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到南湖红船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到南湖红船

曾长秋

站在21世纪的高处回首20世纪,与业已载入史册的任何一个世纪相比,无论从哪个方面评估,最引人注目、催人警醒的事件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在进行理论概括时,都认为20世纪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主义的世纪。1917年发生了俄国十月革命和4年之后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成为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两件大事。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两件大事与两条红船息息相关:涅瓦河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嘉兴南湖的红船,则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沿着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阿芙乐尔”号——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红船

说到“阿芙乐尔”,至少有两层涵义:其一,在古罗马的神话中,“阿芙乐尔”是司晨女神,她唤醒沉睡的人们,给人们送来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其二,是建造于1900年的“阿芙乐尔”号装甲巡洋舰,舰长124米,宽17米,排水量6730吨。该舰原属沙皇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经历过三次革命和四场战争,并因打响了十月革命的第一炮而闻名于世。它送来了世界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第一缕曙光,是一条著名的有革命纪念意义的红船。

在十月革命之前的1916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因作战受损,被送到圣彼得堡海军造船厂修理。1917年11月7日清晨,舰上的全体官兵按照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将舰开到涅瓦河的尼古拉耶夫桥附近待命。上午10时,列宁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起草了《告俄国公民书》,使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电台向全国广播。晚上9点45分,该舰按照预定信号,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射了第一枚炮弹,从而揭开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的社会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上预测过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问题:“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当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情况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迥然不同,战争与革命被提上了时代的议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使资本主义的链条出现了“薄弱环节”,列宁据此认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1917年,对于俄国来说是异乎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两次革命:一次是二月革命,在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次是十月革命,在性质上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是俄国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过程。震撼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在俄国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革命。以往历史上发生的各种革命,都在不改变剥削制度的基础上发动,而十月革命则从根本上推翻了剥削与压迫制度,让劳动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十月革命,第一次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从而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人类社会以俄国为起点开创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其次,它雄辩地证明了列宁关于“一国胜利论”的正确性。它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各国无产阶级运用马克思主义寻求解放的新道路——武装夺取政权;它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使几百年来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学说变成现实制度,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新篇章。再次,它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十月革命突破了国际帝国主义战线最薄弱的一环,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被剥削、被奴役的无产阶级第一次争得了民主,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各国无产阶级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也开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革命的新纪元。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高度评价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和作用,指出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了;它就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8页)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鼓舞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芬兰、德国、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等国的被压迫者发动了一系列革命……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从此,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既竞争又共处的新格局。

俄国十月革命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涵,检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基本经验。其一,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由一个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坚强政党来领导。俄国正是有一个经受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长期考验和锻炼的党,在十月革命前后领导民众开展斗争,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汇合成一股洪流。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理论上成熟的坚强政党,革命不可能成功。其二,通过暴力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这场革命的首要任务。列宁根据俄国的特点,反复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重要手段,最终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取得了胜利。同时,列宁也指出,无产阶级并不排除和平过渡的可能性,要力争它能够实现。但有一条原则不应忘记,那就是一切斗争形式的最终目的在于取得政权。其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列宁指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就是各国被剥削的劳动农民同工人阶级结成紧密联盟。而第二国际和俄国的机会主义者却极力贬低农民的作用,反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实现对农民的领导权。列宁反复说明,能否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革命成败的关键,布尔什维克党充分认识到农民在革命运动中的作用,逐渐把农民吸引到自己的周围。起义发生之前,列宁起草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法令并颁布实施,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陷于孤立。其四,加强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和相互支持,是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坚持国际主义原则,同社会沙文主义者进行了不懈斗争,使俄国革命得到了国际工人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大力支持。十月革命发生在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不仅正确认识了俄国国情,科学分析了战争给革命造成的有利形势,而且巧妙地利用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发展和巩固了自己的力量。

总之,“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俄国十月革命的红船,开通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航线,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世界的格局。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无论人们对十月革命是拥护还是反对,都无法否认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乃至人类命运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因为只有十月革命才是全球近代史的终结和现代史的开端。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十月革命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并具有普遍的国际意义。正如列宁所说,“我国革命的某些基本特点所具有的意义,不是局部地区的、一国特有的、仅限于俄国的意义,而是国际的意义”,这些基本经验“具有在国际范围内重演的历史必然性”。(《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页)但是,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借鉴和具体运用这些基本经验时,绝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而要根据本国的客观实际和民族特点,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制定适合本国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今天,社会主义的苏联已不复存在,是不是由此就断定——十月革命的经验已经过时了?十月革命的道路走不通了?我们深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的最大挫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长河的重大曲折。这个历史悲剧令人震惊,给人们带来了太多太沉重的思考,留下的教训也极为深刻。然而,历史的脚步不会停留,历史的长河不会干涸。苏东事件这类情况正像马克思当年所说,巴黎公社虽然只存在了72天,然而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我们也可以说,十月革命的经验是永存的,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今天仍在延伸。尽管由于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二战以后40多年来最严重的挫折,但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花独放”,报道着社会主义的春天又将来临。

