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表哥的回忆:让先人的“无形资产”代代相传

表哥的回忆:让先人的“无形资产”代代相传 

宋方敏 余光鑫

1.jpg 

在家乡鳌江,纪念抗战期间祖父沉船御敌大义壮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宋上楠抗日纪念亭”快要落成了。慈溪的光鑫表哥,发来他回忆外公外婆的文章,请我修改。这是对先辈亲人的一份纪念,也是迎接“上楠亭”落成的一份献礼。 

从那充满乡土气息的灵动、有趣而丰采的文笔中,让我看到了两位老人家——我的爷爷和奶奶当年的鲜活身影和音容,感悟到他们身上的那种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品质和素养,那是一种“龙的传人”之精魂,是一种朴实无华、融于生活、大道自然的真、善、美。 

珍惜先辈亲人留下的“无形资产”吧,让做人做事的良心、善心、诚心和坚心永存,让优良的品质和正义的精神代代相传,我们的家庭、家族,乃至国家和民族,才有美好的未来!

 

                                     宋方敏

                               二〇一八年四月于北京 

2.jpg 

    宋上楠(18871965),字良材,号梓芗,生于浙江平阳鳌江镇,爱国民族企业家。1927年参加平阳县农会,在温州地区早期共产党人张培农、叶廷鹏领导下搞土地革命,大革命失败后遭追捕,后在组织帮助下避难新加坡。1931年返回家乡,创办“宋元春砻壳行”,开发浅海蛎壳资源,组织农(渔)民砻砺壳;并创办蛎灰窑,经营建材行业。试产“撒田灰”,改良酸性土壤,使水稻高产,深受农民欢迎。他还是平阳内河运输开拓人,疏通鳌江至平阳河道,开辟航线,创办、经营平鳌内河河轮公司。抗战初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领头进行鳌江人民反对大米漏海资敌的罢市游行,反对桐油走私给日军等斗争,曾两度被捕入狱,由于各界的声援、营救而获释。19396月,在面临日军由海路入侵的危急关头,他毅然决定关闭“宋元春砻壳行”,献出自家全部的十来艘三桅砻壳大船,装上石头,自沉鳌江入海口主航道,筑起“水下封锁坝”,阻敌进港。为纪念宋上楠先生倾家毁业沉船御敌的大义壮举,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平阳县和鳌江镇领导决定,在鳌江入海口岸边狮子山上建宋上楠抗日纪念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jpg 

宋上楠抗日纪念园设计效果图

鳌江老家那些难忘的事 

余光鑫 

 

鳌江望族“宋元春”

 

外公宋上楠的府邸,称谓“宋元春”,是当年鳌江古镇上,除我姨爹家“王广源”府上之外最有名气的府宅了。 

外公将自己的府号择名为“元春”,有着深厚的涵义。“元”字乃列首位、开头之意;“春”字乃一年四季春为先,大地上的万物生机盎然、春意盛茂。二字合并吉顺首利,源清流长,多么美好的向往和意愿!同时也体现出外公的性格——奋搏向前、求取第一、力求全美、永不服输! 

在他的基因遗传、超先的启蒙教育和严格家教下,舅舅、姨妈们也不负众望个个都功成名就、事业有成,对国家、社会、百姓大众作出重大贡献。大舅宋廷幹学业优博,大学毕业后出人头地,并代表当年国民政府去台湾接受日本人遗留下的化工厂。二舅宋廷勳从一个普通的中学文化程度自学成才最后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三舅宋廷铭全家更了不得,舅舅、舅妈身为国家高级干部,又培养出了儿子、女婿两个将军。姨妈、姨爹都是国家科研栋梁,姨妈宋爱兰研制出“土霉素”药材并制成中药片剂造福于千万个平民百姓;姨爹王载弘翻译出几百万字的国外先进科技书籍,为千万个大学学子获得知识铺路搭桥。如此人才济济、精英荟萃,都是“元春”二字的兆头和结晶。 

浙南古镇鳌江古称“屋拾头”。传说鳌龙下山所游过的河道变成江流,当游到“屋拾头”时鳌龙抬头四望并翻了一个身,在翻身打滚之处形成一个竟有五、六百米的江面,然后依依不舍游往东海。鳌龙翻身所掀起的淤泥左边堆积成“屋拾头”,即后来的鳌江镇,右边淤泥堆积而成的叫“屋地高”,即现在的新集镇“龙港”。 

