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
你是这样的人
——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
邓朴方
1975年9月20日,周总理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要做第四次大手术。在用车推他进手术室之前,他喊了声“小平同志!”叫我父亲过来,他的身体非常虚弱,但是他用很大的声音说:“小平同志,你这一年多的工作证明,你比我强得多。”这是他要让所有在场的人都能够听见他的话。总理认为他马上要去世了,他在用最后的力量来支持我父亲的工作,有人说这是最后的一搏。这是生命最后的一个吼声!
毛泽东说了四个理由将邓小平从江西接回北京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父亲(邓小平)就被打倒了,很多老干部被揪斗,周总理都按毛主席的意思予以保护。当时那个环境非常艰难。
1969年林彪搞“一号通令”,把老干部们都赶出北京,送到外地,我父亲是被下放到江西。最初江西安排他去赣州,周总理知道以后,连续两次给江西省“革委会”有关负责人打电话,说邓小平已经是65岁的人了,身体又不怎么好,最好安排在南昌附近,最好是两层楼,一个院子,楼上由父亲母亲住,楼下由工作人员住,有个院子好散步。
毛主席决定恢复我父亲的工作,作为周总理来说,他根据毛主席的决策来办事,这个事情他不能多说,但是必要做的该做的他都做。当时周总理处境非常艰难。1972年6月,他批了一个文件,恢复我父亲的工资待遇,同时也批准我到北京来治病。8月,父亲就写了封信给毛主席。毛主席说:“邓小平虽然犯了很多错误,错误很严重,但是第一个呢,不是叛徒;第二个是在苏区时,是‘毛派’头子,第三个是协助刘伯承打仗有功,第四个是解放以后也不是没做一件好事。”周总理得到这个指示以后立刻向政治局传达,并且作为文件来传阅。10月,父亲就已经开始活动了,先后到韶山、井冈山参观,还参观了红都机械厂,江西其它地方,一直到年底。周总理给纪登奎和汪东兴写了一封信,先谈谭震林的事情,让他回北京,后来又谈关于邓小平的事情,毛主席已经提过多次,请他们议个办法出来。12月底,纪登奎、汪东兴正式提出建议,要我父亲恢复副总理的工作。
周总理为邓小平的复出在病中坚持工作
1973年2月,我父亲得到通知回到北京。这年年初,周总理的病复发,这时候本应该很好治疗,但是,他从1973年2月底到3月初,连续开会,讨论父亲复出问题,连续很多天开会,反复商量。直到3月9日,大概讨论完了,他才向政治局讲明他的病情,请假去治疗。同一天,他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批准了,3月10日,关于邓小平复出的中央文件正式发出。这是周总理为父亲的复出在病中坚持工作的情况。
3月28日,我父亲和李先念一块儿见周总理。警卫跟我讲,当时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是坐在最边上的靠背椅(不是沙发)上等着,我父亲进来后,周总理立刻站起来,走到我父亲那儿,叫一声“小平同志”,两个人握手,然后才进屋谈话,当时他和李先念一块儿和我父亲谈话。第二天就和我父亲参加毛主席召集的会议。我父亲3月29日见到毛主席。当天晚上,周总理就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安排我父亲工作的问题。这段时间,周总理都在病中,都在治疗之中。
但是就在1973年,父亲问题逐步解决的过程当中,周总理也受到了批判。毛主席批评他:“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到了十大召开之前,8月5日,毛主席又提出儒法斗争。8月6日,江青就闹着要把儒法斗争写进十大的报告里面去。周总理说要消化消化。党的十大上,我父亲就作为主席团成员了,在十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我父亲复出又往前走了一步。
周恩来用最后的力量支持邓小平工作:你比我强得多
1975年9月20日,周总理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要做第四次大手术。在用车推他进手术室之前,他喊了声“小平同志!”叫我父亲过来,他的身体非常虚弱,但是他用很大的声音说:“小平同志,你这一年多的工作证明,你比我强得多。”这是他要让所有在场的人都能够听见他的话。总理认为他马上要去世了,他在用最后的力量来支持我父亲的工作,有人说这是最后的一搏。这是生命最后的一个吼声!
12月底,周总理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了。我父亲、王洪文、张春桥、汪东兴都来了。这次又抢救过来了。大家来看周总理,张春桥走过来的时候,周总理说:“春桥同志,你和洪文要多帮助小平同志工作。”这是他死而复生后的再次奋力一搏。他知道,形势很坏了,但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他还要尽他生前最后的一点力量,希望起点作用。实际上,大家知道根本不可能说动张春桥这些人。实际上他是在用最后的唯一的可能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希望能够影响他们。总理用心之苦哇!这种事情想起来真是让人非常非常地难过,这种事情也是很残酷的。
我父亲和周总理这份友谊真是伟大,世上难找的。伟大的友谊,世人难找啊!他们俩这种关系如果写篇小说,其感人之深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8-01-29/4852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