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的1927年:共产党刚开始的学习——重访革命史,解读现代性(三)
转折的1927年:共产党刚开始的学习
——重访革命史,解读现代性(三)
曹征路
原编者按:
曹征路老师是一位敏感而富有正义感的优秀作家。
是在这样一个恶俗而趋炎附势的时代里特立独行,敢于反抗的作家,也是一位使自己的心跳和呼吸紧紧贴近工人阶级的心跳和呼吸的作家。
他创作了被称为“工人阶级伤痕文学”开山之作的《那儿》,记录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制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的不幸与困惑,感动了无数人,也堪称时代记录。
《重访革命史,解读现代性》是曹征路老师重新思考近代以来革命与现代性的系列之作,将在本公众号陆续刊出。
说完湖南农民运动,关于现代性在1927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中共“八七会议”之后,共产党虽然在批判陈独秀投降路线、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等问题上取得了共识,但对党究竟怎么样领导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并不是很清楚,“八七会议”只开了一天,一切都还在混沌中摸索。毕竟这时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些年轻书生,对于带兵打仗还需要重新学习。所以现代性不仅是时间的,空间的,实践的,也是学习的。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南昌起义的部队中,在毛泽东直接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中也普遍存在。
攻打大城市失败以后,秋收起义部队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撤退,走到萍乡县芦溪镇时,遭遇敌军和地主武装的偷袭,部队伤亡三分之一,士气低落,官兵逃亡,疲惫沮丧和失望情绪在部队中弥漫。部队里开小差是常有的事,有些人甚至公开谈论,你走不走啊,到哪里去啊。有一个排长把全排都拉走了,还带走了武器。毛泽东连夜追赶这些战士,脚趾头被竹签扎伤,勤务兵说毛委员你看看你的脚,毛泽东说,脑壳都保不住了还顾得上脚。
那时毛泽东的讲话是这样的低调:
“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没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在家乡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了,我们有近千人还怕什么?大家都起义暴动出来了,一个人可以当敌人10个,10个战士可以当敌人100个,有什么可怕的,没有挫折和失败,革命是不会成功的。”
宣传鼓动可以提神打气,但前途在哪儿呢?这支队伍里的军官大都是穿马靴的黄埔学生,没有斗争经验,实际上他们也不会打仗,看到越走前面越荒凉,内心也许更加荒凉。士兵大都是农民运动的骨干,虽然吃苦不怕,可也不知道究竟要走到几时。
在行军休息的时候,毛泽东突然跳起来问大家:你们说说,人为什么要长屁股?这样奇怪的问题由文静的毛委员口中说出来,搞得人们一愣,谁也没有想到过屁股是个问题。毛泽东接着自问自答道,人长屁股是为了能坐下来休息,对不对?是啊,这有什么高深的,谁不知道啊?但接下来的话谁也想不出。毛泽东说,我们到罗霄山里去是要找一个根据地,好让红军得到休息。现在我们就是要为红军找到一个屁股,为中国革命找到一个屁股。
事实上,以上只是老战士说的笑话,口口相传的野史。
9月1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却是正史的记载。各路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到达文家市集中,讨论部队的行动方案,他在会上分析了敌强我弱和起义部队面临的严重形势,主张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到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会议否定了师长余洒度“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
9月20日,部队开始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转移。与此同时,部队到达莲花县三板桥时,毛泽东派何长工同志到永新去找一个安全的休整地。那时一个改变中国军队的现代性方案已经在他胸中酝酿,他嘴上不说,心里比谁都要急。革命当然不仅仅需要休息需要屁股,这队伍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它能否实现转型,与旧式军阀的管理方式彻底决裂,变成一支现代军队。
9月25日下午,何长工来到永新石市村,找到了大革命时期的农会干部汪季元,了解到走过高溪后,爬越十里山,有个群山环抱的山沟名叫三湾。那里既能摆脱敌军追击,还可以走上宁冈茅坪的山路直达罗霄山脉,并介绍井冈山上有袁、王两支“绿林武装”。
9月29日上午,起义部队翻越了大山口,来到一个群山环抱、没有地方反动武装的山坳里——永新县三湾村。清点一下,原有5000多人的秋收起义部队仅剩不足1000人和48匹战马。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就这样开始了。
在毛泽东住的“协盛和”杂货铺里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毛泽东首先分析了第一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共产党没有掌握自己的军队,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重大主张,当时担任师长的余洒渡提出各种异疑,陈浩、徐韩等人也站出来反对,大家争论非常激烈,毛泽东最后举出第一次国内革命的叶挺独立团为例,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党掌握了军队的成功经验,来说明党建在连上能发挥堡垒作用,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拖不垮打不烂,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在微弱的油灯下,一直讨论到天亮。
这次改编的主要内容是,把部队缩编成一个团。把国民党的白旗换成共产党的红旗。把党支部建在连队上,党员不够就在工农出生的坚定分子中发展党员。部队的番号改为工农革命军。改编以后,军官多出来了,编了一个军官连。毛泽东在干部中公开讲,没有信心的可以走,不要开小差,走的人发给五元钱路费,将来革命胜利了还可以回来。
共产党以前虽然整合和影响了一些国民党军队,并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但党支部都是设在团一级,团政治指导员办公室直接管连队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只做宣传教育工作,因而政治工作没有群众基础,难以直接掌握士兵。团一级即使设了党的组织也难以掌握部队。可以说,那时共产党掌握或影响的叶挺部队、贺龙部队之所以在三大起义中被逐次击溃,缺乏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一个主要原因。
秋收起义部队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来自黄埔军校学生、来自安源煤矿的工人、来自湖南江西等地的农民运动骨干。尽管大家都拥护北伐同情工农,对蒋介石叛变革命不满,但对政治工作普遍不理解,认为军队只要能打仗就可以了。现在一改编,首先军官的权力受到挑战,大事小情都要党支部说了算,他们的权力被架空了,长官的威严何在?再说以后军队不但要打仗,还要学会做群众工作,还要搞政权建设,不胜其烦。
所以在改编的当天晚上,就走了一些动摇分子。再到后来,师长余洒度和团长苏先骏也逃跑了。更为离奇的是,改编后新任的团长程浩居然密谋把部队拉出去,投降地方军阀方鼎英。由于党的组织深入到了连队,他们才没有得逞。
在宁冈砻市,毛泽东召开大会,公开了陈浩等人的叛变投敌罪行,部队群情激愤,当即就把这三个人枪决了。这也反过来证明,起义部队的绝大多数战士是拥护这次改编的。他们对国民革命的理解是从切身体会开始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人民的一员。任何权威都来自对人民的忠诚,没有人民的支持,共产党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它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它也是共产党本身提升现代性的开端,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经验。
这个转折的1927年,共产党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8-01-07/4814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