两堆淤泥,就像鳌龙头上的两颗眼睛,左眼“屋拾头”,出了一个我外公宋上楠;右眼“屋地高”,出了一个我外婆高徳妹。龙脉凤域风水宝地,孕育出一对好男女。他们一个是我汉民族中典型立标的男子汉,一个是历代社会弘扬的宽慈待人、济世行善、相夫教子的好慈母。他俩的结合,后来为浙南地区民族工业的崛起和为家乡百姓谋利益增添了一部轰轰烈烈的创业史,也为民族解放斗争留下了一篇倾家毁业沉船御敌的可歌可泣的壮举录。更难得的是他们继承和传授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朴实的乡风民俗,在他们言传身教下的后代子孙,个个都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一份贡献,对百姓和社会都奉上一张满意的答案。这一切都是两位老人身教言传、济世行善所积下恩德的回报! 

桃花有意、流水无情,日月光阴的浪花冲逝了老人们勤劳艰苦奋搏一生的经历,但是鸟过留声、人过留影,历史会永远记住他(她)们的事迹!日月会永远留住他们的身影! 

打开现在的温州市新地图:一条南京至厦门的高速铁路和一条沈阳至广州的同三线高速公路欣然入目,而另一条已经立项未完成的从乐清高速公路分支出来沿着海边一直经过鳌江到苍南沿海的国防高速公路即将开工。这里是国防要塞东海前线,离鳌江镇只有一百多海里的南麓列岛将要担负起国防御敌的重任。据说,国家将考虑苍南龙港和平阳鳌江两颗“龙眼睛”汇合成一个地区级的城市,它将肩负更深远意义的“龙地凤域”,成为集商贾与国防为一体而闻名于世的经济战略重地。 

可是在这两条先进的交通线未建成前,只能依靠一条一〇四国道线来承担繁重的交通运输。(我们在一九五七年离开故乡时,这条一〇四国道线还未筑成。)千百年来这片富饶的土地却交通落后和封闭。人们的出行是靠步行或坐船来完成。从苍南县的最东南海边的炎亭、马站、钱库、金乡各镇(以前归属平阳县管辖,后来划分归苍南县管辖),数十万百姓出行经商、办事、探亲都要坐上小船,划行几个小时或一天才到“江南沿”(就是外婆的娘家“屋地高”)“方岩下”江口码头。随后摆渡到“屋拾头”鳌江下埠码头,又上岸后走过两条街道就到内河轮船码头,也就是我祖父肥皂厂水井边上的码头。上了轮船就开始通往全国各地的旅程了。当年外公审时度势洞察此商机的发展前途和重要性,就和亲友合股开办了内河轮船公司。后来因亲友、环境的变化,他全权接受全部股份独立承办轮船公司全部业务,成就了他的造福地方有益于百姓的交通善举的愿望。 

在轮船经营的几年里,是他名扬四处、家业兴旺、春风得意,最舒心的时期。也正是因为鳌江地处这条交通要塞,运输的繁忙给古镇带来上百年的繁荣和兴旺。 

    宋元春府邸就在离“下埠”江边码头二十来米的“南大”街上。府邸朝南坐北,打开朝南大门举目江面:船桅林立、满帆船只顺风逆潮来来往往。北座兴隆街也是古镇最热闹的一条街,街上商贾店铺挨家落户。特别是有集市日的上午,人头簇拥、摩肩接踵,三轮车、人力车的互让,汇合成一副杂乱又热闹的江南小镇特有的场景。在这商铺排列的街南边,有一所邮政局却格外显眼悦目,在当年通讯工具尚不发达的时代,它担负着当地百姓和外界亲友、业务生意联系沟通的重任。每当夜深人静,这里的大门口和对面药店门口的四盏灯笼,更显示出这两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重要的服务场所。邮局的东边,有一条两米来宽的弄堂。进入弄堂十几米路,就是外公府邸的西后门了。 

