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进藏先遣连:解放军历史上唯一整建制记一等功的连队
新疆军区进藏先遣连:解放军历史上唯一整建制记一等功的连队
何立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出了“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指示。为配合兄弟部队完成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任务,新疆军区于1950年春组成了独立骑兵师,以骑兵第1团第1连作为进军西藏阿里地区的先遣连。1950年8月1日,总指挥李狄三率先遣连从新疆于阗县(今于田县) 出发,以惊人的毅力徒步跋涉数千里,跨越昆仑山、冈底斯山,胜利到达藏北高原,一举挺进阿里,成为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进藏部队。在进入阿里改则县扎麻芒堡后遇到大雪封山,后方供给中断。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先遣连坚守扎麻芒堡240天,后与独立骑兵师后续部队会合,于1951年8月进军阿里首府噶大克,顺利完成解放阿里的光荣任务。
西北军区于1951年1月30日给进藏先遣连全体同志各记大功一次,先遣连由此成为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唯一整建制记大功(一等功) 的英雄连队。
阿里,“世界屋脊之屋脊”
在进军西藏的问题上,中共中央、毛泽东根据形势发展,经历了从“条件基本具备加以解决”到“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认识转变。
1949年11月23日,毛泽东致电西北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明确指出:“解放西藏,不出兵看来是不可能的。出兵当然不只西北一路,还要有西南一路。”毛泽东同时向彭德怀传达了中央的意见:“关于经营西藏之问题,就现在情况看,应责成西北担负主要责任,西南的刘邓担负第二位之责任。故西南待川康平定之后,即应着手经营西藏。”1950年1月,毛泽东在赴莫斯科访问的火车上,仍牵挂着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解放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战略决策。
彭德怀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向中共中央详细报告了西北入藏客观困难太大,建议由西南担负主要任务,由川康入藏,而西北则分新疆、青海两路加派骑兵,进军后藏,出兵阿里。
在与西南局、西北局反复商量和认真调查研究以后,中央军委制定出了“向西藏多路进军”的作战方针。根据这个作战方针,中央军委决定由驻四川的二野18军承担解放西藏主要任务,同时由青海、新疆、云南驻军派部队进军后藏、阿里和昌都南部,从东、西、北和东南方对西藏进行合围。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解放阿里的任务由新疆军区完成。新疆军区把解放阿里的任务交给了新疆军区所属第2军。第2军刚刚开进新疆南部的喀什,政权建设和清剿残匪的任务相当繁重。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以后,第2军立即进行全军动员,着手解放阿里的部队组建和社情调查工作。第2军党委责成军副政委左齐负责具体筹划和指挥进军阿里工作。左齐查阅了当时能搜集到的有关阿里的所有地理、敌情和社会资料,只了解到阿里首府“噶大克”,其他则找不到任何道路和桥梁,新疆居民从来无人翻越过昆仑山。为完成中共中央赋予的解放西藏的神圣使命,新疆军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抽调精兵壮马,西北局又从青海省抽调来吐化英、彭措扎西等藏族干部,迅速组建了一个独立骑兵师,师长兼政委何家产,承担进军阿里的任务。
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最西部,有“世界屋脊之屋脊”之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阿里地区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3万,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边防线长达1000多公里,长期受英国、印度控制,人民过着贫穷落后的原始生活。由于地势高峻,雪山冰峰林立,这里成为奇寒无比的地球第三极,交通困难,与世隔绝。
