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内蒙古骑兵一师的两任达斡尔族师长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史上,骑兵作为陆军的组成部分,具有快速冲击力和独立作战能力,受地形、气候限制小,便于在平原、高原、草原和沙漠地区进行战斗,在对敌斗争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从1928年4月人民军队第一支骑兵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正式成立,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骑兵部队鼎盛时期达到14个骑兵师、10万余人。解放战争时期,骁勇善战的内蒙古骑兵驰骋在辽阔的北疆大地,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肃清内蒙古草原残匪。抗美援朝时期,内蒙古骑兵又为志愿军运送和调训战马、支援前线为新中国的诞生和人民政权的巩固建立了不朽功勋。他们的传奇故事永远铭记草原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在内蒙古骑兵五个师中,第一师是最早成立的,这个师的两任师长均是达斡尔族——莫德尔图(郭东部)和王海山。[1] 

达斡尔族是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的一个少数民族。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约13万人。他们勤劳勇敢、英勇善战、自强不息,清代以来,为了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在抗击沙俄、英国和日本等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据统计,在清代,达斡尔族官兵先后参加了60余次重要战役,他们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及外蒙古,素有“八旗劲旅”美誉。抗日战争中,英勇的达斡尔族儿女前仆后继,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战争的历史洪流之中,有的支援马占山等东北将领的抗日斗争,有的支援和掩护东北抗日联军,有的配合苏军搜集日伪军情报,有的自发地组织民众的抗日活动,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表现了崇高的反帝爱国主义精神。

内蒙古骑兵一师,正是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并在辽沈战役中大显神威。

骑兵一师的历史回顾

内蒙古骑兵一师创建于1946年1月,前身是1945年8月参加兴安陆军军官学校进步师生在阿尔山和葛根庙起义的部队,以及此后组建的民警大队、警备大队和警备部队,是活跃于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地区一支重要的地方民族武装力量,继而发展成为解放战争中一支能征善战的骑兵部队。

王爷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传统与民族特点、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陲小城。1932年3 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在长春成立,对东北三省和东蒙古地区各族人民进行法西斯统治。王爷庙作为兴安总省省会所在地,日本统治东蒙古人民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为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本侵略者不仅用重兵把守,还建立了名目繁多的警察机构,对各族人民肆意欺压迫害,死于非命者难以数计。

1.jpg

骑兵一师在辽沈战役中

1945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王爷庙的兴安陆军军官学校进步青年师生受到极大的鼓舞。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8月10日,莫德尔图在阿尔山率130余人举行起义;8月11日,都古尔扎布、王海山等率600余人在葛根庙举行起义,击毙军校最高指挥官吉川中校、大岩少校等50余名日本军官,揭开了达斡尔族人民抗日解放运动的序幕。[2]

 1945年10月,组建以参加“八·一一”起义队伍为骨干,兴安学院、育成学院、兴安医学院等校学生、部分伪国兵参加的民警大队,不久改称警备大队。1945年12月,警备大队扩编为警备总队,都固尔扎布任总队长,王海山任第一大队大队长,双宝为第二大队大队长,单福祥为第三大队大队长。1946年1月,东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在王爷庙召开,决定成立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并以警备总队为基础,组建东蒙古人民自治军骑兵第一师,莫德勒图任师长,胡秉权任政委,都固尔扎布任参谋长,下设3个团,官兵2000余人。

骑兵一师成立以后,迅速发展壮大。1946年4月内蒙古人民武装发展为5个师、1个纵队,2万人。1948年1月,商队进行整编,改称内蒙古人民解放军,下辖骑兵第一、二、四、十一、十六师卓盟纵队、警卫团,以及独立骑兵第三团第九团。解放战争时期,骑兵一师为解放东北乃至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2年6月,内蒙古骑兵师番号撤销,组建军分区,骑兵师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首任师长莫德尔图

在内蒙古骑兵师的历史上,莫德尔图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人物。在业已发表的文章或相关著作中,对他的生平事迹少有记载。

 2.jpg

第一任师长莫德尔图

莫德尔图(1911-1951),又作莫德勒图、莫得尔图,别名郭东部(布),达斡尔族,黑龙江省讷河县人,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1929年,他就读于东北蒙旗师范学校。这个学校原址,位于今沈阳大南关下头路西艾家胡同1928 年由达斡尔族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郭道甫倡议,张学良资助、批准创办1931 年日军侵占沈阳后停办。1933年,蒙旗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任伪满兴安省警备军骑兵第一团中尉连长,1936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38年,莫德尔图回国,任伪满陆军兴安学校少校教官,1943年任伪满第十军管区司令部高级参谋,1944年任伪第九军管区司令部副官、巴音塔拉国民高等学校军事教官,1945年任伪满陆军兴安军官学校军士候补生队队长,1945年8月10日,莫德尔图在阿尔山率130余人率先举行起义,并与随后参加葛根庙起义的部队汇合。

