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团军到班:八路军各级部队编制,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从集团军到班:八路军各级部队编制,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徐 平
原编者按: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抗战时期八路军有“大团”和“小团”,著名小说《烈火金刚》中就对大团、小团有详细描述。可是,你知道八路军其他各级部队的编制结构和规模吗?比如八路军的旅是怎样的编制?一个连有多少人?本文就带你看看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本级和以下师、旅、团、营、连、排、班,共8级编制,另外还有纵队、支队等部队编制。
路军
八路军的编制级别不是军,而是“路军”,高于军,和这一时期前后出现过的军团、集团军、兵团相当或相近。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
“路军”,又称“路”,本是作战中临时编组的战役军团,一般在战后即取消。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即有路军的编制。1929年编遣会议后,共编26路军,如1931年参加淞沪抗战是第十九路军。路军的编制不固定,也大小不一,有的辖两三个军,有的直辖若干个师。
第八路军,原是北伐战争中留守广东的粤军部队编成,李济深、陈济棠先后任总指挥。兵力最多时曾编有7个军。1936年7月,陈济棠联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发动反蒋的“两广事变”失败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趁机撤销了第八路军番号。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就把八路军番号给了红军。按说路军下面可以辖军,可是蒋介石为了限制共产党的武装,有意压缩编制,只给了3个师,每师额定1.5万人。不久,八路军又按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说明路军和集团军是平级的。
抗战爆发一年多之后,八路军部队有较大的发展。1938年10月23日,朱德就八路军编制、经费等问题致电蒋介石,提出:“八路军现有正规部队,除原有之三个师外,并组成有十一个支队,每支队辖三个团,计全体人数已达十二万。前曾蒙军政部核定,许已〔以〕改师为军,请准以每军三个师。”朱德总指挥的意见是,八路军原有的3个师升格为军,每军3个师,八路军共辖3个军9个师。当然,蒋介石是不会同意的。
集团军
早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已编有集团军,下辖若干军。1927年至1928年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新桂系李宗仁四派军阀分别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蒋、冯、阎、李分任总司令。此时的集团军,并不是按作战任务编组的战役军团,而是按势力划分的派系集团。各集团军编制也不同,第一集团军先后编有6个军团,每个军团下辖3~4个军;第二集团军共编9个方面军,方面军下辖2~5个军;第三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都是直接辖十几个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曾编组40多个集团军,集团军主官为总司令。1个集团军通常下2~4个军,兵力数万人到十几万人不等。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于1937年8月25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2日又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副总司令,下辖3个师,共4.6万人。
八路军改称十八集团军后,除正式文件经常称十八集团军外,一般还是习惯叫八路军。向守志上将在回忆文章里说到另一层原因:日本人扫荡问老百姓:“八路的有?”如果说“十八集团军的有?”绕口不好说,他就说八路。我们也叫八路,老百姓就都叫八路。
师
192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编遣会议,规定以师为战略单位,分甲、乙、丙3种,甲种师辖3旅9团,乙种师辖3旅6团,丙种师辖2旅4团。各师又辖有数量不等的炮兵和骑兵部队。蒋介石嫡系部队“中央军”一般都是甲种师,其他派系的“杂牌军”则多为乙种师和丙种师。
八路军改编之初,辖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师,3个师都是丙种师编制,师至团为“二二制”,每师辖2个旅,旅辖2个团,师直属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特务营,全师编1.3~1.5万余人。其中,一一五师1.5万人,一二○师1.4万人,一二九师1.3万人。
八路军的3个师在改编之初,除编2旅4团外,还编了1个独立团或教导团。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队伍迅速扩大,师编成内,陆续增编了纵队、支队、独立旅、教导旅等。到抗战中后期,八路军原有的3个师,已发展成战略军团,兵力增加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均已超出了师的编制级别。其中,一二○师发展到8.5万人;一二九师发展到近30万人;一一五师则发展为山东军区和晋察冀军区两大战略区,部队近50万人。
旅
八路军刚改编时有6个旅: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三四四旅,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三五九旅,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三八六旅。每旅辖2团,五六千人(三四三旅6500人、三四四旅5000余人、三五八旅5000余人、三五九旅5000余人、三八五旅5000余人、三八六旅5700人)。不久,每个旅又增加一个团,改为三团制旅。1937年11月4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关于扩军问题的指示》中,提出“准备每旅改辖三个团,更适宜于我军进行山地运动游击战争的战斗任务。”增编后的三团制旅,兵力已接近万人。1938年1月20日王震《关于第三五九旅编制等致周士第、甘泗淇并朱德、彭德怀电》中提到:“现三个团已编制就绪,七一七团三千二百人,平山团二千五百八十人,崞县团二千六百廿人,旅直一千一百人,共九千四百人。”