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干部杨昌后来回忆从新疆进入西藏的道路时说:“大约走了五六天,进入了昆仑山区腹地。地势越来越高,风也刮得越来越急,给部队行军带来了很大困难。那白雪皑皑的达坂,全是直插云霄的峭壁冰坡,随时都像要塌下来似的,上不去,也下不来,如张着血盆大口的饿虎,使人心惊肉跳。我们小心翼翼地一手牵着马缰绳,一手抓着前边马的尾巴,艰难向前行进,就这样仍有战士连人带马滑下万丈深渊。”
在大部队进藏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新疆军区决定派遣一个连执行先遣任务第2军副政委左齐与独立骑兵师精心筹划,从1950年5月起,先后三次派战斗英雄彭清云带领小分队前往阿里侦察,前两次都失败了。独立骑兵师师长何家产再次给彭清云讲了侦察进藏路线的重大意义,叮嘱他尽管没把上山的路线探出来,但继续探路的决心不能变。彭清云第三次侦察时,根据前两次侦察的情况重新调整了人员和装备,增加了骆驼和牦牛以补充侦察小分队的给养,最终到达昆仑山南麓的埋衣山。彭清云命令战士寻找牧民,找了两天,一无所获,但进藏的路线探出来了,沿着这次走过的路,可以向阿里进军。
新疆军区党委根据彭清云小分队三上昆仑山探路的情况,考虑到大部队进军阿里条件尚不成熟,决定先派一个加强连去阿里执行先遣任务。
西北局书记、一野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高度重视挺进阿里先遣连的领导人选,再三指示要选好连队,配好干部。先遣连原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独立骑兵师1团1连,大部分士兵由原国民党骑兵第4旅8团改编而成。先遣连的不少战士是在和平解放新疆时从国民党部队起义而来,包括连长曹海林。军师领导亲自物色连队,挑选干部,抽调了20多名战斗骨干到先遣连,并配备了参谋、干事、翻译、机要、通信等专业干部,加强武器装备,提高独立作战能力。此外,还派特级战斗英雄彭清云担任副连长,派思想坚定、政策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团党委委员、保卫股长李狄三以团党委和团首长代表的身份担任总指挥兼指导员,带领先遣连执行任务。先遣连以独立骑兵师1团1连为基础,由来自汉族、维吾尔族、藏族等七个民族的136人组成。
新疆军区、2军领导很关心先遣连的物资准备工作。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给彭清云小分队送来5支珍贵的青霉素药针。1950年7月27日,2军政委王恩茂来到先遣连,当听说先遣连还差部分防寒物资时,当即表示全部由军里解决,还把自己的坐骑送给副连长彭清云。
1950年8月1日,新疆军区在新疆于阗县为先遣连举行进军藏北誓师大会。先遣连首先翻越横亘在新藏边界上被称为“万山之祖、百冰之源”的昆仑山。昆仑山平均海拔五六千米,山上终年积雪,冰峰林立。穿越海拔5500米的新疆、西藏交界的界山达坂时,是对先遣连的又一次严峻考验。由于山路艰险,空气稀薄,雪山行军使官兵患上雪盲症。先遣连连长曹海林1983年回忆进藏途中的经历时,对于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非常感慨:“我说共产党伟大,是因为每当到了最困难的时候,就有人站出来伸手向党要一副担子压在自己肩上。当时,我们连里有20多名党员,虽然多数都是病号,可没一个孬种,个个都是硬邦邦的,就是倒下也是直挺挺的,不会打弯。第二天过界山,王培林等好几个轻病号背着重病号爬达坂,为啥?因为他是党员。记得当时党员中也有几个很重的病号,李风云病得昏过去了,放到马背上自己都不知道,几次摔下来。他后来就用绳子把自己绑在马鞍子上,腾出照顾自己的人去帮助其他病号。卫生员徐金金腿肿得穿不进裤子,根本就走不动路,他就拉着骆驼上的绳子往上爬,棉裤都磨出了洞还照顾重病号。当时我和徐金金都是跟驮运组上去的。到达坂顶时他说:‘连长,我实在走不动了,你们先下吧,我坐在这儿休息一会儿,给大伙儿唱段快板鼓鼓劲儿。’我说:‘我等你一起走。’他站不起来了,就半跪着打起了竹板,还笑着唱呢。我感动呀,眼泪都出来了,心想他这不是拿着命搞宣传吗,直到现在我还记着他唱的那快板。……你想,人只要有了这口气,还有什么能难得住的呢?那天我们的队伍就这样齐刷刷地过了界山。后来到两水泉搞总结,我就说先遣连是咱们连的共产党员背过界山的。”
先遣连官兵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跋山涉水,日夜兼程,风餐露宿,于9月15日抵达藏北。
