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跨越时空的苏区精神永放光芒——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让跨越时空的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孙 伟
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湖北省洪湖市城区西南郊的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内。纪念碑正面镶嵌着“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二个金色大字,碑座正方上镌刻着纪念湘鄂西人民伟大功绩和悼念英勇牺牲烈士的碑文,内容如下:
湘鄂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湘鄂西特委领导下,于一九二七年冬一九二八年春,在全国秋收暴动和南昌暴动影响之下,反对豪绅地主和背叛革命的国民党政权,开展了武装斗争,建立了红色游击队。一九二九年在江、石、监、沔地区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在鹤、桑、慈、松、宜地区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鄂北襄、枣、宜、房、谷、均、郧地区,鄂西兴、归、巴地区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一九三○年四、六军会合于公安,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由贺龙、周逸群同志统一领导指挥,形成了一支强大力量,配合全国红军攻势,威逼武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武装斗争的开展,开辟了湘鄂西广大的革命根据地,打倒了豪绅地主,分配了土地,建立了湘鄂西苏维埃政权。一九三一年国民党在帝国主义直接帮助之下,开始向苏区和红军进行了残酷的进攻,红军主力击退了五次围攻于一九三五年北上抗日,离开了湘鄂西根据地到达陕北。根据地的人民,在遭受了严重摧残之后转入地下,仍然坚持着英勇不屈的斗争。在抗日战争中,湘鄂西人民又在中国共产党鄂予边区党委领导下,展开了英勇的抗日战争,建立了襄南和襄西的抗日根据地。同时,党中央于一九四四年从延安又派来了八路军,加强了当地人民的革命斗争。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新四军第五师主力被迫北上,根据地人民再次遭受了反动派的摧残。一九四七年刘邓大军南下后,湘鄂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江汉区党委领导下,部份的恢复了革命根据地,直至解放战争胜利。
在几次伟大的革命战争中,湘鄂西的人民有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英勇地牺牲了。其中如周逸群、鲁易、柳克明、万涛、彭之玉、崔琪、刘绍南、彭国才、段德昌、段玉林、周小康、贺锦斋、王炳南、黄大鹏、吴先洲、李兆龙、刘革非、李福、戴补天、魏迟均、陈相波、屈阳春、朱立文、雷天明、许猛等先烈人物。
为纪念湘鄂西人民的伟大功绩和悼念英勇牺牲的烈士,以立此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是除了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外,唯一由国务院题写碑文的地方革命烈士纪念碑,从而更显得弥足珍贵,意义非凡。
(一)
湘鄂西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割据范围最大的三块根据地之一,是参加长征的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的发源地,为最终夺取全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湘鄂西苏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影响和策应了全国革命斗争的开展,并积累了颇具特色的经验。毛泽东曾将其总结为“贺龙式”根据地,并高度评价“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基于湘鄂西苏区的重要历史地位,国务院于1957年12月为洪湖革命烈士纪念碑撰写碑文,并拨专款立碑。1957年12月25日在洪湖新堤城区文泉大道光荣院内举行奠基典礼,占地面积约20亩左右,1958年1月纪念碑落成。当时碑高7.7米,碑的正面是“洪湖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隶书大字,右侧面是贺龙元帅的“革命烈士们的业绩鼓舞着我们永远前进”题词,左侧面为国务院撰写的碑文,背面是毛泽东高度评价洪湖游击战争的论述。纪念碑后面建有一座小型“革命文物陈列馆”。纪念碑雄伟肃穆,耸立于青松翠柏之中,是当时洪湖人民缅怀湘鄂西苏区革命先烈的主要纪念地。
随着洪湖市政建设的不断发展,1977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决定新辟陵园,建“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并沿用国务院撰写的原碑文。可见,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从洪湖革命烈士纪念碑演变而来,两者一脉相承。建两块碑的目的都是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勿忘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及教育子孙后代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
(二)
1978年10月,在洪湖城区西南郊长江之滨动工兴建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1984年11月10日正式落成。陵园主体建筑有贺龙元帅铜像、四柱牌坊、烈士纪念碑、革命历史馆、革命烈士馆、将军墓等,占地面积606亩,四周长度6300米。位于陵园中心的纪念碑,在园内其他建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巍峨壮观、高大挺拔。
纪念碑重达4200余吨,碑高27.6米,代表着湘鄂西苏区革命斗争是1927年6月开始的。碑身为花岗岩砌成,正面向北,碑名主要是仿鲁迅先生字体临摹而成;背面向南刻着贺龙元帅生前题词“革命烈士们的业绩鼓舞着我们永远前进”。碑身东西两侧刻有五星、稻穗、红旗、党徽组成的装饰图案,图案为金色,代表着希望;金色稻穗环绕在党徽四周,左右两边还有红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三)
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概述了湘鄂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碑文共计800余字,主要有三层含义。
首先,回顾了湘鄂西苏区的创建、发展到最后丧失的历史。湘鄂西苏区创建于1927年底,后不断发展壮大,在鼎盛时期人口约370万,拥有主力红军3万人、地方武装20万人及50余县的红色政权,自1931年起先后打破了国民党五次围攻。1935年打着北上抗日的旗帜撤离根据地,经长征最终到达陕北。
其次,勾勒了主要割据区域和主力红军概况。湘鄂西苏区以洪湖地区为中心,由湘鄂边、洪湖、巴兴归、鄂北、鄂西北、荆当远、松枝宜和洞庭湖特区等八块根据地所组成,主力红军是贺龙、周逸群领导的由红四、红六军组成的红二军团。
最后,列出了25位主要烈士的名单。湘鄂西苏区走出了元帅贺龙、大将许光达、上将贺炳炎等67位开国将帅,也牺牲了近20万革命先烈。在此特别写出周逸群等25位革命烈士的名字,极为罕见,告诫后人要缅怀革命英烈,发人深省。
在贺龙、周逸群等的领导下,不仅在创建苏区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而且带领广大军民践行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如表现出威武不屈、临死不惧的革命气概;根据实际情况,较早实行了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力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制定了“做个好党员”的“十条标准”,注意发挥廉政歌谣对反腐倡廉的引导作用;主要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贺龙谢绝做新衣,周逸群不动一块银圆;在中国革命史上开创了水上游击战争的光辉范例,并成为全国唯一一块建立在河湖港汊地带上的水上革命根据地等。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9-08-08/5804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