两扇漆黑的大门两边挂着两盏灯笼,晚上照亮了弄堂,便利于行人来往。围墙的北边,临街的一面有数间店面,外公将这几间店铺交付甥侄打理谋生。至于开的什么店,我已记不得。 

进入大门,两边都是二层三间的水泥小楼房,深度大概五六米长。靠大门右边的楼房上,里面的一间是二舅妈的账房,外公的办公室靠楼梯口,中间一间放帐柜、桌椅和杂物。这座楼上我印象深刻,小时和表弟妹们玩捉迷藏,我躲在这楼上的柜子里,不经意翻出了一袋票据,再交给弟妹们大家一起玩。舅妈发现后,连吓带骗收回去。后来才知道,那是轮船上的船票,是可以换钱的不能乱丢的票据。对面楼房,上下都是给轮船上伙计使用的。两边小楼房当中是一个水泥道地,有二十几平米,夏天很凉快,因两边的楼房挡住了阳光,弄堂中的清风通过两扇大门习习而来。中午坐在这里是纳凉的好地方,我趴在外婆的膝盖上,听着外婆讲故事,听着听着迷迷糊糊就睡着了。 

从这水泥道地跨上一级台阶就是主宅。朝南一排三层六间(还是五间记不清了)楼房,下面地板,上面楼板,屋深十几米,中间有板壁分隔。道地对进一间朝南的是客堂,中式摆设、讲究大方,后半间可放数张八仙桌,一年四季各庆贺酒席就在这里举办。如果酒席桌数多,放的地方不够,就可以直接摆设在中间院子里道地上。在后半间的西边就是楼梯,楼梯旁边进去的后半边两间是厨房。 

    楼房的西边就是这条和邮局相邻的弄堂。楼房的南面由围墙围绕,是深度有二十来米的大院子。打开朝南大门前面,有一条从东往西的小路。过了这条小路,再走几步就是江边的滩涂,就是通向东海的鳌江了。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当年这条只有一米多点宽的小路,现在已经扩建成“江边大道”。大道临江一边种植花草林木,一座座供行人小憩的凉亭错落于绿荫中,三十多米宽的大道一直延伸到原先“鳌江戏院”旁边的码头。 

天明清晨,穿着红红绿绿衣裳的男男女女,唱歌的、跳舞的、练太极拳的,描绘出一幅幸福生活的景象! 

夜幕降临,大道东边的雄伟的鳌江大桥灯火闪亮,桥面上来来往往的汽车车灯一闪一闪,就像一条鳌龙在游荡。 

夜航归来的渔船到了,这里都会拉响沉吼的汽笛声,好像告诉亲人们:我平安地返航了! 

停泊在江边船只桅杆上的灯光时隐时现,勾画出一幅奇妙无穷的夜景…… 

我去过很多地方,也看过很多夜景,唯有故乡鳌江这条江边大道上的夜景最令人难忘! 

江边大道的北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排列着商贾辐辏和一幢幢居民住宅。原先的外公府邸原址和邮局、弄堂,已经改建成银行、商场。 

    鳌江故乡——外公“宋元春”的府邸,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日新月异改变了面貌!

4.jpg

宋上楠先生19511月摄于南京中山陵

外公的“无形资产”

 

我的外公身高大概在一米七左右。大舅我没见过,二舅三舅身高脸型像外婆,更像“屋地高”外婆的弟弟舅公。台湾的小舅那年回大陆省亲,我一看和外公一模一样。 

外公从小辛勤劳作,练就一身结实的肌肉、健壮的体魄。一年三百六十天,从没见到过他生病吃药和累垮了的日子。不管春夏秋冬,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起床,点上一盏煤油灯,收拾好白天轮船开船所需的物件。那个烧饭的“阿升”伯,听到他走动的脚步声也紧随起床烧火做饭。待到早饭煮好,就叫起几个伙计及全家人用膳,一天的忙碌就开始了。直到晚上十点多钟后(那时晚上没娱乐节目很早就休息),全家一片寂静,唯有外公的楼上室内灯还亮着。他要汇集二舅妈交给他的一天经营账目,及第二天的杂事安排。天天如此辛苦,却仍精神百倍,毫无疲惫。 

他的一对长寿眉毛粗密浓长,虎眉雄威,使人感到无比的威严。如果你有做错或做亏心的事,在他的双目炯炯注视下,就会感到不由而悚乖乖地“坦白交代”。如果你做错事了向他承认,就会得到他的宽恕——哪怕天塌下来的事,他也会替你排解分忧。他就是那种眼中容不下一点有悖于常理的人! 