9月18日,王震亲拟电文,把先遣连进入阿里的情况向西北局和中共中央报告:“西北军区、西北局并中央:我兵团独立骑兵师进藏先遣连136人,经过45天艰苦行军,跨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昆仑山区,于本月9日翻过新藏交界处海拔6000多米之界山达坂,到达西藏阿里政府所辖改则地区,行程约计1300华里,9月15日在改则境内建立第一个据点。该连在两水泉短暂休整后,将留少数人员留守此地,就地转入侦察情况,寻找藏民,发动群众,其余大部将继续向噶大克推进。”
先遣连在大雪封山后的240天里自力更生,实现了粮秣自给
因环境极为恶劣,挺进阿里先遣连的补给极为困难。新疆军区和各级政府曾三次组织运粮队进行救援,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终因环境恶劣,均以失败而告终。1950年10月大雪封山后,先遣连根据新疆军区“转入过冬备战,坚持到明年”的指示,掀起“过冬备战”竞赛活动的热潮。为了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先遣连尽可能节约粮食,先是每餐每人四两粮食,后来改为三两、二两。大米白面已经所剩无几,就穿插着吃马料(豌豆)。噶本政府答应给部队供应粮食,但从未兑现。牧区不种粮食,在牧民中购买粮食是根本不可能的。先遣连不得不在事先征求当地头人许可的情况下,依靠猎取黄羊、野马充饥。
先遣连的被服在进藏前就不够,加上长期行军、打柴、打猎,衣服早就烂得衣不遮体。到1951年春,全连只有21件打着补丁的衣服能穿,也只能留着给外出谈判和做群众工作的同志穿。先遣连自力更生,用野牦牛的毛拉毛线,用羊角做针,用装粮食的麻袋补衣裳。
为了解决住宿问题,官兵们挖“地窝子”。在地下挖一条通道,两旁掘出并排的“房子”,大的能用帐篷盖顶,可住10余人;小的用毛刺盖顶,可住两三人。藏北气温降到零下30摄氏度,大地冻结1米多深,进度缓慢。官兵们就采取“以火烤地、边烤边挖”的办法,加快挖掘进度。不久在这永冻层上破天荒地出现了一座包括工事、宿舍在内的军营。左齐在回忆录中写道:“进藏先遣连前后修筑的地窝子41间,马棚8座,掩体9个,交通壕9米,碉堡2座。”
阿里解放前只有很少的一些农业区,种着少量青稞,多数人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面对现状,驻阿里解放军决定在普兰、日土开荒生产,解决部队口粮,提出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展“三抢” (抢开、抢种、抢成绩) 活动。实行任务到排,承包到班,定额到人。没有肥料,就四处寻找破旧不用的羊圈。为了赶时令播种,官兵每天超强度的劳动量长达12小时。1952年、1953年仅两年的时间,部队就开垦了1100多亩地,收获粮食近20万斤,亩产高出当地四成,收获蔬菜14万多斤,可自给半年,大大减缓了南疆人民的运输紧张,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部队的生产实践,激励了当地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先遣连是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模范连队
对于进藏期间的民族工作,先遣连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保证顺利开展群众工作,李狄三召集连党支部会议,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请藏族干部介绍藏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给出去寻找群众的战士准备了哈达。
1950年8月15日,李狄三带领先遣连进到新疆与西藏的界山后初次见到藏民,非常注意民族政策。李狄三拿出花布、茶叶、粮食等送给藏民,很快消除了藏民的疑虑。这时,先遣连战士们在高原上第一次听到自己被称为“夏保,亚古都”(藏语“好朋友”),这是发自藏族群众内心的称颂。中秋节晚会上,先遣连官兵轮流表演节目,一名汉族战士的节目是讲故事,他讲了“杀鞑子”的故事。李狄三感到这个多民族组成的连队应该提倡民族团结,“杀鞑子”故事容易伤害一些同志的感情,当即对那名战士进行了善意的批评,说这个故事在民族团结的新中国不要再传播了。
先遣连进入藏北以来,执行纪律比任何地区都更加严格,对藏民的寺院、经台、玛尼堆进行严格保护。初到阿里改则时,藏族群众对解放军毫无了解,加上反动头人的宣传,他们不与解放军接近,有的甚至架起猎枪向部队射击,少数战士产生怨言。对此,先遣连又一次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号召人人当宣传员,把发动和团结群众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他们的做法是政治宣传、赠送物品和帮助群众做好事。先遣连利用各种场合给群众分发毛主席画像和有关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共同纲领》内容的藏语传单。先遣连在阿里积极为藏族群众做好事,争取藏民的拥护。他们召集群众,给到场群众发放茶叶、针线、布匹等物品,帮助群众放牧、打柴、背水、治病等。