1945年11月,中共东北局召开东北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东蒙代表5人,莫德尔图参加,既代表东蒙,又代表军方。东北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东蒙地区在谋求民族解放的关键时刻迈出了重要一步。同年12月,莫德尔图率部击败国民党光复军马海泉旅,解放突泉县城,从狱中救出八路军干部胡秉权(后任骑兵第一师政委、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不久,他又率部攻打白城子,援救正被国民党光复军围困的抗日民主联军先遣支队夏尚志司令员、朱继先副司令员,消灭白城子、洮安等地光复军,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维护了王爷庙地区的社会治安,并为内蒙古骑兵第一师的创建和发展做出的贡献。

1946年1月,骑兵第一师成立后,莫德尔图任师长,部队迅速投入到剿匪作战中。当时,西科前旗王家窑一带地主武装与土匪联合,组成700余人的队伍,并与索伦反动武装相呼应,企图攻打王爷庙,待阴谋得逞后再配合国民党第71军攻打通辽。为阻止其反动阴谋,争取他们放下武器,2月7日,莫德尔图派连长福增泰和一名地方干部去谈判,结果派去代表被杀害,多名骑一师官兵和地方干部被打死。于是,他率骑兵第一、二、三团和西科前期自卫队200余人,击溃了这股反动武装。

1946年4月26日,骑一师接上级通报,光复军宋桐山第七旅企图南下四平,与国民党主力军会合。莫德尔图即派第一团在科后旗哈达营子围歼宋旅,活捉宋桐山的姨太太,宋本人则带200多人突围逃窜。5月6日,莫德尔图率第一团一连继续追击,由于对敌情掌握不准,误入敌人埋伏圈,虽杀伤敌人百余人,我军伤亡惨重。5月9日至12日,莫德尔图率骑兵一师第一、二、三、四团配合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三师,在巴拉山照、郑子井、三田屯、十八号等地将宋桐山第七旅和毛贵生、葛凤歧为首的光复军基本消灭,歼敌1429人,俘虏2810多人,巩固了辽河两岸广大地区。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国共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大举发动进攻。国民党向东蒙地区投入第71军第87、88师和暂编59师,和蒙奸李守信、乌古廷、包善一、包国良等反动武装,相继侵占开鲁、通辽、赤峰、库伦、吉尔嘎郎等旗县重镇,以及与我军毗邻的法库、彰武、康平、郑家屯等地。为收复失地,莫德尔图率骑兵一师,并与辽吉(辽北)第五分区部队配合,给国民党军队和蒙奸反动武装以有力打击;其中,李守信、包善一在辽宁省法库县辽塔被一团活捉,后在通辽被处决。

1946年8月,骑兵一师领导调整,莫德尔图改任兴安省军区副司令员,原第一团团长王海山继任师长。

莫德尔图在师长岗位上虽仅8个月,却在危难之时上任。当时,王爷庙作为兴安总省省会所在地,各种政治势力错综复杂。日本投降后,权力真空,牛鬼蛇神倾巢出动,社会乱象可想而知。在莫德尔图的指挥下,骑兵第一师维护社会安定,不许国民党活动,不许挂国民党旗,不许国民党组织军队。这三个“不许”,使国民党在王爷庙地区几乎没有立脚之地。

1947年2月,莫德尔图休职回家。同年9月25日,他因错案被捕,至1951年5月16日竟被判处死刑。

建国以后,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莫德尔图的冤案一直得不到及时平反。1986年6月25日,经其家属申诉和生前战友作证,内蒙古公安厅经过复查作出结论(内公落(1986)22号):

经查,当时处决的主要依据是:

一、勾结蒙奸,拉拢本师三团叛变并派员策反我第五师,“迎接国民党进攻内蒙古”;二、破坏哲盟土改;三、同张尼玛等人组织“内蒙古牧民前进会”。

经阅卷,并向有关人员调查核实,莫得尔图是积极参加自治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少数民族中有一定影响的人士,原认定的主要罪行不能成立,没有任何依据,纯属冤、假错案,现给予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请有关单位按有关政策做好善后工作。[3]

1987年7月18日,内蒙古党委落实统战政策领导小组关于莫得尔图同志生平介绍中说:

莫得尔图同志在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时刻,毅然投身革命,站到人民一边,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解放、为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为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和保卫土地改革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莫得尔图同志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爱憎分明,性格爽直,为人正派。他顾全大局,维护民族团结,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

莫得尔图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为内蒙古各族人民所做出的功绩,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4]