他的嗓门沉厚粗响,出声宏亮,讲话简明扼要口齿清楚,不喜欢拖泥带水夸夸其谈的那种人。他挂在嘴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把说空话的时间用在实干的功夫里,就结出果实。”他讨厌那种搬弄是非、口舌无遮的人,说这种是“三姑六婆”祸害邻里、作孽乡间、扰乱街坊之罪人。他还有顺口溜:天下可恶七种人,三姑六婆加和尚…… 很长的一篇,可惜当时妈妈给我们说时,我没用笔记下来。 

他伸出双手,手心的肌肉圆满而厚实,十指短粗,手指关节上直到手腕处长满黑黑的浓毛。(记得我和大表哥第一次见面,两人伸出双手一对照,一模一样,互相哈哈大笑。)他做事有始有终,细致周到。他从小就教育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如何要把这事做到尽量的全美、满意。”小时候有件事我记忆犹新:二舅家小表妹用完马桶忘了盖上,被他发现,第一次说了几句,第二次他瞪眼叱责,第三次就一个耳光。他说这耳光刮了后就不会忘记性了,果然以后就不会了。虽然现在教育儿童不提倡体罚的做法,但我还是相信“棒头下面出孝子”的古训。如果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严格的家教,社会上的少年犯罪率也不会这么高了。 

外公的教诲我终身受用。他以前说给我听过一句话:“用好的东西,哪里拿来放回哪里。比如用火柴,用好后要放回原地,晚上万一遇到急事,伸手一摸就拿到了,这样可省下不少功夫。”这个道理,后来我用到管理上了。我的一个生产厂长,十六岁跟我至今几十年了。当时他混到车间主任时,还是工具用好随手丢到哪里,下次用就找不到了。我说了几次效果不大,再后就训告他:“再不放回工具箱,工具没了自己去买。”果然以后就好了。这样的事数不尽数,也是我传给下代的家训。 

外公的家训和教育是做人行为全方面的楷模。他严格要求我们做人坐相要端正,挺腰,不能驼背。女孩子坐着要双脚合并,态度面容要端正大方。走路的时候,双眼要往前,不能顾前注后。做事要爽气,不要慢拖拖。自己定下来的目标,要坚忍不拔地去完成,不能三心二意地做事。他还说吃相要紧,从吃相中可以看出你的家庭背景和教育,吃饭不能发出声音,要闭嘴,不准狼吞虎咽“讨饭相”。盛饭时要从锅边开始,不能从饭的中间挖洞一样。小孩不准上大人桌,除非是他同意,才能和大人一起吃饭。吃好后,要将自己碗边残物捋到碗里带走,不准人离开后还满桌残渣。这个平常不易注意的细节教诲很有意义:不但使小孩养成自己事自己做、爱干净卫生的习惯,而且还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同时也有保护环境卫生的现代意义。我的三个外孙以及两个外孙女从五六岁开始,我就要求他们这样做,他们在家吃饭也习惯了。后来上中学了,过了几个星期回来,我问他们在学校里有没有坚持这好的习惯。他们说不做了,反正是食堂,别人都不做我们何必要做,而且又有专门的人来收拾。我听后瞪眼大声说:“不行,非做不可,别人不做是别人的事,你们做是你们的事!”后来我参加女儿的家长会,问老师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老师说你家孩子与众不同有教养。我想如果这种教育能全民普及的话那多好!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文明、垃圾分类、废物利用,这个良好习惯不但能使公共场所更加清洁卫生,而且方便服务员对残物分类收拾并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真乃百利无一害也。 

在接人待客方面,外公对我们的教诲是:当家中来客人时要站起来表示欢迎,客人离去时站起来表示欢送。别人说话的时候,你的眼睛要看着别人表示你对他的尊重。发现座位不够要主动让座,发现人多了首先站起来去拿凳子,不用大人来催你。如果大人发话来叫你拿凳,你会感到很难为情的。 