先遣连官兵的行动感动了阿里贫苦农牧民,他们冲破阿里噶本政府和反动头人的封锁政策和禁令(即不准同解放军接触、不准给解放军带路、不准给解放军东西),主动为部队打柴火、撤帐篷、寻马匹、送情报、当向导,还送食物给部队。
挺进阿里途中,先遣连以《党员课本》为教材组织党团员上课
在进藏各部队中,向阿里进军的先遣连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突出。先遣连以《党员课本》为教材,组织党团员一起上课,要求他们在艰苦的环境和复杂的斗争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每逢重大任务下达前,连党支部首先对党团员进行思想动员,依靠他们带动大家完成任务。李狄三带领先遣连出发后,在青藏高原上克服重重困难,向阿里挺进。在路过海拔5000多米的乱海子时,战士们患了高山雪盲症,睁不开眼睛,看不见路。李狄三及时召开支委会、骨干会,了解思想情况,鼓励大家克服暂时的困难,同大家一起努力寻找战胜雪盲症的办法。
1950年10月,藏北高原已是天寒地冻。先遣连到了阿里改则县扎麻芒堡以后,大雪封山,后方运输过不来了。在长达240天的时间里,先遣连没有了后勤补给。在十分艰苦的岁月里,一些战士产生了怕苦畏难的情绪。先遣连深入进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教育,广泛开展“重定计划”活动。大家用布粘成“计划牌”“决心牌”,写上自己的决心,佩戴胸前,作为行动准则,并以此感到自豪。驻扎麻芒堡期间,李狄三发动大家对党支部工作进行了一次认真评议,进一步严格了组织生活制度。在阿里过冬是非常艰难的。先遣连提出了“越艰苦、越光荣,困难面前出英雄”“越团结、越坚强,群众赛过诸葛亮”“平地起家,藏北高原建乐园”和“革命英雄主义万万岁”等口号,并把它们刷写在驻地的雪墙上,鼓舞大家克服困难。李狄三还谱写了《战胜困难》《顽强歌》《光荣小唱》等歌曲,以激励战士们的士气,鼓舞战士们的斗志。
1951年大年三十,战士刘守时牺牲,大家都悲恸不语,窝在地窝子里。为营造过年气氛,李狄三让战士挂上灯笼,点燃篝火开晚会。第一项就是祭奠死去的烈士,请他们一起回来过年。随后大家在哭声中扭起了秧歌,唱起了《黄河大合唱》等歌曲。在除夕晚会上,官兵们相互拜年,给祖国拜年,通过电台给首长和战友们拜年。
在挺进阿里的日子里,总指挥李狄三患了严重的浮肿病,但他仍然坚持工作。连党支部做出决定强制他休息,但他仍然闲不住,让通信员抱来一堆羊毛,捻成长长的毛绳拴到各班,每天都要吃力地扶着毛绳去各班给战士们上课,讲故事。最后,李狄三走不动了,就趴在地窝子里写日记,整理材料。连长曹海林再次让卫生员给他用青霉素,李狄三说:“不用,还是留着吧,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会用得着的。”政治干事陈信之建议开支委会,举手表决。李狄三对支委说:“请同志们不要这样逼我,大家的心意我领了,我都成了这个样子了,还用什么药?我的病我自己心里清楚,就别浪费药了,临死了就别再让我背着个不执行党的决议的名声了,我恳求同志们把手放下吧。”
1951年5月28日,李狄三病逝,年仅35岁。李狄三的日记最后一页是他的遗言:“曹海林、彭清云同志: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几件事需请同志帮助处理。1.两本日记是我们进藏后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交给党组织。2.几本书和笛子留给陈干事。3.皮大衣留给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猎时丢了,茶缸一只留给郝文清,几件衣服留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的衣服烂得很厉害。4.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王震旅长发给的奖品,如有可能请组织上转交给我的儿子五斗。还有一条狐狸尾巴是日加木本送的,请转给我的母亲。”5月29日,王震、郭鹏、王恩茂等都发来唁电。1952年阿里骑兵支队成立后,根据王震的指示,重新迁葬李狄三。今天,到阿里狮泉河的向阳坡,就可以看到“李狄三烈士之墓”。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军委追授李狄三“人民英雄”荣誉称号。
