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毛泽东与我们党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做的三件大事

  [摘要]我们党90多年来,在领导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做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镌刻着毛泽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彪炳史册的不朽贡献,头两件大事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进行和完成的。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出中国革命成功之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件大事,是在毛泽东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毛泽东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第三件大事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条件、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们党所走过的90多年的光辉历程时多次指出,我们党90多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伟大奋斗,做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当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所做的三件大事,头两件,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进行和完成的;第三件虽然是在毛泽东逝世后进行的,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为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从毛泽东与这三件大事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在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和当之无愧的崇高历史地位。

  一、我们党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搞成功的。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出中国革命成功之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没有毛泽东,至少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极大的可能要推迟几十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辉煌。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亡,民不聊生。救国寻路、民族复兴,从此成为近代中国的基本政治主题。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做过各种尝试,但都失败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说:“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许多好心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学生们,他们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或学习,不问政治,自以为可以所学为国家服务,结果也化成了梦,一概幻灭了。”(《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历史事实证明,要造成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通过改良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走俄国革命的道路。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毛泽东本人对革命有什么特别的喜爱,而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逻辑。中国要富强,首先要通过革命求得独立和民主,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是根本的政治前提。1925年12月,毛泽东在为《政治周报》所写的发刊词中说得很明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不首先实现彻底的政治变革,什么工业化,什么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一切都谈不上。正如毛泽东后来所深刻指出的:“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零五年的历史,特别是国民党当政以来的十八年的历史,清楚地把这个要点告诉了中国人民。”(《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80页。)

  走俄国革命的道路,“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1页。)。但是,这条路并不是现成的,在中国特殊国情下这条路怎么走,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极端复杂的新课题,有许多问题需要厘清和解决。比如说,俄国革命首先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城市暴动,而中国却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怎么办?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这场革命却要无产阶级来领导,如何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与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如何衔接?等等。事实上,中国革命实际中发生的各种或“左”或右的错误,根源都是由于对这些根本问题没有搞清楚。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贡献,最主要的并不在于指出中国必须要革命,也不在于指出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和最具决定性的历史贡献在于:在中国革命处于最艰难和最危险的时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成功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他创造性地开辟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他运用马列主义党建理论,形成了一整套党建学说,成功地把原本农民成分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他成功地把原本农民成分占大多数的军队,建设成为一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新型人民军队,同时提出了一整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他成功解决了分清敌、我、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建立了一条团结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统一战线;他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政治态度,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提出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他集中全党智慧,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这既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性世所罕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件大事,跨过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步。完成了这件大事,中国人民才走出了漫漫长夜,旧中国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才宣告彻底结束,中国才得以实现独立、民主和统一,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了一个根本的政治前提。

  完成这件大事,许多老一代革命家都作出了贡献,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作出了贡献,但贡献最大、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毛泽东。正如邓小平所评价的那样:“回想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发展与进步,立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二、我们党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做的第二件大事,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这一切都是同毛泽东的领导分不开的。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仅仅是实现了民族复兴进程的第一步。毛泽东早就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毛泽东又为如何在中国尽早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进行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政治制度上,成功地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新中国长治久安奠定了稳固基础。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毛泽东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和扫清道路。他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特点,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成功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局面,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这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从此,如何不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民族复兴,成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中心课题。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毛泽东又为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尽快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幸福,开始了新的艰辛探索。他提出:阶级斗争改变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制度,这仅仅是为建设、为发展生产、为由农业国到工业国开辟道路,为人民生活的提高开辟道路。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他甚至把社会主义建设比作“一场新的战争”。“我们要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并且希望在不要很久的时间内,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比现在要富,比现在要强。革命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19、120、123页。)

  中国共产党是第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政党。如何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全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由于没有多少经验,开始时更多的只能是学习苏联经验。但是,毛泽东很快就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他强调要“以苏为鉴”,“独立思考”,推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评价的:“毛泽东同志经过慎重思考,提出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由于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阶级斗争的环境,对迅速到来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认识和经验,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出现过严重曲折。但是,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积极成果是丰富和宝贵的。这些积极成果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取得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二是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三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理论成果和宝贵经验在后文涉及,这里仅在巨大成就方面举几个突出例子。

  巨大成就之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工业化。毛泽东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逐步提出了“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后来又加上“国防现代化”,形成“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十分落后,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许多重要工业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正如毛泽东在1954年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经过近30年的建设,我们兴建了大批新的工业基地,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成就。