外公看上去很威严,可实际上却很慈善。他受不了别人的眼泪,如果你家中有难处求助于他,他必会给你想方设法解决。以前妈妈说过,他打的几场官司都是为普通百姓、穷人、弱者出头,费了精力还赔了钱物。他还为当时中共地下革命者捐献财物、掩护工作,做了好多善事。正因为有此义举,才拯救了他自己一命。说来不信,大家可能看过《雍正王朝》电视连续剧,其中有一段情节是:被要斩首的“张吾哥”被康熙皇帝刀下留命。这种事也发生在外公身上。当年土改时要枪毙有血债的地主,受一些人蛊惑,把外公也一起拉到“草铰荡”要陪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原先被帮助过的地下党领导老海(县委书记郑海啸)同志派人来救,真乃“刀下留人”惊险万分。当时我和几个小孩在“兴隆”街上玩耍,看见外公被捆在八仙桌上抬过去。我边哭边跑到外婆家,其实他们都知道了,妈妈和外婆舅妈们都在哭。这种恐惧的场境是我亲眼目睹,也是杜撰不来的情节。所谓“好人有好报”,必其所然也! 

外公对别人慷慨,对自己却很吝啬、节省。现在点火是用打火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管有没用尽,会随手一丢毫不心痛。而他用火柴点燃“煤头纸”(一种很细的纸张)点燃后用火点着煤油灯,随后再拿到厨房用嘴吹一下煤头纸产生火苗点柴禾,这样就可以多次使用,节省一根火柴。 

早上吃完粥后,他会用菜叶、香干绕粥碗边上一圈,甚至会用舌头舔完碗边沾着的粥沫。我将这种勤俭节约的真事讲述给几个外孙听,想不到他们会说出一句:“这是不可能的。” 

一句“这是不可能的”话,让我沉默低思,感慨叹息不已!这种良好的勤俭节约的作风,全美的生活习惯、高尚的传家之宝如何延承下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题目! 

外公也是一个很注意细节、讲究礼仪的人。他在我小学开学时,特地给我买来一双上海产的“回力”牌球鞋,牵来一头小黄牛犊。这种排场惊动街坊四邻,很多人背后羡慕不已。当时“回力”牌球鞋很有名气,也价格不低。我穿上这双球鞋,蹦蹦跳跳四处奔跑,在小伙伴中炫耀,让很多小伙伴眼红惊叹!外公这种讲究,其实并非炫富,而是他对书香礼仪的重视!这些优良的中华民族礼数和教养,现在在中央四台汉语教授又开始讲授了,可是我的外公却在六十多年前就教我们怎么去做了。 

外公的一生是勤劳奋搏、节俭治家、光明磊落、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品德高尚的一生! 

他秉承民族优良品德,发扬光大中华礼仪,使之源泉长流! 

可是在他生命中后来的十几年里,饱受了磨难和委屈。但是他从来没有一句怨声骂言,只是默默承受!在他带领我们两家到菇溪生活后几年中,除管教我们这帮淘气的小孩外,就是看阅《本草纲目》,自己采制草药,泡制药酒,看书自娱。 

后来我们离开了菇溪返回宁波,他也领着二舅一家回到鳌江。由于他体胖可能是“心血管“病症引起,他下肢不能自由活动,外婆得知消息赶回家来,料理他生活,随后二舅妈也回家了。虽然他得到了亲人的关怀,可是这个勤劳一世的性情之人,一下子不能下地行走了,这个残酷的打击或许比政治上的摧残更严重,所以他在生命中最后几年里,是他最最痛苦的日子! 

总算还好,后来三舅和表弟一家人的努力奋斗,为国家贡献汗马之功后荣归故里,为大家族带来了无尚的荣光和欢喜。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也可以感到欣慰了。 

至于有些人在他蒙冤落难时,历数他人格中另外一面的缺陷,比如“好骂人”“性格暴躁”“待人毫不讲情面”等等,均在特定政治背景之下所产生!其实被他“所骂”以及“毫不讲情面”之人,都是旧社会的贪官污吏、汉奸走狗之流,或是街头巷尾上“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这种人竟能摇身登上社会台面,真是我们民族的不幸、国家的不幸!如果像这样不问客观实际,不看历史事实,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会毁灭了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好道德。因此说,优良文化的传承,正确道理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品行端正、勤劳节俭的人群。杜绝历史上这种荒唐的惨戏,让我们国家永远不会重蹈覆辙,教育是根本之根本也! 

