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如何引发五四运动的?
山东是如何引发五四运动的?
李团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爱国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巴黎和会对中国利益的无视。事件很快因英法意三国公使的无视而转变成了对内贼的抗议,流血、纵火事件不断。
参与五四运动学生 在北平举着国旗游行 (图片来自wikipedia)而与北洋政府的镇压态度相对应,全国学生工人也在一个月内相继罢工、游行。“五四运动”已经彻底成为了先进思想和陈腐旧势力的一场决战,虽然最终没有能够挽回巴黎和会的败局,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四时期每周评论-关于山东问题 (图片来自wikipedia)而把历史的指针倒回五四的缘起,山东胶州总是一根绕不开的导火索。
抗议!抗议!
“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是巴黎和会上各国代表同意将德国在山东胶州的利益让给日本,使中国仍然无法获得这块东部突出部陆地的控制权。
两大阵营原是欧洲内战
结果也引发了全世界的格局变动
已经接受了西方现代化主权国家思想的年轻人,完全理解主权丧失是怎么回事,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竟不能从战败国手中恢复主权完整,在情感上绝对难以接受。
历史一再说明了弱国无外交
(图片来自wikipedia)
而如果更深想一步,胶州转到日本手上,远比单纯的主权丧失可怕。
胶州在晚清是一个直隶州,直接由清朝皇室领导,其辖境大致包括了今日的青岛市区、胶州市、高密市、即墨市,是山东半岛东部突出部上的精华地带。到了民国建立,胶州改为胶县,高密和即墨被划出,但这并没有影响胶州的重要性。
基本在环胶州湾
类似现在的青岛南部+潍坊东部
作为一个明显的海陆复合地区,胶州在陆地上能向西通向山东的内陆腹地;而从海上,绕过胶东半岛东部的尖角,在渤海这片海况简单的海域里,舰船也能快速安全抵达天津,进而通向北京。
以及,向南的整个江苏海岸线都缺乏优质港口
青岛成为黄海西海岸的重要选择
如果要在当时的中国北方找一个既稍离行政中心足够远,以免冲突公开化,又能随时威胁首都的地点,胶州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德国人的山东及租借地区地图
虽然经历了甲午战争的中日关系进入了长达几十年的和平期,日本也对中国进行了不少援助,而且在一战中双方同属一个阵营,表面上看起来两国并没有什么争端。但考虑到日本1919年就已经组建了关东军,准备大力开发东北的资源,其对中国的征服兴趣已经暗示得很明显。
当年日本与俄国开展的目的就在于争夺中国东北
而俄国参与一战以及革命迫使俄国退出这一区域
日本方面则在加速渗透
(图片来自wikipedia)
通过1906年组建的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日本已经成功对中国东北进行了渗透,从哈尔滨到大连,节点性的重要城市悉数落于日本人之手。从辽宁出发,日本已经可以走水陆两线快速直插北京,环渤海防御的北方线已经失控。
山东不保则华北不保
华北不保则中华危矣
如果日本再占领胶州,甚至控制整个山东(事实上他们也是这么做的),那环渤海的南线也会失控,整个华北都将成为日本的囊中之物。所以无论学生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个严重的国防问题,他们的行动都确实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抗争。
两只大手,保护着华北,也可以伸向华北...
这一点,从同样被救亡学生大声反对的《二十一条》也能看出来。
《二十一条》的内容分为五号,一号是要求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有筑路、定居、通商的权力;二号则是延长了日本在东北和东蒙的利益;四号要求中国不得将口岸和岛屿给他国,确保日本的海洋优先权;五号要求中国聘用最多的日本军政顾问。
(图片来自wikipedia)
这几个条件一出,等于是解除了中国环渤海的防御,而且想要通过其他列强制衡日本也不再可能了。
隐患如此巨大,不仅学生无法接受,具体负责谈判的北洋政府也接受不了,因此最后落实的《中日民四条约》是一个明显的修改版。但中国对胶东的控制权还是暂时失去了。
巴黎和会上的日本代表团
日本在这一会上可以说收获了大量的“成果”
同时也开始直面其他欧美列强的合纵连横
(图片来自wikipedia)
流浪舰队的梦想
其实这一切的根源,出在战败国德国在殖民时代与清政府之间达成的魔鬼交易。
1871年,一直忙于大陆事务的德意志人终于组建了自己的帝国海军。其由普鲁士海军和北德意志联邦海军合并而成,并在一战前一度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英国皇家海军的二号强军。
虽然普鲁士在统一德国后海岸线大大增加
但显然其海域收到严重的制约
而陆地上有强国环伺
要海上挑战大英帝国实在是战略透支的做法
这一切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大力支持,而且他还不满足于帝国海军仅仅在欧洲海洋范围内巡航,更要求海军将触手伸到其他列强都染指过的新地盘,比如东亚。
海军走向世界
当然也是配合争夺世界殖民地的战略
然而德国费力拿下的世界各地殖民地
一方面收益不高,一方面也守不住...