与独立骑兵师后续部队会合,完成解放阿里地区的任务
在与阿里噶本代表的谈判中,先遣连很注意尊重西藏宗教和民族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与噶本政府达成了协议。1950年11月下旬,阿里噶尔本派代表才旦朋杰以全权代表的身份,与先遣连进行了三天的谈判,达成了《五项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有:噶本政府承认人民解放军进驻改则江索郭,并尽力协助人民解放军和平进军阿里;人民解放军保证尊重藏族风俗、宗教信仰,实行民族平等,保护僧俗生命财产安全;人民解放军保护藏民利益,不买藏民一粒粮、一斤盐;人民解放军保证尊重地方政府,不干涉其任何行政管理和内部事务等。这是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过程中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的第一个协议。
1951年5月23日,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签订后,中央决定各部队要加快进藏,尽快尽早落实和平协议。5月29日,毛泽东电令西北局:“新疆进军阿里的先遣部队,要继续担负起侦察、进军到噶大克的任务。”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师长何家产接到中央命令后,经再三考虑向喀什和新疆两级军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过冬之后,先遣连人员马匹伤亡过半,目前战斗力尚未恢复,进军噶大克之任务,建议由安子明部担负,英雄连应继续留驻扎麻芒堡休整为宜。”王震司令员接电后,当即批准了何家产的建议,并指示:“尽快组织护送伤病员回新疆治疗。”5月30日,独立骑兵师下达“安子明部之一连兵力接替先遣连之任务,担负侦察进军噶大克之道路”的命令。
消息传来,曹海林、彭清云立即召集先遣连干部开会,一致要求向上级申请继续担负先遣任务,当进军噶大克的尖兵。6月1日,先遣连全体官兵联名致电独立骑兵师党委,坚决要求担负进军噶大克的先遣任务,得到骑兵独立师的批准。6月2日,由先遣英雄连45名官兵组成的进军噶大克先遣分队,在阿里改则县扎麻芒堡成立。6月6日,先遣分队和安子明部共同誓师出征。当天,先遣分队分两个梯队,踏上了进军噶大克的征程。6月7日,安子明率部随后出发,和平解放阿里首府噶大克的进军正式拉开序幕。6月18日,在彭清云的带领下,先遣连迅速进抵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脚下,突破“生命禁区”的冰山雪峰,于6月29日抵达藏北重镇普兰宗(今属普兰县),接着又挥师北上。8月3日,安子明部和彭清云部会师,进驻阿里首府噶大克。经过一年零三天的艰苦进军,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挺进藏北,解放阿里”的任务。1951年10月,在完成剿匪任务后,根据中央布置,以4个连380余人的兵力,组建阿里骑兵支队,安子明任支队长,下辖4个连队,担负起了落实《十七条协议》和设卡戍边任务。
毛泽东赞扬先遣连是“盖世英雄”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一直关注着挺进阿里的先遣连。
先遣连进驻阿里后,于1950年11月初和阿里噶本代表进行了成功的谈判,达成了《五项协议》。先遣连将噶大克首领赤门色给中央的信通过新疆军区转呈中央军委。毛泽东于12月30日专门给阿里噶本写了一封亲笔信,对阿里地方政府与进驻阿里的解放军部队合作共事的友好态度表示赞赏:“我很高兴,知道你们同到达你们那里的人民解放军结成了朋友。”毛泽东对阿里噶本统战的重视,极大地推动了阿里的和平解放。
毛泽东在得知先遣连的英雄壮举后,连连称赞他们是“盖世英雄”,“威震印巴东南亚”。周恩来说“新疆进藏那个连很英勇、很悲壮”。1951年2月5日,毛泽东致电王震,称“先遣连既然如此困难,请考虑于开山后将该部队撤回新疆,尔后新疆解除入藏任务,你是否同意盼告。”
先遣连的事迹使王震几次感动得落泪,曾说“死的人太多了,毛主席还批评过我”。王震为先遣连向西北军区亲自起草请功电报。不久,王震再次发电报给西北军区,为先遣连全体官兵请功,称先遣连:“历尽我军长征以来最大之不幸,最重之苦难。”
1951年1月30日,西北军区决定授予先遣连“进藏先遣英雄连”荣誉称号,并为全体同志各记大功一次。自中国人民解放军1927年成立以来,为一个整建制连队每人记一等功一次,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9-07-08/5751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