    我是外公最疼爱的外孙。他老人家膝下子女众多,由于他们都生活在外地,在他最受委屈煎熬的日子里,只有我们兄弟和二舅几个表姐弟们伴随着他老人家。可是,在他老人家走完人生道路最后的时刻,我却没有赶到他的身边,也是我们众兄弟一生中的遗憾了! 

愿外公在天之灵宽恕理解下辈的不孝和难处吧! 

来世,我们再做您的外孙! 

5.jpg

 

宋上楠先生的夫人高徳妹(1890-1980),1963年摄于鳌江

外婆的“澎湖湾”

 

有一首歌叫《外婆的澎湖湾》,是台湾流入大陆的表现思念之情的优美的流行歌曲。而我这首外婆的“澎湖湾”,不是精神上的思念歌曲,却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诊治小毛病的“灵丹妙药”。 

我四、五岁的时候,在外婆家过“端午节“。外婆备了三桌丰盛的菜肴,小孩一桌,大人两桌(包括几个伙计),地点就设在楼房大堂后半间。其中有两道菜特别的鲜美涎口;一道是鱿鱼干,一道就是“明火鲞”(即乌贼干)。两道菜都不容易消化,可是我却很喜欢专门挑这两道菜吃。正当大家畅饮开怀之时,我突然觉得肚子隐隐作痛,随后疼痛加快,接着伏地打滚,呼天嚎地。众亲人惊慌失色不知所措纷纷离席来抱,妈妈更是急得六神无主连连跺足。这时候,外婆连忙起身来到我身边,摸了摸我胀鼓鼓的肚子,问二弟和表兄弟妹我吃什么“胶配”(菜),他们说独吃鱿鱼干和“明火鲞干”。她赶忙叫“阿升”伯赶快用“羊骨头”(羊肉吃后她会将骨头留下挂在通风处晾干)用火焙成灰,然后用开水冲骨头灰成中药药剂,让我马上喝下。一边叫妈妈将我抱好头朝上略高肚皮,一边不停由上向下按摩。等我服下一大碗羊骨头灰泡水土药剂后,片刻肚子就咕咕作响,疼痛慢慢往下移,接着就要上厕所。后来饿了三天,才恢复胃口,这也是第一次尝到外婆的灵丹妙药。 

还有一次,也是差不多这个年龄,我和二弟、表弟妹们玩耍捉迷藏,时逢夏天天气炎热,汗流浃背。正在拼命追玩之时,突然右耳疼痛难受,接着双手抱着耳朵痛得满地打滚,就像唐僧念“紧箍咒”使孙悟空痛得遍地打滚一样。弟妹们赶忙叫来外婆,外婆抱起我,看看我耳朵,又用舌头舐了舐我耳根说:“这孩子耳根很烫,元气(贤气)不好玩过头,伤了精气。”连忙叫“阿升”伯去厨房内,将放食盐的盐钵内的卤水(过去放盐的器皿有两层,上面的食盐时间放久了会渗下卤水)倒半杯过来。随后叫我伏在她的膝盖上,将疼痛的耳朵朝上。随后她用调匙柄上小口把卤水滴入我耳中。那卤水刚进去时会吱吱作响,我顿觉到一阵阴凉之感沁入耳根,直至大脑。等到卤水微微有热感时,就叫我翻头倒掉。如此反复滴了三次,我就伏在她膝盖上呼呼沉睡了。这样病症我记得发生过两次,治好后到现在从未复发。我的左耳会产生耳屎,可是这右耳从不会生耳屎,真也是奇怪! 

