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儿女抗战风云
琼崖儿女抗战风云
朱姝璇
冯白驹生前照片。 |
“云龙改编”遗址前的“琼崖抗日先锋”雕像。 资料照片 |
海南岛又名琼崖,屹立于浩瀚的南海之中,是我国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也是祖国南疆的重要门户,享有“南海明珠”之称。其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北濒临南海与台湾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不仅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还是“天然资源宝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对海南岛觊觎已久。1939年2月10日,日军陆海军协同入侵琼崖,未受任何抵抗即迅速侵占全岛。面对危机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抗日武装毅然挺身而出,竖起琼崖抗战的大旗。抗战烽火由此燃遍琼崖全岛。
序曲:“云龙改编”
琼崖抗日武装,是华南地区唯一由红军队伍延续下来的抗日队伍,其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琼崖红军游击队。在土地革命鼎盛时期,琼崖红军游击队曾发展到2000人左右,建立起拥有100万人口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但第二次反“围剿”失败后,部队仅剩几十人。至全国抗战爆发,全琼仅有共产党员约600人,红军游击队200余人。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琼崖特委遵照中共中央团结抗战的指示,与海南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国民党当局旨在吞并琼崖红军,提出种种无理要求,甚至逮捕了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及其夫人曾惠予。冯白驹,今海南省琼山市人,曾被周恩来称赞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获悉冯白驹被捕消息后,积极采取营救措施。经过周恩来、叶剑英的反复交涉,以及琼崖各阶层民众和海外侨胞的强烈抗议,蒋介石被迫于1937年12月下旬下令琼崖国民党当局无条件释放冯白驹。
1938年9月24日,日机轰炸海口、府城,侵略矛头直指琼崖。面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主张以及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琼崖国民党当局被迫接受和谈,同意了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10月22日,琼崖国共两党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协议: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但政治上、组织上保持独立自主。
12月5日,琼崖红军游击队在琼山县云龙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简称琼崖独立队,史称“云龙改编”。冯白驹任队长,马白山、刘振汉(国民党委派)任副队长,下辖3个中队和一个特务小队。“云龙改编”,是海南人民革命斗争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正式诞生。此后,琼崖独立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琼崖抗战的中流砥柱。
首战:潭口阻击战
1939年2月10日,日军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指挥台湾混成旅团、海南岛派遣部队1万余人,在海军和航空兵的配合下,登陆进犯海口、府城。国民党守军仅做微弱抵抗随即溃退,海口、府城很快沦陷。2月13日凌晨,日军海军第5舰队从琼州海峡北岸竹山起航,14日拂晓于三亚港附近登陆,未遇任何抵抗,当日侵占三亚、榆林和崖县。随后日军南北对进,除白沙县外,海南各县城及交通要道、沿海港口等先后沦陷。
日军入侵琼崖后,琼崖独立队立即停止军政整训,奔赴抗日前线,首先进行了潭口阻击战。潭口渡口位于南渡江下游,距海口15公里,距琼崖独立队驻地云龙约10公里,是日军东进的必经之地。琼崖独立队认真研究分析了战前态势,判断日军侵占海口、府城后,可能渡江东进,遂决心在潭口伏击日军,以打击日军长驱直入的侵略气焰。定下作战决心后,琼崖独立队第1中队队长黄大猷、副队长符荣鼎率领该队80余人,于2月10日上午隐蔽行军,迅速赶至潭口渡口东岸,严阵待敌。不久,日军果然向潭口进犯,并配以飞机轮番轰炸扫射渡口东岸。据符荣鼎事后回忆:“一时间,渡口被炸得沙石横飞,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埋伏在附近的班长李文奇被炸断了左脚,但始终强忍剧痛一声不吭,最后壮烈牺牲,成为日军侵琼后琼崖抗日武装牺牲的第一人。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琼崖独立队坚守阵地,沉着应战,阻击日军前进,直到黄昏才奉命撤离。
