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报道南京大屠杀的外国记者
最早报道南京大屠杀的外国记者
侯 涛
这些从第三方角度发出的报道,成为日军罪行的铁证。
加拿大联邦议会华裔议员关慧贞近日在议会发表声明,建议把12月13日设为纪念日,以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这是加历史上首次有议员提出这类倡议。其实西方对南京大屠杀并不陌生,当年正是几名勇敢的西方记者在南京沦陷后的数天内,冲破日军的重重阻挠,从第三方的角度发出最早揭露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成为日军罪行的铁证。
加拿大温哥华东区华裔国会议员关慧贞
冒险留下
1937年12月15日,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在头版的显著位置刊登了题为《日军杀人盈万》的电讯报道。这篇报道揭露了日军攻占南京后的屠城暴行:“全市街道到处都是平民尸体及被丢弃的中方装备和军服……当我们离开这座城市时,看到的最后一件事是300名中国人在江边附近的墙前被处死,那里死尸已堆得深过膝。”当时许多看过这篇新闻的美国人在震惊之余也很好奇,这名勇敢的记者如何在恐怖屠城之际对外发出电讯报道的呢?
1937年中日爆发全面战争之后,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很多外国记者都在这里工作。12月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嚣张地要求所有外国人立即离开南京。到12月11日前,大多数外国记者跟随他们的大使和其他高级外交官相继撤离,只有5名美国和英国记者选择留在南京城内。
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城,冒险留在城内的五名西方记者亲眼见证了人类史上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纽约时报》记者德丁发现,南京陷落后,南京民众陷入对死亡、强奸和抢劫的巨大恐惧之中。日军一进城就开始严密搜索散兵游勇,“无助的中国军队士兵大多解除了武装,准备投降,但他们被有组织地围捕和处死。”日军对平民的杀戮也很普遍,一些被害人是老人、女性和儿童。《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斯蒂尔看到许多“脱下军装的中国军人”一个个遭到射杀;美联社记者麦克丹尼尔发现,已经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从房屋中被拖走,随后遭到枪杀,尸体被踢进沟渠。他还发现一名日军士兵拿着刺刀威胁国际安全区内的平民,抢劫到约3000美元;路透社记者史密斯目睹,任何在门外被抓的人,如果没有充分理由都会被立即枪杀。
传递真相
日军的疯狂杀戮使这些西方人震惊不已。作为记者,他们意识到自己目睹的场景足以轰动世界,但整个南京城此时不通电报、不通邮件、不通电话,外界了解的日本攻占南京后的情况,只有那些经过日本严格审查、由日本记者发出的“南京获得新生”“南京人民喜迎解放、感激皇军恩德”的虚假消息。
为防止大屠杀的消息外泄,日军当局严禁一切中外人员,包括外国新闻记者进出南京。西方记者明白,继续留在南京已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于是他们决定离开南京,摆脱日军控制后向全世界揭露这里发生的可怕场景。
12月14日,他们试图开车从陆路离开南京,但被严格封锁消息的日军挡回。无奈之下,他们尝试联系了暂时停在南京附近的美军炮舰“瓦胡”号。再次与日军交涉后,12月15日,斯蒂尔、德丁、孟肯和史密斯等四人获批乘“瓦胡”号离开南京,第二天(12月16日),麦克丹尼尔改由日军驱逐舰“护送”至上海。日军原本以为,赶走外国记者后,他们在南京干的那些丧尽天良的暴行就不会传到西方世界,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些西方记者在从南京城到下关江边乘船的途中,再次亲眼目睹大批中国平民和战俘遭日军屠杀的场面。
《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斯蒂尔是报道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人。他在登上“瓦胡”号炮艇后,立即用“非凡的社交能力”说服炮艇上的无线电员违规对外发出他撰写的稿件,把亲眼目睹的日军屠杀暴行抢先发回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收到这篇稿件后如获至宝,15日就在头版刊登题为《日军杀人盈万》的新闻,副题是《目击者叙述刚刚陷落的南京城“地狱般”的日子,马路上积尸高达五英尺》。
派拉蒙新闻电影社记者孟肯也设法在“瓦胡”号上向美国发出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并刊登在16日的《西雅图每日时报》,这篇报道揭露“所有被发现有当过兵迹象的中国男性都被集中到一起处决了”。美联社记者麦克丹尼尔在南京多停留了一天,他的日记刊登在12月17日的《西雅图每日时报》上,“12月14日,看到日本人在全城抢劫……12月15日,与大使馆仆人一道去寻找他的母亲,在沟里发现了她的尸体,大使馆勤杂工的兄弟也死了……我对南京的最后记忆是死了的中国人、死了的中国人、死了的中国人。”
不过最具影响力的还是12月18日美国主流报刊《纽约时报》的详细报道(如下图)。德丁在这篇报道开头就描述说,“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把中国人从他们的家中赶出来、大规模处决战俘以及搜查体格健全的男子,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日军看上去想让恐怖保持尽可能长的时间,以便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即抵抗日本会产生可怕后果”。
不解之缘
美国记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和谴责。日本方面试图对相关报道大加封锁,据统计,仅在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日本就查禁了大量提及南京大屠杀的海外报纸杂志(中、英文),更严禁日方报刊泄露相关的只言片语。
但日本的舆论封锁毕竟控制不了全世界。随着南京大屠杀的新闻在全世界传播开来,西方尤其是美国出现了同情中国抗战的浪潮。美国《洛杉矶时报》甚至对日本天皇裕仁是否能管好自己的军队提出质疑。在国际压力之下,1938年2月,日本政府将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和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王调回国。
斯蒂尔离开南京后,转道前往中国陪都重庆,并在这里认识了中共代表周恩来。1938年他访问了“红色中心”延安。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斯蒂尔被派往日本报道东京战犯审判。另一名报道南京大屠杀的著名记者德丁后来一直为《纽约时报》当驻外记者。1971年,他成为首批被签发签证进入新中国的美国记者之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7-12-11/4768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