的那一段,形势比较微妙,当权派还来作了调查,从侧面了解大字报是谁发起的,谁执笔的,调查报告搞了一大箩筐。他们了解都是找一些边缘人士了解,对你也很客气,省军区还派了工作队过去,在学校蹲点了一段时间,也是了解这个大字报,我们都感到有很大的压力。10月份的时候,中央文件要求退还整群众的材料,造反派就趁机找他们要黑材料,他们不愿意主动给,结果就把保密柜强行砸开,看到了他们整的很多黑材料。我后来想,如果不是毛主席彻底扭转了文化大革命的大方向,我们也肯定会象1957年一样很惨,划成右派肯定是铁板钉钉。

  6月初学校的运动就开始了,接着就挨压,到七月底翻身了,火又烧起来了,八月份有很激烈的大辩论,直到九月初,这都是文革早期的思想发动阶段。在1966年8月的时候,哈军工的大礼堂“造反团”主持开辩论会,热闹得不得了,搞了好几天,满礼堂都是人,大家都是废寝忘食的,今天想起来都不知道那时是怎么过来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和公开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那可真是开了锅,边世军的口才很好,在辩论会上有很好的表现,那个辩论会给人们思想很大的震惊,对于XX一贯提倡的奴隶主义是个很大的批判。前两天还有些反对意见出来,逐渐地造反派观点占据了绝对优势,虽说是允许各种意见发表,但是反面的意见只要是上台一讲,大家就轰他。他们持有不同意见的保守派,就拉出去到小树林,自己讲给自己听。

  因为社会主义还刚刚开始过渡,私有观念还占据优势地位,这是XX奴隶主义的社会基础,借这个鼓吹“吃小亏占大便宜”的驯服工具论思想,要在社会上清除这个基础,思想斗争和阶级斗争确实不能丢,而且,要是不组织群众力量,就根本无法对那些消极的东西形成有效的冲击。接着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由头,把群众从日常政治中间完全赶出去,再加上一些大人物有意识地把这个引入到政治生活中间来,奴隶主义的潜规则就日益扩张和弥漫开来,这在上面迎合了一些不善于工作的干部,在下面迎合了那些想要走政治捷径的人。结果很清楚,官员从政治生活中间的最初的利己表现发展到大面积腐败,整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间,实现了从政治蜕变到经济制度的根本倒退。

  二○○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3-05-02/1093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官员  文革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