潭口阻击战历时近一天,迟滞了日军的渡江行动,给日军自海口登陆以来的首次打击,振奋了琼崖军民的抗日精神,提高了琼崖独立队威望。当地群众心向独立队,踊跃参军支前,琼崖处处掀起了军民团结抗战的热潮,形式多样的抗日组织和团体纷纷建立,一些地方武装开始向琼崖独立队靠拢,部分国民党军还主动提出了联合抗日的要求。潭口阻击战后不到一个月时间,仅有300多人的琼崖独立队迅速增至1400余人,遂于同年3月扩编为琼崖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总队,简称琼崖独立总队,掀起了琼崖敌后游击战争的新篇章。
奠基:创建抗日根据地
琼崖独立总队成立后,积极出击日伪军据点,破坏交通线,攻打文昌县,围攻那大镇,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至1939年底,对日作战达70余次,毙日军800余人,延缓了日军向海南岛纵深发展的行动;除少数民族地区所在的白沙、乐东、保亭3县外,全琼各县、区、乡及村都建立了中共组织,琼崖的共产党员增至9000余人。
1940年1月26日,根据中共中央“要把琼岛创造为争取九百万南洋华侨的中心根据地,创造为党在南方发展扩大影响的根据地,创造为培养干部的根据地”的指示,琼崖独立总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至同年冬,部队发展到3000余人,开辟与巩固了琼文平原抗日根据地和美合山区抗日根据地,活动范围遍及琼山、文昌、澄迈、临高、儋县、万宁、琼东、乐会、昌江、感恩、定安11个县,成为琼崖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军。同时,琼崖独立总队执行向外线发展的方针,将活动区域扩展至琼东北、琼东南和琼西地区,使之成为琼崖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有力依托。
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严重困难阶段后,琼崖独立总队充分发挥党政军民的整体力量,粉碎了日伪军自1942年5月至1944年春发动的连续大规模“蚕食”和“扫荡”。在近两年的艰苦奋战中,琼崖独立总队团结抗日根据地民众与日伪军作战多达1000余次,不仅坚持了琼文、六连岭、琼西等抗日根据地,还开辟和发展了六芹山、儒万山等抗日根据地或游击区,将抗日游击战争推向全琼,为夺取琼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条件。
火种:创办琼崖抗日公学
琼崖抗日公学诞生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火中,坐落在美合抗日根据地内。那里原先荆棘丛生、野兽出没,全校师生一起动手,平整土地、清除杂草,盖起了一栋栋别具风格的教室宿舍——所有的屋顶都是用竹条夹着茅草绑扎而成,四周的墙壁则是用竹篾编织。
根据中共中央“开办大规模干部学校”的指示,在继续办好随营军政训练班和开办党校的同时,1940年7月,以“抗大”为楷模的琼崖抗日公学正式成立,冯白驹兼任校长,下设初级班、高级班、工农班、妇女班和儿童班;后来又设立了军事队、政治队、行政队、民运队和普通队,学员均由各县保送。
琼崖抗日公学针对学员多为工农基层干部的特点,确立了以培养工农干部为主的办校方针,提倡自觉学习、自觉进步、自觉遵守革命的纪律和制度,重视培育政治信仰和使命担当精神。由于日军的严密封锁,抗日根据地又处于初建阶段,物资供应尤其是文化用品十分短缺。总队部造纸厂自制的土纸供应紧张,每个学员每月只能领到几小张,只能省下来考试才用,平时记笔记尽量利用旧纸边角或字行间的空隙。写字就把小竹竿削尖代替钢笔,没有墨水就用木炭或锅灰磨成粉末,再加水调制为“特制墨水”。工农班和儿童班的学员,则以沙地为纸,树枝作笔,在地上练字演算。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师生们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乐观精神,磨砺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顽强意志。
琼崖抗日公学的创办,为琼崖地区培养了一批政治、军事骨干,对于抗战的深入进行以及之后革命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学员毕业后,无论在战争前线或敌人后方,都是坚决抗战的火种,点燃了琼崖全岛抗日的烽火。
扬威:美德伏击战
1941年7月4日,琼崖独立总队在文昌县大昌乡美德村地区重创日军车队,取得了美德伏击战的胜利,开创了对日军作战以来两个支队联合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先例。