莫德尔图虽担任过伪满军官,但对日本人的横行霸道早已疾恶如仇。据其女儿回忆,有一次,他作战时缴获一匹白马,非常喜欢,把马拴在家中去上班了。不料,有几个日本军官看见后,把马牵走了。他下班回来,发现马不见了,就到日本兵营内去找。他看见一个日本军官正骑着他的白马玩,还有几个日本军官围观助威,一枪就把马毙倒在地。日本军官从马上滚下来,举起战刀就要砍,他又一枪把这个日本军官打死在地。还有一次,他在火车上见到日本兵正调戏一个中国姑娘,又搂又抱又摸,车上的人都看不下去了。他上去,用日语骂他们“八嘎牙鲁”,狠狠地给他们几个耳光,车上的中国人无不拍手称快,都说为中国人出了气。那几个日本兵都不敢动,立正、低头,连声说“哈依、哈依”。

继任师长王海山

3.jpg 

第二任师长王海山

王海山(1917-2002),达斡尔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莽格尔吐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8月,他毕业于伪满陆军兴安军官学校。这个学校始建于1934年(伪康德元年),原址位于吉林省双辽郑家屯,次年迁至兴安南省西科前旗王爷庙城北罕山脚下(乌兰浩特一中所在地)。军校隶属于满洲国军事部,由日本关东军控制1941年,他入日本神奈川县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43年毕业回国,任驻林西伪军第九军管区骑兵三团连长,调任伪满乌兰浩特军官学校连长。1945年8月11日,王海山、都固尔扎布等兴安陆军军官学校学生起义,参加革命

实际上,早在1941年至1943年日本东京就期间,他就秘密参加了蒙古族革命家哈丰阿领导的左翼组织,并与乌如喜业勒图等人保持密切联系,萌生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思想。作为“八·一一”起义的主要领导者,王海山:“八一一起义,是一次进步的、有准备的起义,而且打响了争取东蒙民族解放的第一枪,起义部队在我的率领下,很快与苏联红军取得了联系”我“是这次行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之一” [5]

 “八·一一”起义后,王海山的人生实现了重大转折,先后任兴安中部警备大队第一中队队长、警备总队第一大队队长。1946年1月,内蒙古骑兵第一师成立,他任一团团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并任命为师长,率部参加与国民党光复军、日伪残余和剿匪作战1947年4月,他参加了在王爷庙举行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并为大会的胜利召开提供安全保障。在辽沈战役中,他率骑兵一师参加了黑山阻击战、大虎山阻击战,打了许多恶仗、硬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他被任命为内蒙古军区分区司令员、蒙绥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呼伦贝尔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大校军衔。“文化大革命”中,王海山受到打击迫害,被打成王(海山)、乌(云达来)、巴(雅尔图)反革命集团。1979年至1983年,他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1983年离休。

王海山同志离休后,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并与胡昭衡同志(原骑兵一师政委)一起,组织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第一师》《铁骑征战记》等战史资料书籍,为《武警内蒙古总队志》的编纂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他还不顾年事已高,为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骑兵一师指战员建立了“烈士纪念碑”,为“八·一一”起义落实政策和战友平反做了许多工作。2002年5月,王海山去世后,骨灰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辽宁省黑山县,那里有为骑兵一师121位指战员所建的烈士纪念碑。

王海山以作战勇猛著称。辽沈战役中,他率领的骑兵师在东北野战军总部指挥下,英勇顽强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役侦察、远距离奔袭、运动防御、坚守阵地、追歼逃敌等各项战斗任务,充分发挥了骑兵兵种的快速、机动、灵活、勇猛、果敢的特点和战斗传统,东北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在大虎山战斗中,第42团一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彰武战斗结束后,第十纵队首长表彰他们时说:“只有这样的英雄部队才敢藐视比他们人数多40倍的敌人,在精神上压倒敌人,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采取敌人难以相像的危险战术战胜他们,这才是无产阶级的本色。” [6] 

王海山回忆:至今使人难忘的是那场著名的黑山阻击战。我们骑一师首当其冲,横刀立马,在十纵首长的指挥下,阻击敌廖耀湘兵团西进。我和参谋处长巴音图率部队进入距黑山东北10公里的胡家窝棚前进阵地敌人重炮、飞机掩护下的国民党精锐青年军207师三旅,我们“打退敌军反复多次的进攻,直至白刃战,毙伤敌数百名,我一团也牺牲了二连长布和吉雅以下60余人。指战员们以鲜血和生命顽强抗击,为我军主力作战赢得了时间,同时拉开了黑山阻击战的序幕”。 [7] 

     注:

[1]第五师师长鄂嫩日图也是达斡尔族。

[2]关于起义部队人数,可参考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八一一”事件确定起义性质及参加人员工龄计算问题的批复》,巴音图胡格编《“八一一”葛根庙武装起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7页。

[3] [4] [6]莫德尔图主编:《解放战争中的达斡尔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94、95、7页。

[5] [7]王海山:《我的戎马生涯》,《铁骑征战记》内蒙古新闻出版局,1999年第309、314

本文《人民政协报》发表时有所删节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9-11-14/5977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黄明娥 更新时间:2019-11-15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