早在德意志帝国海军成立前十年,大清国和普鲁士王国就签订了《中德通商条约》。为了保护海上贸易路线,普鲁士派出了一支规模不大的护航舰队。这支护航舰队就成为了帝国海军东亚舰队的核心,在和俄国、日本、英国、美国争夺远东利益的过程中,这支舰队不断得到扩充。
俾首相和李中堂也算是老朋友了
(图片来自wikipedia@Togodumnus)
到了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提高了开放程度,威廉二世越发注意到了中国的贸易潜力,要求建立“远东巡洋舰队”,调了一艘巡洋舰来到中国,并在此后不断追加,把舰队主力舰规模扩展到了一艘护卫舰、两艘巡洋舰。
这并不算一支很大的舰队,但对于海军匮乏的德意志帝国来说,这些船只也算是宝贝疙瘩,对展现新帝国在远东的存在很重要。
德国的公海舰队的主力还是相当强大的
但重点仍然在欧洲与英国的竞争
世界其他地方只能自求多福了
(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新生国家,此前一直忙于德语地区内战,好不容易统一了之后才发现海外有价值的港口和土地已经被邻居们瓜分完了。德国东亚舰队在亚洲根本找不到合适的锚地。
这让舰队只能在香港、上海、长崎三座港口作维护。但控制香港的英国人是德国潜在的竞争对手,控制上海的中国政府又不愿意列强过多出现,服务态度很差,长崎就更不用说了,收费高不说,还有被逐渐崛起的日本一网打尽的忧虑。历任舰队司令曾多次上书德皇,希望国家出面在中国寻找一处良港作为主基地。
而且德国在西太平洋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殖民地
好的地方都被其他列强分得差不多了
以至于德国的太平洋殖民地主要是新几内亚周边
非要挤进东亚找存在感实在是不容易
然而由于帝国政府此时忙于在东非争取利益,这样的请求被暧昧地化解了。
舰队也曾经尝试自行寻找锚地,他们选择了今天的烟台芝罘岛。但在停留一阵之后,由于清政府的激烈反对,舰队还是只能继续流浪。而如果当年德国东亚舰队能在芝罘区留下,那今天胶东半岛上的格局可能就是烟台和青岛角色反转了。
烟台也确实是紧追其后……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柏林方面并非对东亚舰队的难处一无所知,只是他们还在等待一个机会。
“必须是胶州湾”
1897年11月1日晚间,两名德国传教士来到山东巨野县的张家庄教堂休息,第二天他们还要赶路前往兖州天主教总堂参加万灵节的"诸圣瞻礼"。当地神甫让客人住在主屋,自己搬到工棚里睡。
没想到当天夜里,仇视当地神甫的一群村民闯进了教堂,手刃了两名误入的德国传教士。而侥幸逃脱的当地神甫连夜逃到了济宁,并向德国大使馆汇报了情况。
巨野教案遗址
(图片来自wikipedia)
这一事件史称“巨野教案”,对山东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影响。
教案发生后的第12天,德国东亚舰队就进入了胶州湾,以清政府保护德国人不力为由,要求在胶州湾建立德国租借地,自己保卫侨民的安全。这当然只是个借口,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为东亚舰队找到一个落脚点。此前舰队司令已经多次向总部强调,“非胶州不要”。
当时德国对巨野事件的描绘
(图片来自wikipedia)
盖因胶州湾是一处天然的怀抱式港口,从黄山嘴到显浪嘴的地理条件优越,可以快速开发(事实上这里后来也成为了青岛港的所在地)。而继续向北,整个胶州湾又有大片的空地可供开发。这比烟台芝罘岛的开发空间大多了,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北方容纳码头最多的港湾。
规模巨大
(图片来自google map)
而且比起湿热的南方,胶州湾附近的气候也让德国官兵感到满意。因此经过多次考察,德国东亚舰队早就瞄上了这方宝地。
其实选中胶州湾,也并非德国海军一家之言,他们在学术界也找到了理论支撑。早在1867年,提出“丝绸之路”的德国地理大师李希霍芬就认为胶州湾条件优越,应该是德国争取的对象。不仅如此,还应该修建从胶州湾通往济南的铁路,以加强对整个山东半岛的控制。
连接济南是最基本的
升级版则是连接济南、苏北、半岛东端
现在正在逐渐高铁化
他的这些展望,在30年后全部得以实现。
进逼胶州湾的德国,很快与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协议》。将胶州称为胶澳,已经是中国人能做的最后抵抗。通过在命名上做文章,德国占领的胶州被与中国的直隶胶州分开。“澳”意为海边天然港口,换言之也就是中国只承认德国对港口的使用,而不承认其对整个胶州的控制。
胶州、青岛与胶州湾
但这只是文字游戏,一旦德国海军登陆,事情就出乎中国人控制了。当年李希霍芬认为必建的胶济线于1899年开工,1904年通车,德国人成为了列强中控制山东的那一个。青岛的北方强市之路,也由此开启。
20世纪初的胶济铁路
(图片来自wikipedia)
建成之初的青岛站
(图片来自wikipedia)
而到了1914年一战爆发时,日本趁德国在欧洲战场应接不暇的空当,接手了德国在山东经营几十年的成果,控制了山东,并试图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合法化到手的利益。若非工人学生救亡疾呼,则山东很难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复归中国之手。
五四运动期间抵制日货
(图片来自wikipedia)
若是如此,在十几年后爆发的抗日战场上,日军的战略选择方向将会更多,而中国东部的防御压力将难以想象,华北和长三角很可能会快速沦陷,中国人究竟能不能坚持到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溃败,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好在历史不需要假设,一场因德国舰队无家可归而起,因日本帝国的勃勃野心而兴,以五四运动造成的巨大压力而终的危机,最后还是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9-05-06/5643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