美德村位于文昌县大昌乡,是日军的一个重要据点,并与潭牛、大致坡日军据点互为掎角之势、遥相呼应,就像一颗钉子,深深插入琼文抗日根据地腹地,严重威胁中共琼崖特委和琼崖独立总队的安全。据此,琼崖独立总队决定第1、第2支队联合作战,采取伏击打援的战术,兵分三路,在美德至潭牛公路上分段伏击日军汽车,继而歼灭潭牛、大致坡据点的出援日军,以拔除美德日军据点。
1941年7月4日晨,在第1支队长吴克之、第2支队长马白山的指挥下,各部按照战斗部署进入伏击阵地。由于潭牛方向第2支队行踪暴露,战斗率先打响。同时,由美德驶出的日军汽车也进入美德至潭牛公路的第1支队伏击阵地。第1支队第3大队和第2大队第6中队立即以猛烈火力向日军射击。日军进行反扑,转瞬即在火力上将我压制。形势发生逆转。危急时刻,夺取坑尾村高地成为战斗能否取胜的关键。为此,第6中队继续进攻当面日军,第7中队从日军侧后迂回,冒着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向坑尾村高地发起多次冲击,终于将其夺取,但第3大队大队长符乙权不幸中弹牺牲。失去高地,日军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琼崖独立总队遂发起总攻。
美德方向战斗打响后,潭牛日军曾向第2支队发起两次猛攻,但均被击退。而后,前来增援的第1支队的一个中队赶到潭牛,与第2支队联合向日军发起猛攻。潭牛日军见援救美德无望,且自身难保,遂狼狈退回潭牛据点。大致坡据点日军接到增援任务后,急忙徒步前去美德,但突逢大雨,行动缓慢,至下路桥附近时,遭到第3大队阻击,伤亡较大,遂掉头向大致坡据点溃逃。
此战,歼灭日军60余人,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掷弹筒1具、长短枪25支,以及大批弹药物资。此战斗打击了日军,扩大了琼崖独立总队的影响,鼓舞了琼文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战后,驻守美德据点的日军怕遭到琼崖独立总队的再次袭击,于第二日夜悄然撤走。这颗深入琼文抗日根据地腹地的毒瘤,终于被连根拔除。
发展:挺进白沙
白沙县地处海南岛中西部,五指山腹地,多为黎族、苗族少数民族聚居。早在1940年11月,中共中央就提出了创建白沙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构想。1943年春,中共琼崖特委机关率先向琼西六芹山转移,电令琼崖独立总队一部向昌感、白沙边区挺进,准备创建白沙抗日根据地。
日军侵占琼崖后,国民党琼崖军政当局被迫退守五指山区,对当地民众进行了残酷压迫,激起黎族、苗族人民的极大愤怒,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黎族、苗族人民的武装起义,即白沙起义。白沙起义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后,琼崖独立总队接到了起义领导人王国兴等的求助,遂组建武工队,分两批进抵白沙县,帮助黎族、苗族同胞建立武装常备队,进行军政训练,建立了边区政府。在此基础上,琼崖独立总队第4支队一部于1944年春挺进白沙县阜龙乡,为主力部队挺进白沙做了充分的准备。同年秋,琼崖独立总队改编为广东省琼崖游击队独立纵队,简称琼崖纵队。
1944年冬,根据王国兴的要求,中共琼崖特委决定组建一支由党领导的以黎族起义战士为核心的队伍——白(沙)保(亭)乐(东)人民解放团,王国兴任团长。
为确保顺利进军白沙,琼崖党政军领导机关率先迁驻白沙县阜龙乡文头山,并选派优秀黎族青年组建武工队,秘密潜入白沙发动群众。1945年3月,琼崖纵队决定派3个重点大队,在琼崖纵队副司令员庄田、参谋长李振亚的带领下,正式进军白沙。7月,以上述部队为基础,新建挺进支队,迅速攻克合口、罗任,并乘胜直捣红毛、毛阳等地,使得遍及13个乡的黎族、苗族抗日民主政权相继成立。而后,白沙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以五指山为依托的白沙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成为琼崖纵队实施战略反攻的坚强依托。
当全国抗战形势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向前发展时,遵照中共中央“于六月前占领全琼,琼崖纵队发展至二三倍”的指示,琼崖纵队立即投入到发展壮大部队、开辟新区的斗争中,积极打击日伪军,收复失地。至日本投降时,琼崖纵队已发展至7700余人,民兵、自卫队11000余人,琼崖解放区人口达100万以上。在全国抗战中,琼崖纵队作为琼岛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日伪军作战共达22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550余人,我方牺牲5600余人,为琼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9-01-24/5472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