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为何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奇迹”?
1960年秋,巍巍太行,秋风瑟瑟。
几个月前,3万多林县儿女为了将浊漳河水引到家乡,风餐露宿,走上太行。
按照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等人的修渠计划,红旗渠工程以山西境内的平顺县为起点,修建一条总干渠,向南把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境内的分水岭。后续将从分水岭再修三条干渠,把水送入林县境内的三个主要方向。在干渠下,再修支渠、水电站、渡槽等配套工程,最终实现林县的“全覆盖”。
经过8个多月的奋战,红旗渠第一期工程总干渠山西段完工。浊漳河水绕着太行山腰,终于流到了林县的边界上。只要修通狼牙山上的隧洞,就能让浊漳河水沿着红旗渠流入林县。
就在红旗渠工程修建的重要时刻,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各种物资供应不足,粮食短缺尤为严重。1960年11月,中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百日休整”“保人保畜”,红旗渠工程面临中断的危险。
千百年来,林县百姓饱受缺水之苦,眼看就要过上有水可用的日子,真的就这样中断红旗渠工程吗?
根据林县的特殊情况,林县县委做出艰难决定,让修渠民工下山回家,休养生息。同时,从全县范围选出300多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在狼牙山一带继续施工。
这个地方就是被林县老百姓称作“小鬼脸”的狼牙山,也是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的所在地。
李晓红
河南省原林县县长李贵之子
青年洞如果打不通,红旗渠整个就废到那儿了,就引不来水。
面对粮食紧张、技术设备落后的极端艰苦情况,300多名青年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仅凭双手和钢钎铁锤,奋战了17个月。终于在1961年7月,打通了总长616米的咽喉隧洞——青年洞,夺得了修建红旗渠的决定性胜利。
青年洞修通后,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在各方的支持下,红旗渠后续工程陆续上马。到1964年底,全长70.6公里的红旗渠总干渠终于全线贯通。接下来,只要修通三条干渠,林县的大部分地区就都可以用上红旗渠的水了!
1965年9月,红旗渠工程三条干渠的建设全面开工。
在林县人民团结一心的努力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红旗渠三条干渠全部竣工通水,建设速度远远超出了县委书记杨贵等人的预计。
为了庆祝三条干渠竣工,1966年4月20日,林县人民举行了一场竣工通水典礼。
这张照片上的人名叫张买江,他是当年红旗渠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之一,也是通水典礼当天最年轻的红旗渠劳模。
张买江
红旗渠建设者
1960年我才12岁,我父亲去修渠了。2月份开工,4月29日我父亲就牺牲了。1961年正月初五,我母亲就带着我直接到总干渠那里,说,你不把水带回去就别回家见娘。
随着县委书记杨贵的一声“开闸放水”,看着滚滚而来的河水,会场顿时沸腾,鼓乐齐鸣,鞭炮声不断。
把水带回家时,张买江已经从一个十多岁的男孩长成了一个精壮的小伙子。
张买江
红旗渠建设者
我带着水回去,我母亲在池塘坐了一夜,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人家都去打水的时候,看到我母亲在那儿坐着,有老人就说了,买江的爹死在渠上了,人家孩子又把水带回来了。在场的人,没有不掉眼泪的。
修通三条干渠,红旗渠工程并没有结束,还有支渠配套工程需要马上动工。全县人民按照县委的部署,全面铺开红旗渠最后一期工程的建设。
水磨山村是河南林县姚村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因为缺水,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怀着“高山层层无阻挡,定让渠水流家乡”的雄心壮志,村民们纷纷报名参加战斗,时年19岁的郭秋英就是积极报名者之一。
郭秋英
红旗渠建设者
当时有些领导讲了,说你们是女同志,这是打洞子,很危险,你们不要去。我说再苦我们也要去。
村里领导批准了郭秋英的请求,并委任她为队长,带领一班女青年参加隧洞的开凿工作。这支“铁姑娘队”在修建红旗渠的大军中尤为抢眼。
起初,她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搬运工作,但是姑娘们巾帼不让须眉,开始向父辈们学习抡锤打钎的技巧。经过不断学习和练习,铁姑娘们抡锤打钎越来越熟练,后来连“点炮”这样的技术活她们都能做了。
这样的姑娘红旗渠上还有不少,她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工友们的认可,是名副其实的“铁姑娘”。
苦战一年后,“铁姑娘队”和其他民工一起,凿通了长达400米的换新天隧洞。
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线竣工。历经十载,跨越数千里,林县人民终于让浊漳河水流遍林县的大小山村,圆了千百年来的“水”梦。
十年时间里,塌方和落石夺走了81位民工的生命,更有数百人重伤残疾。但是他们无畏无惧,愈挫愈勇,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152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红旗渠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工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从此,林县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
申伏生
红旗渠干部学院 特聘研究员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的修成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发展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所以我们林县人有一句话,红旗渠都能修成,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
如今的红旗渠,除了实用性外,更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是中国人民在艰难险阻的自然环境中,自力更生,以顽强的生命力征服自然的标志。
退休后的张买江依然保持了红旗渠劳模的本色,他走遍大半个中国讲述红旗渠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令他欣慰的是,儿子张学义接过他的班,成了一名护渠人,守护着祖辈流血流汗修成的红旗渠。
生生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就这样代代相传。
金民卿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党委书记
红旗渠精神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带着时代的烙印,但是这种精神历久弥新。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人,可以说有很重要的启发价值。
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一路向西穿山越岭,将丹江水送入林州(原林县)。林州将再添一条生命渠、一条新时代的“红旗渠”。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开拓奋进,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不竭力量,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就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2-10-25/78255.html-红色文化网