这种急症现象,如果逢于现在的社会,说不定大人们会动用救护车将儿童送医院急救。想不到用这种土方土药治病会立杆见效、神奇无比,就能治好平时经常出现在儿童身上的病情。这种土方妙药可以既省钱省力,又节约资源,更大的好处在于用草药土方不会产生抗药性。因为儿童过多使用西药,会让孩子体内产生抗素,以致今后在急病中用药剂量不断加大,而且是药便有毒副作用。所以现在医院门诊尽量少用抗生素药和打点滴,想不到我外婆早在几十年前就知道这个道理。 

现在很多人外出旅游,诸如到港、澳、台、日本,都会买一些最平常而治疗效果明显的“神药”。所谓的“神药”,也不过就是非处方的常备药品。我想如果将我外婆的几种“神丹妙药”给予开发,也必将收到良好效果。 

浙南一带百姓每家每户都备有一种专对肚子胀痛、不舒服的备用药。其实这药很简单普遍:就是用普通的食盐将它放在铁锅内用文火翻炒,慢慢炒到食盐体积变细缩小,颜色逐渐变黄暗色即可。这种炒盐放在家里大有益处,不论老幼男女,如果因气候变化、冷热不均,或按中医所说吃了带“毒”性的东西,引起肚子不舒服、隐隐疼痛。就可以将此炒盐泡开水,饮服后片刻即会去疼而愈。 

此方法我们带到宁波家中备有,平常类似这种情况用它来治百发百中。这里的四邻近舍在农田里劳作淋雨后肚子痛或不舒服,就会向妈妈讨一碗“盐汤”,喝下后立杆见效,因此大家都对“温州土方”十分信服。 

可惜妈妈没有把“炒盐”的具体制作方法传授给几个儿媳、妹妹,因此我们每次返乡探亲都会向婶婶们讨回一包“神药”,带回宁波以备急用。外婆炒的盐比别人的细黄,效果也不一样。因为如果炒过了头,盐就会由黄变黑,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当然,如果病症严重还是应该去医院,但此盐汤不会带来丝毫害处。 

    还有各种,如用茅草根煎服去“热”(中医叫“热”症,其实是一种炎症)。小孩尿黄、咳嗽、喉咙疼痛导致轻微“热”症,用这种茅草根煎服的药水都可以治愈。还有一种草药叫“乌机藤”,其药象树根,呈乌黑色,和乌骨鸡、肉骨头煮后滋补妇女生孩子后恢复身体、及重病之后的虚弱身体,效果极好。这些土方“灵丹妙药”外婆传给妈妈,妈妈传给我们各房媳妇一直沿用至今。 

这种古老民间的土药方,是劳动人民长期来对抗和治疗平常普通疾病的经验积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虽然没有那首“外婆的澎湖湾”歌曲动听,可是我外婆的“灵丹妙药”却实实在在有利于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动听”入耳! 

鳌江一带有一个习俗:每年稻谷开镰前农民会割几斤比较成熟的谷子,碾米送给亲朋好友尝新,这叫“尝新节”,当地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大概也是对即将丰收到来的喜悦和分享吧!那一年我大概只有五岁吧,看到“屋地高”舅公来外公家送“新米”尝新。舅公个子很高,四方脸标准美男子,和外婆脸型极像(所以我说二舅、三舅及几个表弟均像舅公)。可惜他也很不幸。据妈妈说,舅公的儿子在江中劳作时不幸溺水。他的孙子由他养大,应该和我们同辈,我们应该也是表兄弟称呼吧。他很了不起,在“屋地高”村中任书记。后来建成龙港镇后,也是当地很响亮的一位大人物。有一年我和镇领导一起去苍南、鳌江考察幼儿教育推广事项,就住在他建造的宾馆内。这个宾馆在当时的设施相当不错,我们还受到他的热情接待。 

有人说:人活在世上就像演戏,从低潮到高潮,最后戏终完满结束。我可不赞同这种观点,老辈的先人走了,下一辈下下辈都在。这是一条血脉相连的“连续剧”——基因的遗传! 

外公外婆的下辈人很多,在内地的、在港澳台的、在国外的都有,有的经常联系也有的互不来往。也许是种种的客观原因,也许是由于客观造成某一种误解,我想这一切都不是理由,因为我们都是外公外婆的子孙,我们身上流淌着他(她)俩的血脉和基因! 

愿外公外婆在天之灵保佑下代子孙团结友爱、家业兴旺、全家安康! 

我们做下辈的子孙,应该继承和弘扬两位老人家优良的传统和品质!

二〇一五年大暑写于慈溪

二〇一八年四月修改完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8-04-29/5007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4-30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