以后又在各师和军区之下增编了若干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教导旅和骑兵旅等。每旅人数不等,少则两千人,多则六七千。每个旅通常辖3团,个别还有辖4团的。1941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指示精神,八路军各战略区对所属部队进行精简,实行甲种旅和乙种旅两种编制。所谓甲种旅,就是三团制,七八千人;乙种旅,为两团制,五六千人。徐海东、陈赓、张宗逊、陈锡联、王震、杨勇、许世友、韩先楚等赫赫有名的战将都当过八路军的旅长。
解放战争时,原八路军的旅一级编制继续沿用,1948年11月全军统一编制时旅统改为师。
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
团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团一级编制最为复杂,有主力团、基干团、地方团,有大团、小团,有甲种团、乙种团、丙种团等区分。
八路军改编之初,3个师下辖6个旅,每旅辖2团,全师共12个标准团。另外,每个师还有1个独立团或教导团。杨得志、李天佑、杨成武、宋时轮、陈锡联等青年才俊就是八路军第一批团长。当时除了宋时轮30岁,其他人只有20多岁,称得上“白袍小将”。时任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的陈锡联在回忆录中提到:第七六九团编3个营。每个步兵营有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团直属队有迫击炮连、特务连和通信排。全团计2900余人。
以后,队伍不断扩充,增编了不少团,但有些团人员、武器都不齐全,和标准团没法比。《陈锡联回忆录》中提到,1938年1月成立的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独立团只有1200余人。而八路军最初的标准团,人数大体始终保持在3000上下甚至更多。1938年4月,反晋东南根据地九路围攻战斗后的第二天,朱德总司令路过三八六旅七七一团,问团长徐深吉该团现在有多少人?徐团长报告说有3853人。
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
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作战前动员
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整个八路军部队已经达到170多个团。但人数多少不等,少则千把人,多则两三千人。据《八路军第一纵队关于第三期整训计划致各支队、各军分区并报中央军委等电》(1940年1月24日),当时要求整训补充后,部队要达到主力团2500~3000人,普通团1500人。
1942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八路军各部队进行精简整编,出现了甲、乙、丙3种团制。甲种团为3营9连制;乙种团为2营6连制;丙种团为5(4)连制。甲种团也被称为大团,丙种团称为小团,是当时两种常见编制,乙种团介于二者之间。有些战略区部队只有大团和小团两种编制。
大团,是主力部队满编的标准团,人数在两千以上。据山东军区《关于调整部队编制等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1943年3月1日),提到团的编制:辖3个营,每营534人;团直辖司、政、供、卫及特务连456人。全团共2053人。
小团,取消了营一级建制,团直接辖连,规模缩小,机动灵活,以适应游击战争。小团一般为5个连,也有4个甚至3个连的。据聂荣臻等《关于晋察冀军区北岳部队精简整编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1943年3月17日),小团的编制为:5个步兵连,1个侦察连,1个特务连,全团1180人。在1943年1~3月晋察冀军区第3次精简整编中,全军区的大团一律缩编为由4至5个步兵连和特务连、侦察连组成的小团。
1945年8月,为适应大反攻需要,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八路军各部队将小团扩编充实为标准团,恢复了营一级建制。
营
八路军改编之初,步兵营每营一般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或排,全营四五百人。
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正规步兵营的编制变化不大,一般都是辖3个步兵连,但也有辖4个连的,如1937年底,一二〇师三五八旅所属营都扩充到4个连。1941年11月21日,贺龙在晋西北军区高干会上作关于正规军缩编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步兵营每营3个连、1个重机枪连(或1个排)。全营482人,营部33人;每营步枪322支,短枪32支(营部5支在内),轻机枪9挺,掷弹筒6~9个。”1943年3月1日,山东军区《关于调整部队编制等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营的编制为:“辖连三,重机枪排。每连共百五十四人,长枪百廿余支,轻机枪四,重机枪三。营部及重机枪排七十二人,重机二,营共五三四人”。
其他兵种营,如炮兵营、骑兵营、辎重营,通常比步兵营人数少些。据朱德、彭德怀《关于一二〇师组一辎重营致贺龙、关向应等电》(1940年5月15日):“辎重营分三个连,连分三个排,排分三个班,每班8人。各级干部配备与步兵营同,均设正副职。”按此推算:全营应在250~270人上下。
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第三营营长赵崇德,在1937年10月19日夜袭阳明堡机场战斗中牺牲。
连
八路军的连,初期主要有步兵连,辖3~4个排,约100~120人。还有隶属于团或以上建制的炮兵连、骑兵连、工兵连、特务连、侦察连、机枪连等。
