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宣传英雄人物 弘扬红色文化
宣传英雄人物 弘扬红色文化
全根先
英雄人物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坐标。有什么样的英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特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歌颂英雄,崇拜英雄,贯穿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表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的精神状况,是与社会发展相伴而行、相得益彰的显著的文化现象。英雄人物具有强大的思想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可以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和战斗意志,是值得我们无比珍惜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通过宣传英雄人物,弘扬英雄精神,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英雄人物,不曾有过英雄崇拜现象。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写道: “只要有人存在,英雄崇拜就会永远存在。”他还说: “世界历史就是伟大的传记。”1936年10月,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崇拜英雄是人类共同现象,是人类精神发育史的一个重要标记。在世界各国和地区,英雄神话故事随处可见。同时,通过英雄神话,我们还可以把握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在中国史前神话中,英雄人物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叱咤风云的豪迈气概;二是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三是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四是敢做敢为的担当精神。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钻木取火等,是中国古代先民战胜自然灾害、改变恶劣环境智慧和勇气的见证。
在中华文明史上,两汉时期是汉民族精神、文化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继承和发扬了远古时代的文化精神,充分吸纳了千百年来所流传的英雄神话,使其成为汉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思想表征。在迄今所见的汉画像中,有大量以英雄神话为主题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壁画、帛画等。汉画像中生动的英雄人物形象,闪烁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辉,充分展示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汉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底蕴。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众多勤劳而又勇敢的少数民族,美丽动人、充满神奇的英雄诗史在这些民族中世代传诵。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着一批内容古老、风格质朴的英雄史诗;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则多有鸿篇巨制的英雄史诗流传。各个民族的英雄史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的“英雄”概念,其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先秦文献中,没有将“英”“雄”组合成一个固定词汇。《诗经》《左传》等文献,“英”字是指花、物饰、地名或氏族,后来才借喻为杰出人物;“雄”本指公鸟,后来才用来比喻强有力的或杰出人物。直到东汉晚期,“英雄”已被用来代表一种理想人格,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中的“英雄”概念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英雄人物并不囿于政治、军事等少数领域,对于英雄人物的道德要求却逐渐增强,一些个人才能出众而道德不良的人物,被排除在英雄人物之外。并且,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其价值重心,明显突出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不追求个人能力与个性张扬。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传承发展至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重要的一席,就是因为有我们的“脊梁”在,有我们的英雄支撑!没有英雄,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近代民族复兴的和平变革时期,也同样涌现出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何子渊、陈嘉庚、钱学森、邓稼先、同盟会、爱国华侨团体等大批民族英雄和英雄团体。无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商人,还是海外华侨,他们中间都涌现出大批民族英雄,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利益与安全、尊严与荣誉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习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英雄、崇敬英雄、学习英雄指明了方向。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贬低英雄、丑化英雄、亵渎英雄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已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利益追求和物质享受,浓厚的功利色彩表现于他们的言谈举止之中,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们判断一切的价值标准。英雄形象不再光辉、不再崇高,反而成为他们的调侃对象,而那些手握重权的腐败分子、一掷千金的商界名流、光彩靓丽的“星哥星姐”,以至时下的一些“小鲜肉”“娘炮”们,倒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价值观念的庸俗化、功利化和心灵的荒漠化现象不可小觑。更有甚者,一些鼓噪历史虚无主义的人还推波助澜,通过各种方式对英雄人物进行恶意诋毁,有的求全责备,抓住缺点,无限放大,不分主次;有的罔顾事实,肆意歪曲,颠倒黑白;有的编造谣言,恶意中伤,冷嘲热讽。诸如此类,丑态毕现,不一而足。他们还竟然对我们的民族英雄、人民领袖都不放过,恶意攻击,必欲毁之而后快。
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先,必先去其史。”(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中华书局,1959年,第22页。)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历史的产物,无论其发展过程怎样的艰难曲折,历史终究是其生命的本源、发展的基础和未来的方向。学习本民族的历史,了解本国的历史,是养成爱国主义思想精神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对英雄人物进行诋毁、抹杀,本质上是对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仍以各种面貌出现,欺骗群众,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历史本应有的厚重思维、深邃思想不见了,严肃的历史被娱乐化,崇高被庸俗取代,经典被恶搞歪曲,历史在貌似轻松的娱乐消费中被掏空、被虚无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讥笑和揶揄中荡然无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认识到,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中国要救亡图存,必须根本改造。1922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使中国文化的面貌焕然一新。正如毛泽东主席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建设革命文化、抗日文化、延安文化,这是取得抗战和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重要保障。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建立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是核心、是灵魂。
同时,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在本质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自觉地吸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起到了引领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华儿女通过浴血奋战,艰苦创业,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正昂首阔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进。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于世界和平、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一定坚持“四个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宣传英雄人物,弘扬红色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2018年11月14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8-12-21/5414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