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罗援:浅谈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情报工作

今天,李克农将军的后人邀请部分隐蔽战线的后代,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李克农将军墓地举行追思会——纪念我党隐蔽战线卓越领导人李克农将军诞辰123周年、逝世60周年。我应邀发言。以下是我发言的摘要:

在我们隐蔽战线后代的心目中,李克农伯伯是战神般的传奇英雄。他那特有的胡须显露出军人的威严;他那特有的眼镜又闪烁着文人的智慧。儒雅与刚毅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在他身上浑然一体。

我们自幼崇拜苏联的捷尔任斯基,把他视为剑与火的化身。而李克农伯伯就是中国的捷尔任斯基,就是中国的剑与火。

但他的神奇经历又远远超过捷尔任斯基,他不仅是中国情报和保卫工作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而且亲赴龙潭虎穴,是龙潭三杰之一,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匕首。

他领导的情报小组在关键的时刻,获取了关键的情报,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了党中央,如果没有他和他领导的情报组织恐怕中国革命的历史将要重新改写。

李克农(左一)护送毛泽东上飞机赴重庆参加谈判

毛泽东主席曾经夸奖他是共产党的大特务。毛泽东主席还亲自提名李克农伯伯为开国上将,评价说:解放战争时期,李克农功劳很大,我们的情报工作是最成功的。周恩来总理也称赞他是情报前三杰,选择李克农伯伯作为他得力的助手。

人民群众称李克农伯伯为特工之王。而我们的敌人却畏惧他,听到李克农这三个字,他们会吓得心惊肉跳,魂不守舍。

何至于此?除了李克农伯伯个人的大智大勇之外,更重要的是李克农伯伯协助隐蔽战线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同志创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情报组织和情报制度。

中国的情报工作完全有别于苏联的契卡,克格勃;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美国的CIAFBI以及英国的军情六处,中国的情报工作具有中国风格,这是需要我们好好总结和进一步挖掘的宝贵财富。

什么是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情报工作呢?我个人认为:

首先是对党忠诚。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指挥刀把子的原则。要求情工人员不仅在行动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也要向党组织积极靠拢。要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需要为需要。

比如,红军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意图、战略动向;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到底是北上还是南下的战略选择;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到底是真谈还是假谈的真实用意等,我情工人员都能了如指掌,为党中央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情报保障。

其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李克农伯伯领导的情报队伍是信仰的集合体,为信仰而战,为信仰而死。出于污泥而不染,面对死亡而不惧。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北平五烈士就是杰出的代表。

其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中国情报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以事实为根据,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原中调部红楼礼堂里挂着两块横匾,一块上面写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另一块横匾上则写着实事求是

其四是搞好顶层设计。不急功近利,不好大喜功。

其五是精准布局,安排闲棋冷子。按住敌人的脉搏,打入敌人的核心要害部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钢丝上、在刀尖上拿到党想要得到的情报。

其六是严格的组织纪律。不搞横向联系。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知道的不打听。不搞色诱,不搞暗杀。并不是像一些影视剧描写的那样,谍战﹦枕头+拳头;谍战﹦美女+手枪。

有些人拿特科时期的红队来提问,其实那是在你死我活的特殊情况下的迫不得已的后发制人,主要针对罪大恶极的叛徒。暗杀不是中国情报工作的常用手段,否则,何以解释我们潜伏在国民党党政军高官身边的情工人员没有使暗杀手段常态化。

其七是灵活机动的工作手段。中共的情报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拉出来,打进去。李克农伯伯曾经说,做特工工作最忌讳的就是用金钱贿赂,思想教育才是王道。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投诚起义人员达177万,占其总兵力的五分之一以上,这一数据背后,凝结了李克农伯伯的谋划决策和隐蔽战线无名英雄们的默默奉献。

其八是团结互助,提倡团队精神。李克农伯伯关心爱护下属和他们的亲属,在病重期间还亲自抚恤烈士遗属,让人感到战斗在隐蔽战线就如同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其九是提倡独立思考,前瞻性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见微知著。李克农伯伯提出既要获取情报,又要分析情报,利用情报,例如敌人哪些部队有利益冲突,哪些军官发生过矛盾,这都是可以转化为胜利的关键点。

其十是不争功诿过,甘当无名英雄。周恩来同志曾经要求隐蔽战线的同志们要顾全大局,有苦不说,有气不叫。李克农伯伯正是这方面的楷模。当有的情报组织遭到破坏以后,他主动承担责任,向党中央写出检查,并采取积极措施弥补损失。

当有的同志因工作受了委屈而不解,发牢骚说,我们出力不讨好,到底是为了什么时,李克农伯伯开导他们:是为了大局,干我们这一行,就要受得了委屈。我们不是在忍受痛苦,而是主动拥抱困难,这叫'吃曹操的粮,管刘备的事

以上是我对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情报工作的粗浅认识,权当抛砖引玉,以期引起讨论,引起思考。

我认为这才是对李克农伯伯最好的纪念。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2-09-17/7756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09-17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