  成就之二:科学技术特别是国防科技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靠什么?毛泽东提出:要靠科技革命。他说:“我们国家要建设,就要有技术,就要懂得科学,这是一个很大的革命。没有这样一个革命,单是政治改变了,社会制度改变了,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还是一个手工业、手工技术的国家。”(毛泽东在南京召开的江苏、安徽两省及南京军区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20日。)他提出要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来赶超先进国家。(参见《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341页。)他还强调要切实抓“国防尖端”、“备而不用”。20世纪50年代,他最先提出并作出决策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搞原子弹。60年代初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在国防尖端技术项目是上马还是下马存在着意见分歧时,他果断作出重要批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正是这样一个富有远见的重大决策,才有了后来的“两弹一星”,才有了我国的大国地位。邓小平后来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

  成就之三: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我国的安全出发,思考和谋划国际战略、策略和战争战略问题。他的外交思想,高屋建瓴、精辟深刻。他总是从国际斗争的实际出发,对世界局势作出科学判断,对于团结谁、孤立谁、打击谁,始终做到心中有数。他对世界格局的划分,先后有过“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论断,他提出的建立“一条线”、团结“一大片”以对付帝国主义霸权威胁的战略和策略,打开了新的外交局面。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们的承认、尊敬。联合国三分之二的国家冲破美国的阻挠,投票赞成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9页。)

  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毛泽东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世界发展史上罕见的发展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个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变成一个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从一个饱受帝国主义掠夺、欺凌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主权独立、享有崇高国际威望和地位的国家;从一个内乱不已、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空前统一的国家;从一个人民备受地主、官僚、买办和洋人欺压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广泛民主权利的国家;从一个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从一个在世界上被人看不起、被视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这一切,为中华民族迈向光明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向前大大迈进了坚实的一步。这一切,都与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分不开。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不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今天我们的国家还会是旧中国的样子。我们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都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分不开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9页。)

  三、我们党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做的第三件大事,是在毛泽东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毛泽东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第三件大事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条件、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做的第三件大事。毛泽东与这件大事有什么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过深刻论述。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话,把毛泽东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讲得很清楚了。

  第一,毛泽东的奋斗为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条件和物质基础。

  历史不能割裂,1978年我们并不是凭空进行改革开放的,而是在既有的制度条件和物质基础上进行的。既有的制度条件,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改革开放后我们所要改革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体制,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之所以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原因即在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尽管有很大区别,但都是为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总目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虽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前者为后者“积累了条件”,后者是对前者的“坚持、改革、发展”。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如果没有毛泽东领导我们成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一些境内外敌对势力别有用心地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污蔑和否定毛泽东,其根本目的也就是要推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

  所谓物质基础,主要是指前已述及的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没有这些巨大成就,没有那一时期积累起来的强大的物质、技术、人才等基础,我们在改革开放后要取得那样快速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第二,毛泽东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

  毛泽东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认识和正确主张,为我们在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这些理论准备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有以下几个方面: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先声;提出走自己的路,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能够不断开辟新境界的真谛;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为确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个步骤,进而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分两个阶段,为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理论准备;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尊重价值法则,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设想改革目标,提供了认识基础;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必须采取“统筹兼顾”的方针,成为我们今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法的思想来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有重要指导意义;提出搞好民主集中制,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启发;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直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等等。毛泽东的探索所取得的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有些没有展开或没有坚持下去;而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仍要坚持和发展。

  第三,毛泽东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和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教训。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建设看作是一场新的战争,他说:“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还缺乏经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页。)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30年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主要归纳为两点:“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讲究经济效果。只有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随之逐步增加人民的收入。我们在这一方面吃的亏太大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十年。”(《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313页。)改革开放后,我们正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经验是多方面的,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财富。这些宝贵经验,不仅在过去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启迪。比如,在党的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高度评价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他说:“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确实是高瞻远瞩。”“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是我们党90多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仍然还要从毛泽东留下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吸取教益,得到启迪,获得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关于毛泽东与我们党在民族复兴征程中所做的第三件大事的关系,邓小平曾有过一段深刻论述:“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0页。)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已经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的三座丰碑。在这三座丰碑上,镌刻着毛泽东为中华民族复兴所作出的彪炳史册的不朽贡献,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永远铭记。铭记毛泽东的贡献,就是要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4-29/2582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4-04-29 关键字:毛泽东  共产党  民族复兴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