二、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府先后两次声明放弃沙皇俄国在中国取得的权益。这对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中华民族而言,不啻是一种福音,使中国新闻界向往、赞美十月革命的文章日渐增多。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孙中山在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不久,即致电苏维埃政府表示祝贺。在他的影响下,不仅上海《民国日报》在十月革命发生的第三天就发表文章赞扬和介绍十月革命,(《突如其来之俄国政变》,《民国日报》1918年11月10日)即使改良色彩很重的《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承认十月革命是“世界文明史最宜注意之重大事变”,称赞列宁“卓绝群侪”。(布施胜治:《述俄国过激派领袖李宁〈即列宁——引者注〉》,《东方杂志》第15卷第3号,1918年3月16日)直至1918年底在北京天安门举行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集会上,人们仍在关注十月革命。会上不仅李大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演,欢呼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其他如蔡元培及学生代表的发言,无一不对十月革命加以赞扬。尔后,更有以瞿秋白为先导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赴苏俄考察和学习,赴欧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也有一批人转去俄国。“走俄国人的道路”“以俄为师”——这是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得出的结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功不可没。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彩色者”,乃是“劳工主义的战胜”,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预言十月革命掀动的潮流不可阻挡,中国须“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而且坚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256、263页)1919年元旦他发表的《新纪元》进一步指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1919年5月,《新青年》由李大钊主编了《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发表他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历史论、经济论和政策论,即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而阶级竞争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8页)1920年3月,他还在北京大学组织了我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湖南,毛泽东也组织了俄罗斯研究会,探索在中国如何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在五四时期,中国各类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共237篇。这些著作和文章,不但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进到新阶段,而且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及我国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崭露头角。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工人数量已经超过200万人,中国工人运动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工人罢工的次数迅速增加,斗争的规模不断扩大,其显著特色是带有鲜明的反帝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色彩,说明了中国工人阶级进一步觉醒。觉醒起来的工人们要求扩大本阶级的团结与组织,特别是迫切要求成立代表本阶级利益的、能组织和领导工人斗争的政党组织。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到工厂去办夜校、做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这一切说明,在中国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已是一种客观趋势,其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与干部条件在五四运动之后业已具备。

最早酝酿建党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1920年初,陈独秀离京赴沪之际,与李大钊交换过建立共产党的意见,相约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筹建活动。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处派维经斯基一行来华了解中国革命的情况。8月,他们帮助陈独秀、俞秀松、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党的发起组织,推陈独秀为书记,当时名称就叫“中国共产党”,并函约各地共产主义者成立党的支部。10月,李大钊、邓中夏等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1920年秋至1921年春,毛泽东、何叔衡在长沙,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等在法国,施存统等在日本也相继成立了共产党小组。各地早期党组织的建立,把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分子组织起来,并以上海发起组织为中心建立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为在全国建立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工作。

终于,在俄国十月革命发生4年之后的1921年,中国诞生了“以俄为师”的共产党。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8月初,会议转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接着举行,“尽一日之长”完成了建党的工作。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此,古老的中国有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的全国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到南湖红船,前赴后继,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起航,小小红船,开天辟地,从而奏响了气壮山河的革命交响曲,演出了一幕幕改天换地的伟大中国革命的活剧,改写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创建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红船精神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伟大十月革命事业的继续和发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从建党时50多名党员,到现在拥有8900多万党员、450多万个党的基层组织,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97载风雨兼程,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今天,南湖湖心岛烟雨楼下的堤岸旁,停泊着那艘不同寻常的游船,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领航船——人们称之为南湖红船。这艘游船定格了97年前那个开天辟地大事件的历史画卷,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的峥嵘岁月。一条小船诞生了一个大党,南湖游船铸就了“走在时代前列”的“红船精神”。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道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了红船精神的概念,并概括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揭示了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时隔12年,在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刚当选的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出京,瞻仰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他再次重申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红船精神,并要求全党要结合新时代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揭示了建党时期直至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阐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起航的地方,党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成就辉煌,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对十月革命道路和经验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虽然十月革命的成果已经在俄国丢失,却在社会主义中国发扬光大。今天,我们对十月革命的道路既不能简单否定,也不能僵化照搬,而应当沿着十月革命指引的方向走自己特色的道路。正确看待和对待十月革命的道路和经验,直接关系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担。可以说,没有一种担当比肩负民族的前途命运更伟大,没有一项使命比实现人民的共同梦想更崇高。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强劲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红船精神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永恒的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在南湖红船上确立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始终闪烁着与时俱进的光芒。

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前进路上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对居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更需要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最大优势。为了实现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需要红船精神这样的强劲动力来推进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要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红船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的动力之源。全党必须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把理想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任何理想的实现都有一个实践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共产主义就真的永远实现不了了。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100年前,“阿芙乐尔”号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97年前,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这两艘红船分别播下了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我们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继续奋斗正当其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千秋伟业,红船精神将永远照映我们前进的道路。今天我们弘扬红船精神,就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从而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沿着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开辟的道路,把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朝着共产党最高纲领的大目标——共产主义奋勇迈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8-07-23/5156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7-24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