1942年前后,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根据地缩小,部队减员严重,许多连队编制不满,部队进行了精简整编。压缩了旅、团编制,但是作为基本战术分队的连得到了充实。步兵连每连3排,每排3班;每排配轻机枪1挺;每班10人,步枪8支。全连人数140人到150人,步枪72支,轻机枪3挺,短枪10支,马枪2支,掷弹筒2至3个。1942年4月5日罗荣桓、陈士榘、肖华《关于鲁南军区等单位精兵简政总结致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等电》中谈到:“在整编前每连最多为一〇九人,少者二三十人,一个连仅有十五至十七支步枪,平均在七十人一连。此次整编后,所有的战斗单位均为一百一十以上至一百五十五人,满足编制,平均亦有一百二十人上下。”这些连都是指的步兵连。
在1942年的精简整编中,也是为了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八路军出现了小团的编制,即取消营一级建制,团直辖5个连。这些连被称为“大连”,比普通连人、枪都多些,连以下不是“三三制”,而是“三四制”或“四三制”,相当于加强连。1943年3月17日聂荣臻、萧克、唐延杰《关于晋察冀军区北岳部队精简整编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中提到小团编制规定:步兵连共161人。可见,小团的大连比普通连要多三四十人。
除了步兵连,特种兵连如骑兵连、炮兵连,通常比步兵连人要少一些。但有些特种勤务连队,编制可能还要大一些。据杨成武上将回忆,1941年反“铁壁合围”时,晋察冀军区一分区“警卫连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连队,有二百二十多人,全部用缴获的日本武器装备,有十二挺机枪和四具掷弹筒。侦察连有近二百人,他们训练有素,武艺高强,也基本是日式装备。
排
八路军的步兵排,通常下辖3个班,共30多人。1941年11月21日,在晋西北军区高干会上,贺龙提出各级部队的整编方案,其中:“步兵连每连3排,每排3班;每排配轻机枪1挺;每班10人,步枪8支。”
此外,还有炮兵排、骑兵排、工兵排、机枪排、特务排、侦察排、警卫排、通信排等。人数多少不等,但一般少于步兵排,如营属机关枪排,编制为24人,配重机关枪2挺,马枪4支。
班
八路军以班为最基层一级组织。最常见的为步兵班,设3~4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3人,每班9~12人。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第一团第七连第六班,全班只有5人。
“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副班长葛振林(右)、战士宋学义。
除了步兵班,还有炮兵班、骑兵班、工兵班、机枪班、掷弹筒班、侦察班、警卫班、通信班、司号班、炊事班等,人数一般少于步兵班。如1942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晋西北军区部队执行精兵简政情形的报告》中,提到步兵连建制中的三种班的编制:“步枪班(每班十人,步枪八支),轻机枪班(枪三挺,每挺三人),掷弹筒班(掷弹筒两个,班长、战士共六人)”。
此外,八路军不但有大团、大连,还有过大班。1942年冀中军区反“五一大扫荡”后,武装部队进行精干调整,各县区游击队改连排班制为大班制,每大班包括军政干部18人,以班、组为单位活动。当年冬季,军区作出决定,主力部队也实行大班制,取消排一级建制,每连编4至5个大班,每大班包括政治战士共15至18人。这个大班就是个加强班,人数顶半个排。
纵队
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一些地方武装、游击队编有纵队。如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第一纵队、八路军太岳纵队、八路军东北挺进纵队等,其编制不尽一致,有的辖支队,有的直辖大队,有的辖旅或团。
1937年12月,为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一二九师抽调兵力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游击纵队”(简称“东进纵队”“东纵”)。“东纵”刚成立时只有5个连,500多人,也就是1个加强营的实力。到1939年2月,“东纵”已发展到2个支队,共6个团。不久又整编为3个团,撤销支队,成为旅级的纵队。
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
此后,八路军的纵队多为旅一级,有些纵队就整编为旅。如1940年5月,冀南区的八路军部队进行整编,原青年纵队编成新四旅,原东进纵队编为新七旅,均辖3个团。而八路军山东纵队,1938年12月成立时,即辖10个支队、20多个团。到1940年秋,山东纵队将所辖部队整编为4个旅、3个支队另2个团。因此,山东纵队显然比旅高一级。而1939年6月成立的“张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治委员张平化)起点就高,由独立第一旅和独立第二旅组成。
支队
八路军刚改编时,并没有支队的编制。随着八路军出师华北,挺进敌后,很快,建立了许多独立支队,以适应敌后游击战争的需要。这些支队名号繁多,有的以活动地域命名,有的以领导者姓名命名,有的以序号命名,有的以兵种命名,如津浦支队、黄河支队、运河支队、东进支队、苏鲁豫支队、大青山支队、宋时轮支队、秦赖支队、第五支队、骑兵支队等。支队通常隶属于旅或师以及军区,编制不统一,且不固定,人员多少不一,一般是由几个营或连组建而成。如1937年9月底,以三五八旅七一六团第二营为骨干,组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雁北支队(又称宋时轮支队),1938年1月,扩编为5个营。
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
八路军的支队早期只是团级、营级,后来队伍迅速扩大,升格到旅级、团级。1938年2月10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决定,以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一团和第一二九师教导团各1个连为基础,组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先遣支队刚成立时,兵力还不到一营,仅过了半年多,当年9月21日,第一二九师决定,将先遣支队扩编为旅级支队。大青山支队一开始也是一个团的架子,下辖3个营,以后发展到辖3个团,成了旅一级的支队。
抗日战争中后期,八路军的支队陆续整编为旅或团。到抗战结束时,支队番号基本取消。少数保留番号的支队,到解放战争初期也整编为旅或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7-10-17/4674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